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werty2k在 2003/11/03 05:26pm 第 1 次编辑]
防雷系统由以下各项组成: 空气终端器和支撑体 引下线 性能记录设备 接地系统 5.2 空气终端器 5.2.1 空气终端器应是能根据引雷器外形而动态调整的那种类型,即在球面和接地的中心针体间产生自由电荷和光电离作用。 5.2.2 电弧光不应连续出现,而且只能出现在引雷过程中。弧光不能在雷暴位于正上方时因静电场而单独出现,除非这时区间内的引雷器在工作。 5.2.3 空气终端器不应产生高频无线电干扰,除非这时的毫秒间隔与引雷器的工作有关,以及这时该区域出现主反击事件。 5.2.4 空气终端器不应有放射性,不需要经任何特别许可。 5.2.5 终端器外形应能明显减少在雷暴静电场中针尖电晕放电的积累。 5.2.6 空气终端器任何部分的工作不应依赖电池和外部电源。不应有活动部件。 5.2.7 空气终端器的材料不应在正常空气中锈蚀。中心的接地针体截面至少300mm²,由电学标准的无铁材料制成。终端器的外部金属表面应由经过阳极化处理过的铝制成。 5.2.8 空气终端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保护结构绝缘。 5.2.9 空气终端器的引雷空间体积和半径尺寸应该可以查出以便对雷电进行研究和统计。 5.2.10终端器应置于距地面至少10米高处。 5.2.11空气终端器所提供的保护区应能成为所有反击放电峰值电流超过XXkA的优先雷击点,电流对应的静电保护等级为YYYY。设计应考虑在列表上方领先竞标者。电流(XX) 保护等级(YYYY) 3kA 很高 6kA 高 10kA 中 15kA 标准 20kA 低 5.3 空气终端器支撑体 5.3.1 支撑体应由至少2米长的玻璃纤维圆管组成。 5.3.2 圆管外壁厚度至少4mm,并有足够直径以精确内置终端器。引下线应从圆管中心穿过。 5.3.3 支撑体应使用螺栓可靠固定在其它杆上,必要时采用拉线以使终端器和桅杆能承受当地记录的最大风速。 5.4 引下线 5.4.1引下线应由塑料填充物、铜导体、内绝缘层、外铜导体、导电外层组成,全部同心排列。 5.4.2引下线外径应小于37mm。 5.4.3 主铜导体应由截面积至少50mm²的电学标准铜制成。 5.4.4引下线的最大特征阻抗为8 Ohm,最大感抗为40nH/m。 5.4.5 在它下端距地3m受人影响的的部分,下引线应置于壁厚至少3mm的PVC保护管中,以避免机械损坏,并增加人身安全。 5.4.6 主铜导体应能通过使用压力耦合器直连到空气终端器底部。 5.4.7引下线不应承受半径小于0.5m的弯曲。 5.4.8引下线在敷设后必须通过接线端子保持结构稳固的物理接触。从终端器起上部10%的安装长度必须每隔1m至少固定一处。下部每2m至少固定一处。 5.4.9 导体间额定冲击电压不应小于200kV,即在1/50波形的基础上,芯-皮间200kV。 5.5 性能记录设备 5.5.1 应给每个防雷系统提供一套闪电计数器。 5.5.2 闪电计数器应有一个电子控制的记录器,可在峰值电流超过1500A-8/20ms的测量点每次放电时进行记录。 5.5.3 闪电计数器应结实耐用,易于安装并置于IP67标准外壳。由电池供电,使用寿命至少7年。 5.5.4 闪电计数器应为读数获取方式,可定期得到其读数。可在工作温度-10℃~50℃的地方运行。 5.6 接地 5.6.1 接地系统静态阻抗读数不应超过10 Ohm。 5.6.2 接地由不超过750mm深的铜线或铜带实现,或采用深砸入地的焊铜钢芯接地棒,是为接地而特别设计的那种,也可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用。所有情况下的接地系统都要电连接到中心接地棒,中心接地棒通过紧固的接线端子与引下线连接。 5.6.3 可利用导电的不可溶接地增强剂,有助于满足低地阻的要求。接地增强剂必须不可随时间溶化、分解、渗漏。不需要进行加注处理和更换。不需要维护。不需靠水才能保持功效。不能对土壤有害。不能析出铁质和污染地面水。 翻译不够专业,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