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723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解读《色戒》中的三场激情床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色戒》中的三场激情床戏 [博客帖]

文章提交者:别有情天 加贴在 社会类贴图区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_125.html

前面王佳芝与梁润生的部分不提,单说后面极有层次感的三场床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场虐爱。


  我记得以前读到过一篇描写男女情与性关系非常精彩的一段文字:“两个人要相逢,相吸,然后是眼角眉梢,你进我推,徘徊着,猜测着,试探着,多少的辛勤多少的准备,赤身肉搏,就为那欲生欲死的一瞬。尔后,就是大海退潮清光万里,万花吹雪繁花落尽……情欲的尽头就是这样了吗?”而《色戒》中这第一场床戏,从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挑逗开始(其实从在香港那次吃饭就开始了),到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暴力入侵,无一不是“眼角眉梢,你进我退”。


  其实,男女之事,生理也好,心理也罢,一切的过程不都是用“进退”这二字来概括了么?王与易,在故事里的进退是被推至极致的夸张的体现,再没有比虐爱更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试探与你进我退。这一场,表面上是易占了上风,但王事后的一抹浅笑却更像是胜利者的宣言。

第二场,王佳芝与易先生在易家偷情。


  这一场情欲戏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易先生常常用手按住王佳芝的头,这样的性爱,压抑,苦闷,但也同时因扭曲而倍感刺激。如果说上一场虐爱是王与易之间进退试探的开始,那么这一场偷情就是王佳芝生理沦陷的开始。这一场戏重点在于二人各种姿势的“相互折腾”,并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谁压倒谁,谁主宰谁。爱的愉悦在这里并不存在,心有些疼,因为视觉效果的痛苦。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法国作家AnneDesclos1954年发表的经典虐恋小说《O娘的故事》,那本书的重点除了露骨的情色描写,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写到了痛与快感的相互转换。后来看电视剧House,有一集也讲到过人在生理上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分泌产生快感的化学物质,所以很多时候“越痛苦越快乐”。当然,痛与快感的生理转换距离《色戒》的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我想说的是电影中的这一幕,正是把痛与快感,对人来说这两种趋于极端的情感结合到了一起,把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毫不遮掩近乎于残酷的展现了出来。

第三场,是《色戒》情感戏中的次高潮,直接为后面艺伎馆一幕奠定基础,铺展台阶。


这一幕中,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纠葛已经正式从生理上升到心理,从在汽车里易先生对审问犯人的血腥描述,到后来两个人同时看挂在床边的枪,到王佳芝用枕头蒙住易先生的眼睛,这里,痛不再是纯粹的生理之痛,痛,源于心理上的挣扎与情感上的撕裂,源于看不到结果的纠缠,源于明知下一步就是深渊但依然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无奈与不甘,痛,源于一切没有答案的问题,源于人与自身欲望的战争,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正是这样强大的心理洪潮,才会伴随着生理高潮的到来,让最汹涌的浪潮摧毁一切禁忌的防线。而当这些无比强烈的情感与挣扎都达到极致的时候,眼泪才是唯一的出口,这才有了结束后王佳芝痛苦的表情与眼眶中隐约的泪光。这一幕的结束,让我禁不住暗自思考,李安怎么能如此了解女人,不仅在心理上细腻刻画,竟然在与生理有关的细节上也可以做到细致入微!


最后一场情欲戏结束之时,王佳芝的从生理到心理的感情变化已经被充分交代,一切的铺垫,渲染,准备都终于完成,影片的高潮正式到来。随后在日本艺伎馆一幕,当王佳芝为易先生轻轻唱着《天涯歌女》的时候,我的感受竟然是肝肠寸断。一方面,是爱上一个不能爱的男人,另一方面,是民族大义,是最应该遵守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藉口可以失守的阵营。在这两种强烈的情感之间,眼看着面前这个女人被生生的撕裂,眼看着悲剧不可逆转的到来,就如同影片前一部分邝裕民他们一刀、一刀、又一刀把老曹扎死一样,没有半点隐晦与遮掩,只有残忍,残忍,赤裸裸的残忍。


但无论如何,李安比起张爱玲,是温情的。他至少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细节,让王佳芝最后的沦陷可悲得还不那么彻底。在张爱玲的书里,易先生对王佳芝有的,仅仅只是感动,仅仅只是感动。女人的感情强到可以放弃一切,可到头来,自己却只是一颗棋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红颜知己”罢了。张爱玲的心,在我看来,实在是一块青黑的千年寒冰,什么东西到那里都失了温度,不过是一把灰,一滴泪,一捧虚无,一场空梦而已。


三场情欲戏,看完没有半点愉悦,只有说不出的压抑,胸中如同堵了大石,怎样挣扎也没有出口。而影院外的阳光,明亮得刺眼。也许,悲剧的意义正在于看到、理解苦痛从而学会悲天悯人,从而不自觉的去思考而珍惜生命。色与戒,戒不掉的并不是爱欲情仇,而是人与生而来的挣扎,与自己,与别人,与社会。正因为这样的人性戒不掉,爱与痛,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6:13:00 | 只看该作者
还未看到片子,D版估计还要等待一些时日才有,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很特别的,李安的片子也同样特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11-14 13:34:00 | 只看该作者

内地上映的《色.戒》因为删除了激情戏份,结局给人感觉很突兀。

虽然是文艺片,但我在观看后却觉得像是喜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李安的成功加法
  
  
  ■文/慕容天涯

《色戒》是一场为某种生活经历找寻共鸣的过程,影片中的一切充满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疼痛与残忍。
  
    如果一个时代不会说话,谁会替他讲出什么?乱如残云的不断纷争?不被理解的刻骨之爱?还是令时代苦楚无比的伤逝与人的悲惨命运?这一切,都在《色戒》中存在着。
  
    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关注一个时代的好坏,首先,当《色戒》的故事成为一个横跨数十载的年代记忆在2007年被华人导演中的翘楚李安再度提起并重新演绎时,这种激动是难以言说的。而如果恰恰我们喜欢不熟悉的时代,关注那个时代人的状态时,《色戒》中的一切便会让观者产生共鸣。
  
    可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退到历史之外,我们只是在看电影。
  
    《色戒》依然如所有李安的作品一样,既不回避情欲的“外在西方式——形”之表达,又有着“暗含东方式——魂”的无比内敛。虽然这部作品成就了华人导演的威尼斯三连冠的,且运作形势极为的不李安与甚嚣尘上。但拍摄手法上还是沿续了李安精致的态度,众所周知,这部改编自张爱玲短篇小说的作品实则是一个简单到字字珠玑的篇章,而李安的大胆电影加法式处理,令人惊叹。虽然内地版本删减了大量的戏份,但是仍然是一部不俗的作品。
  
