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639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总是我老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5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今天见到他讲话了?很浓的家乡口音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5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江苏省姜堰市,现属泰州市下的县级市。坝口南街上的姜堰市中心广场雕塑对面有一堵墙,正是胡锦涛父亲胡静之当年经营的胡源泰茶叶店的遗址。从胡锦涛的曾祖父辈起,胡家就在泰州姜堰一带生活繁衍。胡锦涛在姜堰出生,在泰州读小学、中学,直到1959年考上清华大学后才离开泰州。父母合葬泰州

  从姜堰坝口的胡源泰茶叶店遗址,往东走约3公里,便可见到公路旁的姜堰市公墓。公墓的第3排,苍松翠柏间,有一块并不十分显眼的大理石墓碑,上书“显考胡静之、显妣李文瑞之墓”,落款是“儿锦涛、女锦蓉、锦华立”。墓碑是胡锦涛和他的妹妹锦蓉、锦华在1997年3月18日所立。公墓管理处主任陈进告诉记者,立碑之日,除了胡锦涛外,胡家人都来了。

  从墓碑上显示,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1919年出生,1978年去世,终年仅59岁;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1920年出生,1949年去世,仅29岁。

姜堰老亲:生母是一等一美女

  不过,姜堰当地一些知情人士还有一个说法,指李文瑞并非胡锦涛的亲生母亲。胡的生母名叫方素珍,是姜堰镇上一等一的美女,她在1942年生胡锦涛时因难产而过世。李文瑞则是胡锦涛的外公、外婆替女婿选的继室,她对胡锦涛也疼爱有加。胡锦涛一生谨慎低调、稳重温和,是否受到幼年丧母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当地人说,方素珍的墓地在距离姜堰市公墓约5公里的白米镇新白米村28组。记者所见,方素珍的坟墓如今在村民顾金余家的菜地上,没有任何标志,如果不是有人指引,绝难令人相信。

  今年47岁的顾金余和当地一名73岁老农沐春和告诉记者,这一带原名腰庄一组,也曾经叫胡庄屋,也就是胡家庄之意。

胡家田地 国共两党争夺地

  沐春和说,他家在40年代层曾租胡家的田,胡家的田屋不少,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一带成为国共两党的争夺地,国军曾征用胡家的房子建据点,结果新四军将胡家的房子烧了。

文革农村搞运动 胡母坟墓被搬迁

  顾金余说,他的父亲名叫顾宝旺,3年前去世了。1949年以前,他的父亲一直在胡家帮工。他听父亲说,胡锦涛母亲先是葬在村中另一处,文化大革命中,农村搞积肥运动,要搬迁胡锦涛母亲坟墓。他父亲特地到姜堰镇找到静之,当时的单位中也受到不公对待的胡静之甚感无奈,只好给顾宝旺10块钱,叫他去买一个大子,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将爱妻遗骨全部拾在昙子中另行改葬。父过世后胡锦涛没踏足过泰州

  当地人士说,在文化大革命中胡锦涛远在甘肃,对家中难以照料。胡静之于1978年以仅59岁龄过世,时任甘肃省计委副处长的胡锦涛回家奔丧。此后,胡锦涛也没有踏足过泰州和姜堰。

88岁婶娘独居?家无电话电视
胡锦涛祖屋 遭银行占用

  中共十六大前夕,法新社记者访问胡锦涛的家乡江苏泰州市,力求揭开中共新一代核心的神秘面纱。他们发现,一手把胡锦涛养大的婶娘家里没有电视、电话,连厨房也没有。

  乡亲形容胡锦涛很“谨慎”,上北京这么多年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乡办过一件事,也没为亲属找过工作,他的旧居已经被当地银行占用。

  当胡锦涛88岁的婶娘刘冰霞听说是北京来人,连忙问:“是胡锦涛派来的吗?”她说,胡锦涛5岁时母亲就病故了,胡是她一手扶养的,“我自己没孩子,我把他当自己的儿子。”刘还说,胡锦涛年轻时性格很好。

