以下是引用whbillion在2007-9-28 9:29:00的发言:如果像斑竹写的这样条件也能做到,那么很多的接地理论接地计算都要被推翻的,也就是说那些做接地研究的前辈的心血浪费了很多啊。 本来该推翻的就应该推翻。我又不是第一个。 至今,接地行业大多还在用1956年尼勒列夫斯基的盘环模型或者盘环内插法。这个东东可问题大的可以。仅仅均匀土壤电阻率环境下才可以使用。DL621推荐的任意闭合接地网的算法又怎样呢?仅仅引入了一个趋方性系数α。对于非均匀土壤电阻率环境下的大型接地网和含有长垂直接地体大型接地网的计算,一般使用镜像法或者边界元法,是没有办法进行简单计算的。更不用说含有接地根系的长垂直接地体大型接地网的计算,那需要用遗传算法。等等。不罗嗦了。 以下,简单说说变电站接地网数值算法的流源,有兴趣的可以去琢磨。 1979年Heppe[10]详细地推导了各线性导体段的自电阻和互电阻的计算公式,这些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地用于编写接地网参数计算程序,同时充分考虑了接地网对称的特点,将具有同样泄流电流的微段进行归类处理,从而缩减矩阵的阶数,节约计算机内存和计算时间。 1980年Kouteynikoff[11]采用“二次分域”的计算技巧,提出了计算临近导体段上某点电位的更为精确的表达式,因此在计算接地系统微段的自电阻与临近导体段之间的互电阻时,能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1983年陈慈萱教授[18]分别采用边界元零次插值法和边界元一次插值法计算各边界元的泄流电流分布。按一次插值法计算得到电流分布更接近于实际分布。另外在采用零次插值法计算时,采用了“等划分段加密法”,即对接地近交叉点的单元再划分为二。 1985年Nagar等[15]及Loeloeian等[16]对大型接地系统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讨论了各中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1986年陈先禄教授等[19]提出了按表面电荷法来计算接地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得到与国内外的一些数值计算方法极为一致的结果。 另一个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就是接地网的优化布置[5~7,9,17]。1976年Sverak提出了接地网布置的不等间距的概念。1955年重庆大学黄丽英及陈先禄等发表了他们在1987年的研究成果[17],通过分析计算提出了均匀土壤中接地网的不等间距布置规律,使接地网的泄流电流分布更为均匀,地表面的电位分布更为均匀,确保发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8 10:29: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