    虽然电影的最高明境界是做减法,但是这一次,李安的加法很好看。
  
    开篇并不简单的一场戏在牌桌上展开,是的,这个中国人承载太多利益纠葛的小小方桌上,四个女人不断切换角度间的攀谈有着生活趣味的调侃和背后不便言说的小小真相。正因为此,处在乱世最纷乱情境下的人们的一切都被带出,易先生的冷酷在之前被加上的一段出场戏便已经奠定。于是,易太太看似温吞的无力顺从和两个“黑斗篷”的各自表现也饶有趣味,马太太的警惕也侧面带出了易先生下颌里暗藏的一切,再加上一身蓝色旗袍年轻貌美的麦太太在谈笑间的游刃有余,使得这个开篇在不断布局。
  
    而当局面布就。故事才徐徐展开,李安还是一样,他喜欢人物动作里的小细节中所透出的性格特质,比如《饮食男女》开篇接父亲电话时三姐妹的对话表现。再如《断背山》的开篇两个牛仔一冷一热的态度。对比被丰富了的开局,当频繁的场景调度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切换后,这都为之后的一切成功的奠定基础。
  
    而再看看这个王佳芝。用现在的语言描绘,这个知性的王佳芝的好戏才刚刚开始。她的完美,得益于两场戏中戏,演出“明里戏中戏”的王佳芝,先让数千人的呐喊为今后的暗杀行动定下了基调,要知道,这使得之后六人行时刻很多人眼中的所谓年轻幼稚有了合理的解释。所以,当你理解不了之后的一切,请回想一下当初大排档上几个人的意气风发,这种雨后的狂奔与激情的歌声都是之后看似众人看似夸张的行为的有力注脚,当然,这是王佳芝这个角色的功劳。而之后,与易先生在香港接触欲说还休之时,几场例如裁缝铺内,初次接触的车上谈话时,与易先生的餐厅一聚片段。这些化身为麦太太身份时完美到镇定自若的表现,则是汤唯这个演员的功劳,她可以将王佳芝这场横亘数个场景的大“戏中戏”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李安讲整个剧组做出了汤唯这样一个演员,是可以见到成效的,在调教演员方面,虽然另一个演员王力宏的现代感有着完全锲合邝裕民这个激进青年的先天优势,但不可否认,除了已经人生如戏的梁朝伟和陈冲之外,李安调教演员的功力在这两位年轻演员的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在影片中段,香港的接触和上海的前半段是最好看的,那个在杜可风的镜头下用定定的眼神凝视着窗外的梁朝伟在这两地游刃有余,当他与汤唯在餐厅隔桌对坐时,这一场充满暗示意味的戏码开始出现了前瞻的味道。
  
    是的,他说:“黑暗的地方不去”。于是,当靶场里的王佳芝面对暗夜冷风峭壁时,无人可救赎;而当一支烟成为了她的必须之物,之后的梁闰生的酒简直就成为了一个笑话的所在。
  
    影片里,李安为角色添置了自己的必要想象,那个一直狡兔三窟风声鹤唳的易先生变得似乎在残忍身份之外增添了一丝人性的成分,伴着《天涯歌女》的演唱,易先生眼角的清泪令人惊讶,而当每一次与王佳芝独处时,他那种过分的阴冷和怪异行为就被放大,是的,这种残酷让王佳芝面对接头的老吴大吼,我们习惯或者说常见的便是顺从,而这种在乱世中“卧底”版本的无奈被李安放大了,通过对易先生更为残忍也更平添温情的处理方式放大,王佳芝的苦建立在易先生的无常之上,实则是我们无法体会和无法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很难,因为不同的时代便是不同的文化,当同一民族的不同阶段之间通过影像交流时,这种共鸣只能将那种人的无奈完整的展现来借以达成,王佳芝的美人计功亏一篑不是时代的缩影,或者说张爱玲的原著本身的出发点便不是也无法将时代缩影。正因为此,在电影里面前,李安需要加法,而这个加法便是不断增加角色的戏份和添置场景。或者说将最被原著以欲说还休方式处理的感情线索具体化。比如那首歌,比如那些情爱的床第之欢。再如王佳芝得知计划全盘否定后那种失落的行走与奔跑。
  
    在影片里,随处可见李安擅长的处理手法,作为一部用现代眼光审视,用最新的电影技法还原名著的影片,《色戒》里有着大量的李安式处理,比如少数不打高光镜头下主角人物皮肤瑕疵可见的脸庞,对比《兄弟》为角色遮掩岁月的处理便显得更直接,而声效先进好莱坞式的场景切换方式,加上换做他人剪辑的众人对付钱嘉乐饰演的特务的一段动作戏来得也极为惊心动魄。开篇的狗比之徐克《七剑》里的开篇之羊,同是乱世,人物的悲惨与人性的指代都显得较为明显。
  
    最后我们说说这部影片的“精髓”或者说最大噱头,我们说说色与戒。
  
    对于文化和电影史上少有的盛景而言,这种张爱玲和李安时隔将近百年在光影中的碰撞值得铭记。
  
    我们先来说说N-17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而在内地上映的大幅删减情色镜头又代表什么?
  
    对于在北美地区公开上映的影片而言,N-17分级的影片大多会出现裸露的镜头、性爱的场面或是暴力的描写以及长篇累牍的脏话,并完全禁止未成年人观看。别忘了,去年被奥斯卡当作慰问奖发给老马丁的脏话之王般的《无间行者》还都只是R级而已。所以说,很多在认为《色戒》这部影片的出现意味着道德沦落的道学家的眼中,传统文化的内敛含蓄似乎荡然无存,因为在一个几十字打发性爱场景的原著中的某些场面被看似“刻意”加长增多,因此,一个严峻的事实在他们的眼里被变成了道德倒掉的风向标。
  
    所以说,李安在加法。而且是刻意的加法。
  
    可是,究竟在面对《色戒》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电影的角度去评判呢?如果这样,是不是某些根本无法区分情色与色情的电影门外汉们高呼“噱头”时,应该认清这在电影世界里只是一个称呼的不同而已。就如同暴力电影的鲜血喷涌般的常见。如果考量电影中的道德来评定艺术的价值,道学家们看见阿莫多瓦的活色生香一定会大声的惊呼,而见到甜姐的失意之作《裸体切割》时,必然会从椅子上跌落。而当《杀死比尔》那如泉涌出的鲜血盛宴出现时,他一定会认为是导演已经疯掉,道德尺度完全崩塌。
  
    可是作为电影来看呢?
  
