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叶蜚誉: 对于“等离子球避雷技术”和“电荷避雷技术”我没有研究,对发明人庄洪春的原文也还没有仔细读过。本文仅是根据梅忠恕、李兆华两位的文章《等离子球避雷技术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觉得作者选题正确、及时。这种非常规防雷方法如果还在研究之中,我们还可以慢慢来切磋,可是它已经成为商品,已经在某些部门、甚至重要部门推广使用,更有甚者已被鉴定为:“对人类生存和保障的最佳发明”(转引自《质疑》文),这就非同小可。梅、李率先提出系统性的文章和鲜明的观点,编辑部组织讨论,我觉得很好。我个人对此不够重视,也没有去研究,现在有梅、李的文章,让我们有一定的了解,很有好处。 其次,我觉得《质疑》一文首先将重点放在新技术的原理上是非常正确的,抓住了根本。原理上如不成立,讨论后面的实施方法、装置乃至经济性都没有意义。这不是说梅李文不该写后面几部分,也许因为便于大家讨论,一并都写了出来。但是我认为还是要一步一步展开为好。 等离子避雷装置的原理,《质疑》一文中指出:是 “用等离子层覆盖,削弱原电场,去掉尖端效应”和“用某种电荷(庄文中写的是:电流回路中的导体表面上集聚的电荷)来对消那里的感应电荷”(笔者作了个别字的修改,并认为对消的是“雷电感应电荷”),发明人庄认为消除了雷电感应电荷的集中或进一步完全消除感应电荷,这样做能消除被保护物体表面的强电场,从根本上消除雷击被保护物体的可能。这样,就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能否消除雷电感应电荷或至少改变其集中程度,二是在被保护物体表面的感应电荷消除了(梅、李和笔者都认为不可能)或不集中分布了(叶认为可能,梅、李文未提及)的情况下能否避免雷击。问题一涉及的是电工基础理论问题,梅李文讨论了,我觉得除了个别提法和表达方法有待商榷外,论法和结论是正确的;问题二是气体放电—雷击理论的问题,梅、李文未提及,期待他们有进一步的意见。 最后我对开展讨论提出一些一般性看法,供大家参考。 建议按一定的层次展开讨论: (1)首要的是讨论原理。要明确对立双方的观点、根据和基本论述。为此要写出来,不仅是文字,还要示意图、原理图或等效图,可能的话希望给出基本数据。 (2)如原理上基本上可以明确某方正确,或双方达成一定的共识,则可以进一步讨论实施方案。也要写出来,不仅要文字叙述,还要有结构原理图、等效电路图、关键元器件说明、论证可行性的基本数据。这一部分,该告诉大家的就要告诉,知识产权由专利法和国家其他法律保护。如果上述基本内容不能及时公布,那么我们就没有讨论的条件,该技术也没有鉴定和推广的条件。 (3)如需要得出结论(所有人都承认)或公论(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就需要作验证试验和现场调研。 有必要说明的是:一定要划清商品和科研的界限。对商品的要求更严,要求它符合自己声称的指标。而科研还可以有不完善之处。 讨论的各方应是对该技术持异议者、发明人、鉴定人。鉴定人只需论证其鉴定意见与评价,不必与发明人完全一致。 还有一种快速高效的讨论形式:专题讨论会。就是当年长沙电气学会蒋麦占先生主持召开的全国性电涌保护技术讨论会的那种形式。会上不要宣读文章,只有事先准备好的讨论提纲。由主持人主持,按题展开。各人开门见山,针锋相对,有的放矢,短兵相接。可以插话,可以打断。虽然不一定能当场解决问题,却可以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否则,有时侯辩论互不见面,有的不接招、不亮招,象是猜谜语,隔靴抓痒,花了很多篇幅和时间,还迟迟谈不到点子上去,不解决任何问题,浪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