  老人单独住在一个小公寓里,屋内没有电视、电话,连厨房也没有,她就在客厅做饭。“我环境不好,但他不知道,因为他没回来看我。”她说,她最后一次见胡锦涛是在10年前,当时他在西藏当书记。

  婶娘原住在胡的旧居,但后来当地银行征用这块地建总部,她就迁到这里。银行原想把房子拆掉,但后来知道是胡锦涛的故居,就把他住过的那间屋留下来。

  胡锦涛母校泰州中学的一位退休老师表示,胡处事很谨慎,从来没有给母校任何拨款,也没给江苏省、泰州市任何特殊照顾。一位亲戚找不到工作,请求他帮忙,也被婉拒。

甘肃老干部:平易近人有口皆碑

  1975年至80年,胡锦涛担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值文革后期,胡锦涛在七六年随路线教育工作队到兰州郊区的永登县调查研究,食住都在农民家中。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路线教育的材料,据说胡锦涛每日起早摸黑工作,写调查报告之外,还要下田、打扫。与胡锦涛在永登共事的退休干部武天才回忆两人朝夕相处的情景,脱口而出地用“平易近人、有口皆碑”来形容胡锦涛。

  距离兰州市一百二十多公里的永登县,文革后期是“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试点县”。76年春节刚过,胡锦涛参加甘肃省组织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来到永登,担任工作队办公室副主任。身兼永登县革命委员会宣传部长的武天才是办公室主任,是胡的上司。

昔日小胡今大官

  六年前退休的武天才已年近七旬,与老伴在永登家中照顾孙子。家中客厅挂着三幅胡锦涛于1999年到永登视察时与他的合照,显示他与胡锦涛的一段渊源。武天才每隔数日就会用布抹去相架上的灰尘,望着墙上的照片,他说没想到当年的小胡今天“官做得这么大”。

  老武望着墙上的照片说,“那时就知道胡锦涛有前途,当时工作队的同事都在议论,凭胡锦涛的为人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当个省长绝无问题。”

环境艰苦煎药难

  老武回忆起26年前与胡锦涛在农场一起耕田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因农村缺少耕牛,工作队耕田通常是人拉犁,方法是一个人在前拉犁,另一个人在后扶犁,扶犁者如同行船的“舵手”,要把持犁刀的方向和入土深度。老武说,胡锦涛试过几次扶犁,却扶不稳,结果就换他在后面扶犁,胡锦涛拉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5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胡锦涛的明天会不会更好?

● 周锐鹏(北京通讯)

  属中共“第四代”的胡锦涛接任总书记了,但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昨天并没有在公开讲话时告诉全国全世界胡锦涛是新的核心。

  相反,人们从官方那里得到这样的印象:领导集体是新的,但核心是老的。

  在十六届一中全会后,外界关于中共换届的头条报道,几乎都是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并率全体常委亮相。只有中国官方媒体是更突出了留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前天下午会见全体十六大代表的新闻。

  在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照片排在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之前。然后是胡锦涛“陪同”江泽民会见2000多名代表的新闻和照片。

  报道说:“江泽民同志在胡锦涛同志陪同下来到宴会厅,全场响起如潮的掌声。”

  江泽民只讲了三句话,其中一句提到了胡锦涛。他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会更加美好的!”

  江泽民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江泽民没有说“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胡锦涛在江泽民讲完话后,就像过去一样谦卑地致谢词。他说:“刚才,江泽民同志作了热情洋溢、语重心长的讲话,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鞭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我们一定牢记江泽民同志的嘱托,一定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

  胡锦涛形容江泽民的讲话是对新一代党中央的“鞭策”和“嘱托”,崇敬之隆,可见一斑。

  江泽民昨天还有一条新闻,也是非常突出。他换上绿色毛装,以中央军委主席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另外会见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席十六大全体代表。

  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官方的报道说“胡锦涛参加会见”——这种叙述,与胡锦涛还没当总书记的时候一模一样。

  胡锦涛亲率常委集体亮相见记者的那条新闻,昨天退到《人民日报》的第四版一角。

  关心北京政治的人特别留意政治局里有多少人可以称作“胡的人”。

  没有什么大的发现。像宋德福那样明显的“团派”、“胡系”省委书记,没有跃登政治局。

  关心北京政治的人也特别留意中央书记处书记,看有多少人可以称作“胡的人”。

  还是没有什么发现。那里是新常委曾庆红——江泽民最得力的爱将——在主持工作。

  政治局常委?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说9人之中有6人是江泽民的亲信!