    其实。我们无法在电影之外去评价作品内人物的行为对错,这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场面。电影里的易先生再阴冷残酷,王佳芝的再令人惋惜。电影只能是电影而已。
  
    让我们细细的回顾一下,其实李安的作品本身历来并不回避“性”这个话题,回忆一下《卧虎藏龙》中青年人喷薄般的热情,《断臂山》中突如其来的帐篷一夜和两位女主角的“倾情献身”,这一切都历历在目。而再到如今数十分钟纠缠在情爱漩涡里的《色戒》,李安很巧妙的使用了本身实在华语影史上少有的篇幅去描述这个很多人刻意回避的鱼水之欢,大胆的片段和手法+完美的故事原著=又一经典的诞生。
  
    李安的故事如此,而银幕下的人们,不论如何看待这部他们眼中被变成了集合着爱情、感情与理智、国仇家恨以及人性变化、甚至间谍动作戏码的电影。这都只能是一个无法让大多数人去完完全全理解的拍摄方式,因为加法在电影里很难。也因为,人们无法在这样的时代去回想王佳芝所经历的一切。
  
    不过还是感谢圣马克金狮的光耀和李安的大胆。他可以让很多人会在观看过影片之后久久回忆关于那段感情的林林种种。
  
    人在时代中而已,对于时代,无力,对于感情,无法回避和掌控。而这几百分钟换来的是王佳芝这个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一生,终于被观者共鸣后去永恒铭记的一生。
  
    因何铭记?
  
    她说过一个词,切肤之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1-15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过呀,好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3: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没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李安有个〝只有李安能夠忍耐〞的妻子
李安的岳母在电话中对女儿说:实在不行,你就离了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湾,祖籍江西。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教十分严格。1973年,李安考取了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在国立艺专里, 李安对演戏和电影制作越来越有兴趣,还曾获得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最佳男演员奖。

1975年,他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

1978 年,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李安遇见了台湾留学生林惠嘉。初次见面,李安就被性格开朗的林惠嘉深深吸引了。这次聚会之后,他主动约林惠嘉看球赛,对性格见腆安静的李安也颇有好感的林惠嘉很爽快地答应了。林惠嘉从小就非常聪明,台大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到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跟林惠嘉在一起,李安就像找到知音一般,总有说不完的话。

儒雅李安也有过痞子造型

认识两年之后,李安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每个礼拜他都要打很长时间的电话给林惠嘉,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他说,林惠嘉是自己最佳的倾听者,她虽然没有女性特有的娇媚,但声音有一股神奇的抚慰人的力量。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听到林惠嘉的声音,所有的烦恼立刻烟消云散。

1983年,恋爱5年之后,李安和林惠嘉在纽约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李安说,他拍的电影《喜宴》里的很多情景都是他当时结婚实况的翻版。

婚后两人分隔两地,聚少离多。李安在纽约大学念电影系,林惠嘉在伊利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安每次临走前总是会做好一冰箱丰盛的食物留给妻子,口袋里也总是随身携带著妻子的照片。李安的温厚,搭配妻子林惠嘉的能干,他的感性遇上了她的理性,就好像一座天平,为这个家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

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李安就显示出了他导演方面的非凡才华。1984年,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了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并取得电影硕士学位

毕业后,李安留在美国试图开拓自己的电影事业。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想在美国电影界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最初有一家经纪人公司看中了李安的才华,答应做他的经理人,但李安一直没有适合美国人的剧本,经理人也只是空谈。然后,李安在美国开始了长达6年的等待。那段时间,李安失业在家,主要靠身为药物研究员的妻子在外工作,养家糊口。

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家里收拾得乾干净净。每到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著猎物回家”,这常常令林惠嘉觉得很温馨很感动。

面对丈夫的失业,林惠嘉也曾有过伤心绝望的时候。有一阵子她忙於上班接送孩子,由於家中只有一部车,李安常常一个人从租的住处走一个小时去打网球,打完球后再走一个小时回家,她看在眼里,心想自己真的要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吗?然后她打越洋电话向妈妈诉苦,妈妈听了很心疼,在电话中对女儿说:“实在不行,你就离了吧。”可是放下电话后,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断谴责自己:我怎么变成这样的女人。夫妻本应该互相支持的,比起丈夫所受的苦,她觉得自己所做的根本算不了什么。这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这样抱怨的念头出现。

许多亲戚朋友看不过去,就对林惠嘉说:“为什么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不都为了现实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吗?”看见妻子肩上的负担那么重,李安觉得过意不去,就偷偷地开始学电脑,那个时候会电脑比较容易找工作。可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林惠嘉发现了,她很生气地说:“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在妻子的坚决反对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头。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会拍电影,别的事物不会也不感兴趣。她对丈夫的才气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会成功的。

在此期间,大儿子李涵、小儿子李淳相继出世。林惠嘉个性非常独立,自己能做的事从不麻烦别人。大儿子出生时,林惠嘉半夜感觉羊水破了,於是自己开著快没油的汽车到医院生孩子,当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或亲友时,她说不用了,医护人员还以为她是弃妇。李安直到第二天搭飞机回到伊里诺,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做爸爸了。二儿子出生时林惠嘉又赶丈夫走:“你放心地去办你的事吧,我一个人能行。而且你又不能帮忙,又不能帮我生!”

那些年里,林惠嘉对李安最大的帮助就是“不理他”,让他去沉淀、去成长。她认为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李安清楚自己只喜欢电影也只会拍电影,他就应当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到底。当年她决定嫁给李安时,她清楚电影是李安惟一的选择与爱,所以无论好的坏的她都必须接受。

生活中,林惠嘉是家中规矩的建立者,家里凡事她说了算,只要是妻子的命令,李安绝对服从。只要李安在家,加上两个儿子,这三个男人每天晚上都抢著跟她说话,有时林惠嘉自己也感到困惑,老公和孩子对自己服帖,究竟是她真的懂得“经营”,还是他们本性太好了,能包容像她这样的太太和妈妈?