  好事之徒又在几百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找“令计划”。令计划是胡锦涛起用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人们爱拿他跟当年江泽民接任总书记时带入中办当副主任的曾庆红做比较。结果,在158个候补委员的名单第150个名字才看到“令计划”,有点惊险。

  对于外人这许多“疑虑”,中国一位资深记者嘿一声说:“总需要个过渡嘛。”

  接着,他意犹未尽,再补一句:“总之,老百姓不管这些事,只有官员在关心。”

  为什么?

  他说:“老百姓忙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6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dajia 南方周末   2002-11-16 13:24:50

2002年11月15日,胡锦涛当选为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他们眼中的胡锦涛
  本报记者特地于近日踏上泰州的土地,试图从胡锦涛乡邻、亲友和儿时同学、老师的回忆中,大致描绘出这位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长中的一些片段。
□本报记者 邓科 刘建平
  江苏省泰州市青年路和东进路的交汇处,矗立着一幢20多层高的工商银行大楼,大楼的一侧是一座有着两进院落的平房。平房大门紧锁,门牌上写着“多儿巷3号”。
  当地人说,这就是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的旧居。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胡锦涛是安徽绩溪人。但实际上安徽绩溪是他的籍贯,他的祖上多年前已从绩溪迁到泰州,胡锦涛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泰州度过的。
  本报记者特地于近日踏上泰州的土地,试图从胡锦涛乡邻、亲友和儿时同学、老师的回忆中,大致描绘出这位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长中的一些片段。
  茶庄世家
  出泰州城20多公里,便是姜堰市。胡锦涛的祖辈早年在这里开有一家名为胡源泰的茶庄。
  姜堰城并不大,但自古素有“粮仓”之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因历史上长江、淮河、黄海三水皆汇于此,又称“三水”。
  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姜堰一度十分繁华。以茶业而言,据泰州的史料记载,泰州茶业经营者多为来自徽州等地的茶叶产区的茶商,至清代规模较大的有25家,而胡源泰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刘秉霞老人的回忆,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在姜堰打理茶庄时,经常在泰州和姜堰之间走动,为人十分谦和。在此之前,胡家在这里世代经营,到胡静之时,已经是第四代。
  胡源泰的开创者胡允源是安徽绩溪人,在绩溪的地方志中记载,胡允源年轻时家境贫困,从安徽绩溪来到江苏东台,从专门采购徽州名茶的水客做起,一直到将胡源泰茶号发展成了在三泰地区(泰州、泰兴、姜堰)响当当的字号。
  胡源泰的旧址在今天的姜堰城区坝口广场的南街上。坝口广场乃旧时繁华之地,并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这里依然原样保存着许多当年的商铺,老房子里开着新店,以南大街、坝口广场、北大街构成的这片地区商家林立,行人如梭。
  建国后,因为实行公私合营,胡源泰茶号被划归当地供销社。
  胡锦涛舅奶奶的回忆
  如今的多儿巷3号已没有人居住,在它不远处的一幢楼房的二楼,住着胡锦涛的一位舅奶奶刘秉霞。
  刘秉霞老人今年88岁,她透过窗户指着多儿巷3号的老屋说:“我21岁结婚后就住进了那里,一直住了60多年,几年前银行建大楼才搬到了这里。”刘秉霞说,她丈夫的姐姐是胡锦涛的祖母,“胡锦涛在老屋里住了好多年,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
  刘秉霞回忆说,胡锦涛从小很懂事,不顽皮,“从不同人斗嘴,不同人吵架”。有时贪玩一点,大人在旁边稍微“哼”一下,他就马上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很快改过来。“这孩子不需要大人操心”。
  据她回忆,胡锦涛在家里话不多,不爱宣扬。有一次他在班里被选为了班主席,家里也不知道,后来还是从他同学那里了解到这件事。那同学说:“胡锦涛在班里年龄算小的,但大家都听他的。我的成绩也不错,年龄也比他大,但大家就不听我的。”
  令刘秉霞老人印象深刻的是胡锦涛学习很出色。“他放学回来把书包一放,就开始做作业。”她比喻说,“他学习就像走路,一步一步地,从不打岔。”
  刘秉霞患有心脏病和白内障,但还比较开朗。作为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她基本上能用普通话与记者交流,举手投足间颇有“大家闺秀”风范。当记者提出要给她拍一张照片时,她还特地换了一件漂亮的毛衣。
  刘秉霞说,胡锦涛的父母“人蛮好”。她还记得胡锦涛的父亲很疼胡锦涛,“没见过他骂孩子”。
  学生时代
  胡锦涛5岁时进入五巷小学读书,后来转学到泰州大浦小学。
  大浦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当地的一所名牌老校。当时曾与胡锦涛做过多年同班同学的居鸿富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他还清晰地记得跟胡锦涛在门堂里玩玻璃弹子的情形。
  1985年,大浦小学五(3)中队举行了一个“老校友回来了”的活动,得到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的肯定。在大浦小学90周年纪念册里刊登了一封胡锦涛给这个中队的回信:“我仿佛又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那时我也像你们一样,胸前飘扬着红领巾,和小伙伴们一起过队日,为了解出一道算术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大概也会因为淘气惹老师生过气。而当我到了不再淘气的今天,才更加体会到,学校的生活有多么珍贵,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今天的工作中有多么重要。”
  1953年胡锦涛小学毕业进入私立泰州中学(简称“私泰中”,现泰州二中)读初中。这所学校有一幢挑檐建筑,名为“陈庵”,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第二稿就在此完成。
  居鸿富说:当时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成分很看重,我和胡锦涛家里都是开店的,属于成分不是很好的人,我们感到只有把学习搞好才可能有出息。
  胡锦涛的同学夏道球还记得初中三年胡锦涛的操行一直得的是“甲等”,而自己“时不时有些小动作,有时得的就是乙等”。夏道球说,初三时胡锦涛入了团,当时班上40多人,入团的不到10人,“因此入团的人都是很先进的”。
  1956年初中毕业,胡锦涛考上了泰州最好的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简称“省泰中”),他和居鸿富、夏道球都分到了四班。
  居鸿富说,他们那一届一共有八个班,每个班的生源都不一样。一、二班基本上是省泰中本校的初中毕业生,四班的学生则来自私泰中,后面几个班的学生来自其他几所学校和社会上。
  生源的不同便有了“嫡系”和“非嫡系”之分,学校在师资上对一、二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四班向一班发出了挑战,保证最高分、平均分不输于对手”。
  居鸿富说,挑战发出后班上立即展开了学习互助活动,胡锦涛的成绩在班里排在前五名,“他主动地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同学”。
  “经过努力,我们最后没有输给一班。”居鸿富说。让他感触更深的是班上由此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和睦、奋进”,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时一个班的男女生之间通常有距离,但四班男女同学都一块玩,关系很好。“过了几十年,现在有的女同学回泰州还常常到我家来看我。”居鸿泰很自豪地说,“我们班重感情、重义气,这一点别的班比不上我们。”
  班上这种良好风气的形成,居鸿富认为与他们的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叫沈进林,教外语。这位老师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给学生写操行评语时从不扣帽子、不上纲上线。“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得,”居鸿富说,“很多老师一看学生淘了一下气,就在评语里写‘政治上不要求上进’等等,有了这些帽子,学生前途很可能就完了。沈老师正直的人格风范对我们影响很大。”
  居鸿富记得当时教室外面有一棵白果树,树枝遭雷击有时会燃起来,同学们就会很兴奋地看着玩。他还记得当时没有手表,一些“好动”的同学就用“阳光测时法”来掌握下课的时间。他们观察照射到课桌上的阳光的移动情况,在某一个位置用笔作个记号,当阳光射到那个记号时,就表明下课的时间到了。
  “后来这些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居鸿富回忆道,“老师就把课桌挪了挪,由于位置变了,当阳光射到课桌上的记号时,时间也就不一样了。但学生也很精,就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记号,每次上课前检查一下课桌是否对准了那个记号,这样课桌的位置就固定住了。”
  居鸿富说:“那时我们实际上都还是小孩子,闹一闹,做做小动作是时常有的事。相比之下,胡锦涛尽管年龄比绝大多数同学要小,但显得更懂事一些、成熟一些,他很少像我们一样调皮。”
  夏道球回忆当年,也认为胡锦涛“政治上比一般同学要成熟”。他说,1958年“大跃进”时,学生都被安排去打石子。一些同学发牢骚,胡锦涛就安慰大家说,“发牢骚没有好处,先干好了再说。”
  据居鸿富介绍,胡锦涛开始在班里任学习委员,在高三时被选为班主席。夏道球说:“那时他就显露出了一定的领导才能。”