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不仅让李安练就了一手做菜的“绝活”,也磨练了他的性情。

1990 年之前,李安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境況,不停地到好莱坞碰运气,但都找不到合合适的机会,外人都嘲笑他拍电影的热情是痴人说梦。但妻子林惠嘉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著他。他说:”妻子对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的独立。她不要求我一定出去工作。她给我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我去发挥、去创作。要不是碰到我妻子,我可能沒有机会追求电影生涯。”

经过磨练,李安的〝中国功夫〞终成正果。

1990 年,台湾新聞局征选剧本,李安编写了《推手》,结果获得台湾1990年的政府优秀剧作奖。之后很快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开拍了。这部电影是李安导演生涯的第一部长片,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所有人都称赞这个突然杀出的青年导演,而李安此时已经 36岁了。

这次的成功,使台湾中影公司对李安更加有信心,决定投拍題材比较敏感的《喜宴》。影片上映后又获得更大的成功,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1994年,李安执导了《饮食男女》,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父亲三部曲〞。影片获第七十七屆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名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在接下来的5年中,李安又拍攝了三部纯美国題材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影片再一次大获成功,不仅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且还在奥斯卡竞争中获得七项提名。

在李安开始一部片接一部片的拍攝,电影事业逐渐攀上高峰的同时,林惠嘉却並沒有因此而成〝跟班夫人〞,反而更投入医学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更尽职地扮演母代父职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李安取得的骄人成绩,她觉得这是他在电影这一条路上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虽然身为亲密的伴侶,她始终不认为自己在李安拍电影这件事情上扮演过什么关键的角色,李安的成就自然也应该归属于他本身。

林惠嘉经常被丈夫对电影的执著感动。1999年暑假,电影刚开拍时她曾经带着两个儿子到大陆探过一次班,当她看到李安当时面临困境身心俱疲时,她心疼得直掉泪。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李安从来不在拍片期间向妻子诉苦,他是个会把许多压力放在心里的人。不过拍完戏回家的李安,可就非常需要妻子了,跟家人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年的奋斗,李安拍攝的武侠片《臥虎藏龙》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贏得了东西方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很难打入的美国市场贏得一亿多美元的票房,取得华语电影绝对空前的骄人成绩。

2001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李安接过朱丽亚?罗伯茲颁奖的最佳导演奖时,幽默地调侃道: “我的惊喜之情难以形容。我要感谢我强悍的太太,她是《臥虎藏龙》里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角的典范……”

2001 年的奧斯卡奖项情钟《臥虎藏龙》。颁奖前,林惠嘉帶着全家来到洛杉矶表示对丈夫的支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两个儿子说: “爸爸很幸福,能夠娶到像妈妈这样的女人,这是爸爸最成功的地方。”《臥虎藏龙》终于不负众望,开创了华语电影的纪录,一下子就拿下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攝影、最佳电影音乐、最佳外语片几个奖项,这是过去奧斯卡历史上所没有的。

在奧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在得奖感言中一再提到妻子: “我老婆没有女主角俞秀蓮漂亮,但有她的坚毅,她也有玉姣龙的离经叛道的个性,因为她有时候会令人吓一跳。”

几乎在李安所拍的每部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有妻子林惠嘉的影子。

之后,李安开始执导耗资1亿5000万美元的电影《绿巨人》,这是他拍攝的投资最大的影片,又是首次拍攝科幻片。很多事情都要摸索,他的家人都对他完成这部影片给予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帮助。林惠嘉是微生物学家,影片里有关遗传基因生化部分的情节……都是她先帮助丈夫了解后,他再找人写剧本,便于观众看得清楚明白;电影里的人体细胞图片,也是向林惠嘉借来的;电影里有一场绿巨人与怪兽狗对打的戏,怪兽狗的图形是大儿子李涵画的。因为电影中涉及了深层次的人性探讨,李安怕年幼的观众看不懂,于是以小儿子李淳做测试。李淳看后让老爸放心: “没问题,现在年轻人很早熟。” 果然2003年6月20日,《绿巨人》上映一周之间便征服了美国影迷,夺得全美票房冠军。

丈夫出名后,林惠嘉则对于別人称她为导演夫人或李太太感到不习惯,要求別人直接叫她的名字或称她为李妈妈。

她虽然认为拍电影很辛苦,电影人很需要家庭力量的支援,但她更強调个体的独立自主性,认为李安成名与否对她不会发生生任何改变。她说: “李安还不是导演的时候,我就是我,李安当导演以后,我还是林惠嘉。”

从当年默默无闻到今天全球最著名的华裔导演,李安在生活态度上同样没有任何改变。以李安今日的成就与地位,外面诱惑那么多,有很多人担心他的纯朴能维持多久?林惠嘉笑着说: “李安是很善良的人,而人的本质不容易改变,我一向的原则是只要我们自己能做的,绝不麻烦或增添他人负担,再说〝恶婆娘〞如我,随时耳提面命,李安大概还不会那么容易被宠坏吧! ” 在妻子眼里,声名显赫的大导演李安永远是一个听话的好丈夫。

当年李安获得第一个金熊奖时兴奋地从柏林給妻子打电话,谁知林惠嘉为从睡梦中被吵醒感觉很不爽,怪他小題大做。“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來,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沒有半点影响。”

成名后,李安只要有时间照样会在家下厨房给家人做饭吃。拿了奧斯卡小金人后,有一次李安和妻子到华人区买菜,有位台湾来的女人对林惠嘉說: “你命真好,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买菜! ” 不料当即遭到林惠嘉的抢白: “你有没有搞错呀,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來买菜的。”

现在李安去外面拍片,回到纽约的时候,无论多早多晚,即使公司安排车子接送,林惠嘉都尽可能自己开车去接丈夫,因为这段时间对他们很重要。在车上,大导演还像个孩子般忙不迭地、絮絮叨叨地对老婆述说外面的一切。然后,听老婆的赞美,也听老婆的教诲。他说,以前穷困时,靠老婆养,现在当导演,在外头耀武扬威,回家做收心操,像是煮煮菜, “求”老婆骂一骂。被老婆修理一下,也好收收心,算是平衡一下。

2001年,《臥虎藏龙》没有得到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时,有记者问李安的感想,李安幽默地说: “很想快点回家被老婆骂一骂。”

李安名滿天下后,美国华裔社区的男女老少请林惠嘉主讲:【牽手与推手---谈家庭沟通和简易人生。】

林惠嘉穿着一身普通的裤裝,不染头发、不施脂粉,浑身上下透着一种真实的本色。她首先介绍自己是个〝只有李安能夠忍耐〞的妻子,然后回忆起夫妻俩,在李安6 年时间与幸运女神无缘的日子里不慕财富的共识。低调的她表示,作为李安的妻子,她和普通观众一样决不去干涉他的创作,但自信虽然不常看见丈夫,却非常了解他在想什么。

在谈及家庭沟通时,她认为相互之间的信任、宽容、耐心和避免斤斤计较,感恩过去…把握当下…创造未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色。戒》张爱玲的爱情检讨书