  当时毛泽东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胡锦涛他们被安排到了鲍徐乡劳动。夏道球对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当时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到吃饭时间便争先恐后地往饭桌前跑,而胡锦涛总是走在后面,让别的同学先吃。夏道球还记得如果是两个人抬东西,胡锦涛会把重物往自己这边挪一挪,让自己承受的力多一些。
  在居鸿富的记忆里,胡锦涛几乎没有发过脾气,“性格很随和”。他说胡锦涛平时很注意整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风度。有同学介绍说,胡锦涛高中时代就开始讲普通话。
  居鸿富说胡锦涛那时的爱好是唱歌、跳舞,“他的舞跳得很好,那时不跳交谊舞,而是表演性的舞蹈”。
  夏道球说,那个时候大学生极少,能考上清华是很不容易的事。他们班一共有51人,留在泰州的有18人。同学中除了胡锦涛以外,目前级别最高的是副厅级。
  文化土壤
  夏道球和居鸿富坦言,学生时代的经历和教育对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们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也很庆幸,称自己“成长在一块很丰厚的土壤里”。
  胡锦涛和夏道球、居鸿富就读的泰州中学今年将迎来百年校庆,而位于校园里绿树掩映下的安定书院则经历了700多年的岁月沧桑。
  夏进球说,他们那时不分文理科,所学很全面,而且掌握了的东西过了几十年都不会忘,可以说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夏进球搞的是气象专业,但他的书法在当地也小有名气。泰州城区玉带桥、板桥、斜桥的桥名都是他的手迹。而居鸿富搞的是渔业,早年的爱好是填词。
  其实在泰州,这样的“文人”随处可见。一位当地人估计,泰州搞美术、书法、文学的人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甚至还保有以古文会友、吟诗作文、互相切磋的遗风。
  与“文风甚浓”相伴的一个现象是这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再穷也要送孩子上学已成为共识,三泰地区的高考成绩长期位于江苏省前列。当地人说,不少南京的人都把小孩送到泰州中学来上学。
  一位分析者指出,文化教育的发达有很深的历史传统,像胡锦涛就读的几所学校,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泰州曾出现过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泰州学派,该学派的一个主要学说就是“百姓日用之说”,强调发展平民教育。学派的创始人王艮说:“故经世之世,莫先于讲学,以兴起人才者。”他的弟子不仅有官僚士大夫,更多的是小商小贩、市井平民。不少人认为这对于当地教育传统的推进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观察者说,其实在江苏中部一线上,扬州、泰州、南通都有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而这一带也确实出了不少优秀人物,近年来更是“人才日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6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在江苏中部一线上,扬州、泰州、南通都有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而这一带也确实出了不少优秀人物,近年来更是“人才日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3-10-16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也是我老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7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哦。不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10-1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祖藉安徽人,不是我老乡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7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他爷爷的爷爷旧已经离开安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1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帮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29 22: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