作者:丰临


  一九四七年,张爱玲的心死了。她是在小说《色戒》中告诉了人们,杀她的人是汉奸男人。她好比是王佳芝,胡兰成好比易先生。易先生是汪伪政权搞情报工作的小头目,胡兰成是汪伪政权搞宣传工作的大秀才,而张爱玲质问的是他们俩作为男人,如何对女人下了手。王佳芝不能活,尽管她救了易先生一命,但易先生最多承认对她是有好感的,他无论如何不会有更多的感激。一九四四年,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次年胡兰成又和周训德结婚,和范秀美结婚,张爱玲说,她无论如何是不喜欢胡兰成了。于是,她心死了。在三十多年后写的《色戒》里,她告诉人们,是谁杀了她。
  张爱玲文福太厚,人福太薄,究其一生,凄苦孤独的时候占了太多时间。人们都喜欢拿她的祖母是李鸿章女儿,来说她出身的高贵,还要说她的祖父张佩伦如何于朝政有见解,才学不一般,但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人生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这个儿子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和张爱玲的母亲,第二次是和一个妓女,那是在张爱玲五岁的时候,第三次是在张爱玲十几岁的时候,和另一个女人。张爱玲的父母是典型的生娃不管娃、娃跑了不撵娃。张爱玲的父亲整天不做事,看戏喝茶读报抽大烟发脾气,甚至跟自己的妹妹也说不到一起,他不会过日子,急了还要打人:过日子就得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把家里的人安顿好,使家里人能在这个屋里呆住。张爱玲的母亲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就出国,十六岁的时候才回来,后来又出国了,再没有回来过。他们俩一样处在无能为力的人生中,我估计他们没一天不在怨恨和焦虑中度过,他们没有心思、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管到两个儿女的生活,更没有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张爱玲和她弟只能自己管自己。她抓周的时候抓的是钱,她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想着做什么工作更好,她一生都在想着抓住一个东西。
  要说张爱玲是大聪明人与大糊涂蛋,太成熟又太幼稚,也不为过。她这种人,也许可以只过内心生活,活在自己的内心里,欲望少,不企盼生活中有更多的温暖的东西,彻底把自己封闭,现世的美好与自己无关。但她不能够,她生活的家不像自己的家,后母和父亲欺负她,她早早有了恨,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象有一颗炮弹落在她们家,大家死了干净。她又多看了报纸杂志,鸳鸯蝴蝶派的爱情在她的内心划了一道一道爱情童话的烙印,她看传统小说,于人情世故有了透彻的了解。她很小的时候就用文字来想象自己的生活,比如写过少女失恋自杀,写过姑嫂相斗的家庭悲剧,还写过一个快乐村,类似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那时候她才七八岁。她感受过世态炎凉,有太多的时间把身边的生活一遍一遍地分析,她还可以把这些生活写成文字。那时候她就想,上帝就是给了她这样一个手段,可以用笔写人生,她还想,她可以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在现实中实现,比如有更好的家庭,更多的人生,更好的自己的生活。但是生活比她复杂。
  这个傻女子,连上帝都欺负她呢。在她二十三四的时候,一下子给了她那么多惊喜和幸福。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年,她的主要的小说都已完成。这些小说放在现代文学史里,就跟高山一样,没有人能超过她。她有了意想不到的声名,地位,金钱,成绩。她还和胡兰成谈起了恋爱。她自信,她的才华等于她的第二容貌,就如同男人把自己的才华当作第一容貌一样,才华和容貌现在是一种资源,她要用来拴住一个男人。她期望百年之好,胡兰成还允诺她“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但现世安稳须得人心安稳,岁月静好须得生活静好,她安稳于一人,静好于一人,她觉得胡兰成头上一敲脚底板都叮当响的聪明,于是一心欣赏,以为胡兰成也同她一样,甚至她也可能大度地想,她可以给他自由,只要他能在外面野够了以后,知道家门在哪儿。但是,胡兰成这个人,跟她有根本的不同。他算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应该是有悟性,但没有对复杂多样的世界和无法穷尽的知识的谦卑感,没有知识和才华用以热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的理念,知识和才华恰恰成就了凌驾于世界之上、人之上的自大狂心态,于是一切人与一切物皆成为他的工具,万物皆备于他的自私功用。他要的不是一个女人,一个家,而是同时、也不用任何掩饰地需要许多女人、许多家,道德、责任、与人的尊重、必要的廉耻、内心的不安、可能对别人的伤害,他一概不用考虑。爱情的本质是自私的,它需要两个人的相互属于,并且排它。基于这一点,它需要两个人的平等和尊重,需要相互欣赏和珍惜,也因而,它必然是小心眼儿的,有嫉妒的,不允许感情背叛的,占有的。同时,爱情是应该放进婚姻里的,放进生活中的。由此出发,就可以得出结论:检验一个人爱你不爱你,是看他是不是把你看作他的唯一,会不会平等相处,有没有珍惜,会不会怕伤害到你,能不能给你婚姻,能不能经得起生活中琐碎的事物和彼此缺点暴露的考验。看一个人值不值得爱,不是看他有多好,而是看他对你有多好,不是看他有多少才华,而是看他经营感情的时候有多少真诚和多少付出,不是崇拜对方和为奴的心态,而是看他把你当不当回事。胡兰成会和那么多女人结婚,而张爱玲所需要的一个男人,一个家,那个梦就破灭了。
  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小女生,要做人妇,自己组织家庭,选择合适的可以一辈子住在一起的人,并且要生儿育女,天天面对,真是天大的事情,生平头一回的经历,让人心虚得不得了的决定。人没有前后眼,看不见未来如何变化,喜欢自己的男人或者女人最终会变成自己喜欢的呢还是自己讨厌的呢,谁也说不清。所以你千万别相信,人有料事的精明,就必然会有处事的得当。一个人在决心要结婚的时候,哪一个敢说自己心里绝对有底。假定张爱玲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多,可以有很多人给她参谋,她的生活或者会是另一个面貌。父母会悄悄议论,这女子最近变了,经常一个人偷偷地笑,走路还哼哼唧唧地唱歌呢。姐妹会说,爱上一个男人了吧。然后一家人在饭桌上会看着她笑,逼她坦白,并且要她把男朋友带回家吃饭。后来见她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带回家,终于打探出来,胡原来有妻室,且年龄大张爱玲十五岁,还是汪精卫政府的高级官员,于是全家合力阻止。女人们怕的是这样的人守不住,怕中途闪了她,兄弟们觉得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姐妹起歹心,一定要教训教训他,父亲会知道在大是非上,汪精卫政权是让人不齿的,是逆了良心的行为,日本人终究会从中国退出去,胡兰成的人生终究有污点。她会抗争,说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但那些眼泪、劝告、态度、观点、经验、常识会时时闪现在眼前,出现在脑海中,她得一遍遍在心里推演自己的正确。也许她会表面上顺了家人的意思,暗底里仍然来往,也许她会就此冷却这段感情,变成一种回忆,也许她就钻在里面拔不出来,一意孤行,家人让步,最后胡兰成离婚,来她家见父母和家人,一起吃饭打牌闲话,大家再从细枝末节推敲这个人,父母私底下把胡兰成找去,一为了托付女儿给他,二也要话里话外敲打他,让他不敢轻易生了外心,抛弃了张爱玲。然后家人会争取到明媒正娶,宣告于世人。一旦胡兰成和周训德、范秀美们结婚,张爱玲可以再回父母家,休养疗伤。张爱玲也可以打一开始就找一个平庸的男人,开始一段不幸福的婚姻,然后中途出轨,有了情人,那样的伤害也要轻于现在的局面。
  但是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注定,命运里有铁一般的逻辑,注定了每个人只有属于他的一条路。她的命运如此,早已排定了每一个步骤。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她的福气开始衰减,幸福从手中滑掉了。胡兰成是个汉奸,被通缉,她被人叫作文化汉奸,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想要的男人,正如同她给胡兰成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是胡兰成早已不喜欢自己,所以张爱玲才决定,不再喜欢胡兰成了。那时候她心死了,也没有退路了。按理说,以她那样的文学成就,后来的人生足可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幸福和美好,但她所处的时代,政治上有党争,要她站队,民族情绪上有忠奸,要她检讨,文学要求上有压制自由的各种标准,要她服从,人情世故上有太多她不知道的东西,需要她妥协、压抑、卑屈,娘家无爹娘,夫婿归了别人,她只有两眼一闭,痛苦决定,从此出国,离开了这伤心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17:23:5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九七八年,她写了《色戒》。她要给自己一个交待,给世人一个交待,也给她那段爱情一个交待。
  人都爱看热闹。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热闹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自己的生活总是有很多麻烦,令我们不满意,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扔掉,不如从自己的生活中跑出来,在别人的故事里说三道四,品评指点。尤其是张爱玲,一个女人,一个才女,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作家,被别人抛弃了。现在大家都像看西洋景一样,渴望张爱玲说说,你后悔了没有,你原谅了胡兰成没有,你觉得他现在是不是还让你喜欢,你是不是还是不在乎他是汉奸,你对那段爱情还怀念不,爱情会不会大过政治态度,大过政治选择,大过怨恨,大过曾经有的不愉快,爱情里有没有一种诗意,让你不在乎生活中的种种卑微不妥之处。
  张爱玲并不傻,虽然她曾经傻过,那是在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当时,但她是作家,她的本能里有对世事的清醒,她必须世事洞时,才能讲一个人们信服的故事,她必须看透所有的傻,才能让读者上当。我们可以假定读者是傻的,因为,读者都愿意傻呵呵的相信作家,认为作家所说的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形态,不是他们现在所遇见的生活。读者经常在生活中精豆子似的,然后在作品阅读的时候让自己弱智化,这样不费脑子,也是一种快活。但聪明的作家,就是不让读者傻下去,如果大家都傻,这世界就完蛋了。
  张爱玲三十二岁到香港,三十五岁到美国,三十六岁和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赖雅大她三十岁,四十七岁的时候赖雅逝世,七十五岁的时候她病逝,病逝一周才被人发现。她把自己放逐了,也把自己与世界隔绝了。她没有孩子,家人不在身边,没有多少朋友,她完全陷在孤独中。街道是热闹的,美国是热闹的,别人的生活是热闹的,她只拥有寂寞。没有人可以说说闲话,比如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甚至和她吵吵架,让她发发小脾气,有一些牢骚也可以,甚至有一些抱怨。没有这些,没有人陪她逛逛街,购购物,给她做顿好吃的饭,让她回家的时候不用自己做饭,她累了的时候给她捏捏肩膀,在她睡不着的时候陪着她。女为悦己者容,她为谁容,谁来悦她,不知道。她也会想起胡兰成。不想才怪呢。但这是痛苦纠结的想,是怨恨交集的想,是恨不得咬死他杀了他才痛快的想,是带着仇恨,他已经不是亲人,他更像仇人。没有大气的人,大道理谁都会讲,要原谅别人哪有那么容易,分明是他毁了她的生活,而且从生活的基本常识上,从一般经验上,从自古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是非判断上,胡兰成是不道德上,不尊重她的,伤害了她的。冤家,这时候真的是冤家,但不是那种亲亲昵泥、打情骂俏的冤家,是真正有冤有仇了的。想可以,但别说这是爱,这种搁不下,只是心里去除不了的别扭。你也可以叫它心理阴影,叫伤痕的痒痒难熬。
  也许新的爱情可以为旧的爱情疗伤。虽然悲观地讲,性格即是命运,有的人总是会犯同一个错误,在跌倒的地方,总是重复跌倒,有的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会塞牙,这一个男人骗了她,说不定下一个男人又骗了她。但我们宁愿相信,人总有一天会吸取教训,学聪明变乖,运气也不总是倒霉到底。许多人看到张爱玲是骄傲的,眼头高,轻易不会看上谁。岂不知,越是骄傲的人越是掩盖自己的脆弱,越是掩盖越是积累了更多的脆弱,看起来铜墙铁壁的内心,一旦攻破,就跟纸糊的一样顿时洞开。还可以说,张爱玲是善良的,也是现实的人,她对爱情的要求和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人们很容易被她的才气吓倒,忙不叠地崇拜她,仰视着她,并且期望以才气来捕获她的内心,而最关键的是应该把她看做女人,或者看做脆弱无奈的众生中的一员。她的内心现在有一层坚硬的壳,她没法放下架子,毕竟,第一段爱情和第一个男人给了她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即可以是一个好的标准,也可以是坏的警戒线。她会要求第二个男人得有才,不能弱于第一个男人,要不她就吃亏:这是个面子问题。受过伤害的人心理都会这么要求,第二个爱情毋宁是争气工程,别让第一个男人看扁了自己,说她离了我就找不着更好的人,这也是向世人宣告,我离了他同样有更好的更优秀的男人爱。还有,她会用第一个男人的缺点看所有的男人,然后保持一种警惕、矜持和审慎的心理。得打击她的这种戒备心和参照对比心,证明爱的方式的多样,和爱的实质在哪里,以及爱情需要双方如何放下身段,新的爱在什么意义上会有别于旧的爱,新的爱为什么会更好。但是这样的男人没有出现。
  在五十八岁的时候,张爱玲写下了《色戒》。她的这个小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这是一种告白,一种申诉,一种检讨。这个小说有两个前提性的立场,一是政治正确。爱国的学生要刺杀和敌国相勾结的汉奸。这种刺杀虽然失败,爱国的女学生被汉奸枪杀,但它的正义性是存在的。二是对爱情的质疑和对逢场作戏的男人的绝望。批判性是明显的。张爱玲需要洗清自己,四七年有人说她是文化汉奸的时候,她就有过剖白,说个人感情和政治是非是无关的。她和汉奸男人结婚,不等于她是汉奸。这个小说进一步明确了她的大是非观。那群在香港的大学生对香港人爱国情绪的淡漠是不满的,他们并非是某党某派,也不是职业的特工人员,只是因为他们要爱国,所以参与了这样的行动。她还一再在小说里说易先生他们,因为投靠了汪伪政权,生活优裕,享有特权,跟周佛海他们比赛着把家庭收拾得更舒适。虽然在小说里,她要把汉奸还原为一个普通的男人,在逢场作戏的同时,也对爱情有感觉,有期待,但他通过爱国学生的刺杀行为暴露后冷酷无情地下手杀人,在道德上判了他们有罪,用人性必有的悲悯来说明他们冷酷的非人性。同时,她以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无情,以多处说他并非只给王佳芝一个人买过东西,来说明这个爱情的轻飘、可爱、不扎实,让人们有理由为王佳芝打抱不平,同时也把这种爱情放在了审判台上。最能反映她的爱情态度的是,她在小说中很突兀地插入的引用别人几句话,一是说权势是男人的春药。既然权势是男人的春药,那么,权势是外在的,男人如果没有了权势,则值得爱的价值就减少,这几乎是一种嘲讽。二是引用辜鸿铭的二句话,第一句说,女人通往男人的心要经过胃,男人通往女人的心要经过阴道。通往胃,是把他放在生活里,通往阴道,是把她放在性上。第二句话说,辜鸿铭认为,男人有几个女人,就如同一个茶壶要有几个茶杯,是正当而合理的。而一个女人要有几个男人,就如同一个茶杯要有几个茶壶,是不正当合理的。她对辜鸿铭的这段话,用两个字概括:下作。她把自己比拟为王佳芝,把胡兰成比拟为易先生。她和王佳芝一样,都是初涉社会,遇见了一个以为爱自己的男人,胡兰成和易先生一样,都是汪伪政权里的重要人物,是汉奸。但是,她明白告诉读者的是,她还把自己当成了张爱玲,张爱玲比王佳芝清醒,她是在三十多年对人生的观察后,以一个女人,老女人,把人生看通透了的老年人,来站在王佳芝的背后,冷眼观察的。胡兰成也不是易先生,易先生只不过是男人身不由己的出轨,而胡兰成是没有羞耻心的戏侮女人。她还把自己看作作家,作家超越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个人恩怨之上,超越于政治态度之上,超越于简单的道德判断之上,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有太多的女人,为了得到一个优秀于自己的男人,不惜把自己放得很低,甚至不要尊严,不要是非,不要在乎那男人对自己有没有爱惜,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女作家,就是一直把胡爷看得很高贵,很值得敬佩,张爱玲在小说中,其实是想骂她们二十句:
  “糊涂蛋!!!糊涂蛋!!!糊涂蛋!!!糊涂蛋……”
  “当年我也是糊涂蛋”。张爱玲想,“王佳芝也许也是糊涂蛋,但事出有因”。
  她要写普遍的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色戒》有三个破绽:一,王佳芝是一个女学生,初涉社会,没有太多的人生经验,而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的朋友,对她的关心和指导、对她的干涉和不放心,却没有任何描述。她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家庭背景是空白的。这一点像张爱玲自己。她就是从那个没有任何人关心她的家庭走出来的。二是几个学生能策划这么大的行动,也不太可信。就因为几个同学谈得来,形成小集团,又和汪精卫或者陈公博的副官认识,就动心起意要杀易先生。从一个人的想法,到大家的想法,从想法到行动,从一时的兴起到两年的坚持,又要大家全不动摇,又要有一个主心骨,还得王佳芝情愿,而王佳芝是女的,需要她献出肉体,同时承担风险,她为什么就把自己的肉体看得很轻,也不在乎风险。就是决定要干,还有个能力的问题,能演戏不等于有能力一群人把这样一个大的行动贯彻始终。三是易先生是搞特工的,他就不会查查王佳芝的底细,能让她轻易近得身,且长达两年没有发现不对劲的地方。这些破绽并非不能补救。小说是虚构的,它有谎言性的一面,作家可以通过文字来作必要的交待,抹平这些不能让人信服的地方。
  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故事中这两个人物的交往和情感的产生。
  先看王佳芝。作者说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有人追求,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抵挡各方面的攻势。这说明王佳芝是吸引人的,尽管在那个时候,追求她的应该是她的少年时候的同学,小时候的玩伴,这跟成人社会的爱情是两码事。她随着岭南大学迁港,和一班同学结成小集团,青春期的活泼,没有家庭之累,还不用操心生计、工作、孩子、周围邻居同事关系,有闲心思来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演戏演出了对时局的关心,于是要杀汉奸。这得用美人计。她是美人,模样儿赢人,胸前丘壑媚人,当得起无情的灯光照射,平平展展的皮肤上没有皱纹。她是爱国的工具,要扮做少妇,那就把处女的那层膜拿掉,于是给了她的同学梁闰生。革命和思春同在,她也会有隐隐的不痛快,处女变成少妇,他们看她异样,她也看他们不上。梁闰生在她面前自惭形秽,不自信,邝裕民也似乎对她有看法。这些生涩的小男生,还没有学会哄女人,也没有经济上的优势,足以把女人的物欲满足。
  她有好色,就像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成文武技,货与帝王家”一样,女人都是从这里开始,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青春姣好,这时候找个好男人嫁掉,然后再开始慢慢地长皱纹,长脾气,懒散,暴露若干缺点,美丽如仙变成黄脸婆。一个人整天想啥?对国家、社会、时事的关注,永远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欲望芜杂丛生,斤斤计较,处处琢磨,每一个小事都会触发各种情绪,要判断,要做决定,要承担后果,心情时好时坏,行为有优有劣。海明威对苏联作家卡希金说,人没有完美无缺的,比如写一个共产党员,他也许有各种高尚的革命行为,但他也许会手淫。王佳芝和她的同学们要演戏,她同学欧阳灵文对外称作她老公,是做进出口生意的,可以搞到各种手饰衣物,于是她可以借此理由和易太太接近,然后和易先生接近。以色诱他,必须诱到,才能有机会采取行动。她得入戏。我要显出来真心爱他,我要让他觉得我可爱,我的魅力值得他来冒险,还要让易太太她们接纳我,认可我,那么,我就得喜欢她们的话题,喜欢她们的兴趣爱好,和她们坐在一起打牌。牌桌上优裕生活的女人的闲适放松,手饰的华美,生活的无忧,在在使她先受到诱惑。这才是生活,她想,牌桌上就像钻戒博览会,她来来去去都是一件翡翠戒指,她觉得让人笑话。她也为自己成为这些女人中的中心而高兴,青春就是这样不费气力地战胜了被青春甩开了的女人。
  她得抓住这个男人。这是一种争胜心。如果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男人处在一群人的中心位置,异性的潜意识里就有得到他或者她的想法。这也是曲折证明自己。她在不断地心理暗示中,让自己相信了这是一件赏心乐事。有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他枕在她的胸前,感慨于“两年前还不是这样”,连她的同学们都对她日渐丰满的胸部目光流连,虽然她有时候觉得她简直要提着两乳在他面前晃荡,这使她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轻贱,也有一种怅恨,但是也有一种成就感。她觉得和易先生在一起,就像冲了一个热水澡一样舒畅,因为他们有一个目的,而她的同学们只是把她做为工具,他们没有怜香惜玉。性,使她和易先生相连了身体,毋宁证明了一种私密的亲切,相互拥有的感觉。有人形容做爱,就是男人在女人身体上盖章,倒有几分形象: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身体,不是随便与人的。有了性,也就有了骄傲的资本,社会上的各种道德和习俗见解,认为如果女人把身体给了一个男人,那她就不能再随便给其他的男人了,如果再给,就是不道德,不贞洁,被称作破鞋。所以有了性就有了要求对方的权利。这个纽带是有力的。但她仍然可以如一般女人那样,保持着精神上的清高,她不是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者风流寡妇,自有尊严和纯洁的目的。
  偷情总能偷到情。一来二去就有了依恋,舍不得对方,想有更多的欢娱。然后要给这段情贴上标签,这标签就是爱或者不爱。爱情没有定义,没有尺度衡量,全在于一心感受,而心里永远将信将疑。她也没有经验,她如一般恋爱中的男女一样,总是在判断,总是判断不清。而且在感情的上升期,她对于易先生这个又矮又小的男人,大她二十来岁的且有鼠相的男人,总是会发现他的温柔怜惜,他的取悦自己的愿望,他的种种可取之处,哪怕他是她的目标敌,是她们费尽心机要处死的对象。她甚至开始想,他是不是新鲜劲儿一过,就不把她当回事了。她心里想,一定要尽快完成任务,但潜意识里,仍然期望任务永远不要完成,如果任务完成了,她怎么办?这一段故事就这样完了?她带着易先生的烙印,将走向哪个男人?她还会爱上其他人吗?她已经“残花败柳”的生活将要由谁来接收?所以她肯定是一次一次地想着,今天必须完成任务,然后今天一再推后。
  钻戒是这个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它象征了一个女人想要的生活和一个男人所能提供给女人的虚荣。张爱玲心目中的这个王佳芝是冰雪聪明的。她知道,易先生不会认为她看上他,他心里明白自己年纪大了许多,又不英俊。要有所图,图个钱才是正常的,如果不要钱反而让人起疑。第一次两个人幽会,易先生就说了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得买个戒指,并且由她挑,他陪着买。她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光是对她,在她之前跟易先生好的女人,有的最后就落了一套公寓房结束。他有的是耐心,也会揣摩女人心里,她不叫,他不会找她,怕她先腻味了。约会的时候也从来不早到,得让她等半天,然后一脸歉意地说有公事在身,迫不得已得应酬,才脱了身。就这次约会,看着等了半天,她在珠宝店等着,马上店要关门,来晚了就买不成东西,她还不敢催促,觉得催了自己就跟妓女似的,掉了价了。在珠宝店买东西,然后她的朋友下手,这是计划之中的事情。在店里看珠宝,六克拉的钻戒,十一根金条子,这足以感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女人们。她也不无酸楚和鄙薄地想,特权阶级是从来不自己口袋里掏钱买东西,她见过易先生的做派,大概都是副官掏钱,然后公家报销。六克拉的钻戒现在属于她了,她觉得店里只有他们俩了,她想这只有一千零一夜才会有的故事,说一声芝麻开门,财富滚滚而来,也或者是天方夜谭,跟做梦一样。在这种密切又拘束的氛围里,她忽然觉得,这个男人是真心爱她的。
  当张爱玲写到王佳芝心里轰然一声,若有所失,认为这个男人是真心爱她的时候,她会有一声冷笑。爱情有时候非常简单,有时候又非常复杂。爱与不爱的判断,都是某些瞬间的判断。今天觉得他爱她,明天可能因某些事情质疑他的爱情是真是假。但是,这一个时刻,这样的判断是重要的。倒不如说,王佳芝在给自己找借口,并且成功得到。她心软了,下不去手了。她的内心是纯洁和善良的,她不愿意看到一个生命的消失。毕竟是她第一次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不但她不忍心杀了易先生,就是其他人,她也会心软。
  易先生几乎是和王佳芝形成一个参照。一个心硬,一个心软,一个有爱,一个只是聊解寂寞。可以把易先生理解为变易的人。他是汪精卫政府情报机关的首脑。他应该是出身贫寒。出身贫寒的人未必都没有气节。但他是没有气节的人。他也许就是二三十年后的梁闰生。也会有生涩,有不自信,有自惭形秽。搞情报工作需要不择手段,他能爬到首脑的位置,应该比别人更能做到不择手段。也许一开始有理想,有正义感,但后来被社会改变,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哪怕在汪政府做事也不在乎。跟女人打交道,他是经验丰富的。在身份地位财产都提高了的今天,他不缺各种各样的女人,只要他愿意,自会有投怀送抱。他知道给女人买东西,能让女人感觉到她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但是,不能一开始就送女人东西,那样会让人感觉瞧不起她。当王佳芝对他说快走的时候,他对王佳芝是感激的,他认为王是他的红颜知己,只有真心爱他,才会告诉他快走。但他脱身后还是要杀了王佳芝,杀了她们那伙人。让别人知道一个情报机关的首脑家里居然住着要杀他的人,那不但丢人,而且与自己的前途有妨碍,是他的一个把柄。不能留活口,甚至他想到别人,比如周佛海也许会说他是杀人灭口,他也有自己的说辞,都是一些学生,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不必留着他们。当处理完这一切以后,他回到家,老婆还在和同事的老婆们打牌,他可以平静地看着她们打牌,他看着自己用整大匹布做的窗帘,就想到会有多少刺客藏在窗帘后,已经盘算着要换掉它,也许老婆会不愿意,这得做她的工作。他还想着要告诉老婆,要她说话小心点,有消息说麦太太可疑,她已经跑到香港了,再让别人走她的路子,借以接近他,会出很大的麻烦的。他知道时局会变坏,但他还得按自己的轨道生活。以前他曾经有一种沾沾自喜,觉得马太太猜疑他和王佳芝的关系,也是显示他做为一个男人的成功之处。现在,他只是感到了后怕,原来在他身边有一批要杀他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12-26 21: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