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2763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资料] 斑竹制造[Ⅴ]: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造

平 帅

第一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电性能参数

1 氧化锌压敏电阻(Zinc Oxide Varistor,ZOV)的特点

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ZOV,必须在以下5个方面无可挑剔:①使用环境;②外形尺寸;③电性能参数;④可靠性;⑤安全性。需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产品的使用温度;附近有没有热源;风力多大;空间灰尘的个数;有没有酸、碱、盐、油脂等污染,及污染的处理;电网波动情况;潮湿度;产品使用的气候区域;产品的体积;安装的结构,包括接线引出方式、引出端强度、可焊性等等。不由厂家向用户提供使用手册,最后还要考虑到使用寿命、热稳定性、热积累、阻燃性、防爆性等问题。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人员必须在产品制作之前,就对上述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并且能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的选择和控制,制定出合适的工艺路线,依据标准用试验来证明它的性能可靠性。最后,还必须保证产品是廉价的。

2 ZOV的制作

在讨论ZOV的制作之前,首先应该学习一下ZOV的导电机理,因为导电机理和微观形成机理是进行讨论和研究的基础。对此,作者推荐两篇论文,一篇是谭宜成博士的《ZnO压敏瓷主晶界高非线性形成机理》(1987年博士论文)。该文详细叙述了ZnO压敏瓷的研制过程,用热离子发射、热助场发射、场发射理论,解释了正反偏肖特基势垒的电压—电流特性,用FromRel—Poolt发射、遂道效应、热激发跃迁、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解释了薄绝缘层中的电压—电流特性,提出了他的主晶界次晶模型。他对主晶界、次晶界的形成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对电性能的影响作了很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对致密化过程的研究很有实用价值。另一篇是《Zine Oxide Varistor》(IEEE.Electrieal Insulatcon Magazine D.C VOL1.91.P50),该文叙述了从1968年Matsouka发明ZnO压敏电阻以来至1987年Suzuoki提出空间电荷引起的电流理论,这20年间压敏陶瓷导电机理的发展。详细叙述了8个模型:①在富铋晶界层内建立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模型;②莱文逊(Levinson)、菲利普(Philip)提出的“晶界面处通过薄层的遂道效应”模型;③Emtage和Einzinger提出的有ZnO相和富Bi晶间相异质结的“界面态肖特基势垒遂道效应”模型;④Maham提出的“通过具有空穴形成的肖特基势垒遂道效应”模型,此模型提出了晶界处少数载流子(空穴)的重要性;⑤Einzinger提出的“通过ZnO同质结构的遂道效应”模型,此模型指出了冷却时在晶界形成缺陷的热平衡的重要性;⑥Pike提出的“空穴引起的穿透”模型,此模型指出了“由于空穴积聚使晶界处势垒降低造成了压敏陶瓷的高非线性,空穴是由于耗尽区的加速电子产生的,势垒的大小取决于体陷井和界面态”⑦莱文逊(Levinson)、菲利普(Philip)提出的“有异质结的旁路效应”模型,此模型阐明了富铋晶界层在小电流区的重要作用,并假设了通过异质结和富铋晶界层的平行电流通路,此模型提出于1986年,至今仍在行业中沿用;⑧Suzuoki提出的由ZnO相和富Bi2O3薄膜组成的“异质结外引起的空间电荷电流”模型。

详细阅读这两篇论文对制造ZOV和分析工艺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帮助。按照作者对ZnO压敏瓷的认识,空穴引起的穿透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压敏陶瓷的高非线性、高α值、界面态效应、体陷井效应、空穴的产生机制和动态特性。旁路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压敏陶瓷在小电流区域的电气特性、晶界老化特性。不过从个人的观点来讲,我更赞成谭宜成、宋晓兰博士的主晶界次晶界理论,更赞成用ZOV压敏陶瓷的热特性来分析问题,这样更便于在处理问题时对问题直观的理解。

在讨论过ZOV压敏陶瓷的导电机理之后,应该谈谈ZOV的几个最为重要的电性能参数。对于每一个研究ZOV的技术人员来说,所有电性能参数的意义早已了如指掌,不必祥述。在这里仅仅是想总结一下评价一支ZOV品质好坏的标准和其中所依据的原理。

(1)电压比(α值)
u=K i[α]本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静态电阻:R静=u/i
动态电阻:R动=du/di
则:α= R动/R静=du/di//u/i=du/u//di/i
du/u=α di/i
积分得: ∫[0,T]du/u=∫[0,T]di/i
展开得:ln u =α ln K i
则:u=K i[α]

从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到,所谓非线性指数α值代表瞬间电阻偏离静态电阻直线的距离,它考核ZOV的响应特性,通常高压系产品的α值在60~80之间(1.039~1.029),好一些的产品可做到(1.026);中压系产品的α值在35~58之间;低压系产品的α值能做到45就很不错了。对非线性指数α值不应该一味求高,应该更注重漏电流的稳定性。

(2)漏电流(IL)

通常需要同时测试80%V1mA和75%V1mA电压下的漏电流,要求这两个漏电流值的比80IL:75IL≤2;最好是80IL:75IL≤1.5。接着可以用10mA直流电流加电60秒的方法对漏电流的稳定性进行考核。我们知道,在直流偏压下反偏的一边不断积累电荷,一级电离填隙Zni′离子和二级电离Zni″离子浓度不断增加,当电阻片温度升高时,这些离子因受热而释放出来,形成热刺激电流TSC。在测量时Vl0mA电压会逐渐升高,如果它在60秒内变化了+10%,那么此产品的漏电流会变化十几倍并且不可恢复,则可认为它的热稳定性不好。另外,考核后的产品冷却后,可以反向测量其80%V1mA下的漏电流,这时通常IL值会上漂,如果它上漂+10%以上,也可认为它的热稳定性不好。热刺激电流TSC是用于研究连续电压下介质老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了保证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考核漏电流稳定性十分重要,它可以剔除经受不住连续加电的产品和那种类似吸潮现象的产品。

(3)限制电压比(Vp/V1)

这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一种产品工作区特性的好坏尽体现于此。业内做得最好的产品可将这个比值做到1.2,通常在大规模生产时将它控制在≤1.4就很好了。当然,松下样本的水平是1.6,行业也公认其为1.6,但我作者认为这个要求给的太宽。一般情况下,除了要测量8/20μs波形下的限压比外,还应该测量2ms方波电流下的限压比,这个值通常要比Vp/V1低一些。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毫无意义,但是他们忘记了在电网波动中最常出现的不是8/20μs或10/40μs的雷电波,而是持续时间数分钟甚至数小时电压不高加载方波脉冲的工频电压波,这时产品的保护特性怎样?它会不会因这种持续的加载方波脉冲的工频电压波的冲击而导致高电压负荷下的温度老化,从而在经受工频电压波后使残压不断上升?所以必须对此认真考核,可通过2ms方波冲击20次或50次来观察。

(4)通流容量

1998年作者曾经用松下样本考核过当时国内几乎所有ZOV生产厂家的产品,但是很可惜,当时国内没有一家的产品能够通过考核,试品使用国内企业自己的产品样本都不见得能全部达到要求。松下98样本的一次通流是国内平均水平的1.8倍,两通流(?)是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时隔六年,目前国内产品的制造水平大为提高,早已超过当年98松下样本的要求。关于通流变化率,通常要求产品的ΔV1mA≤±3%;ΔV/0.1mA≤±4%,作者很注重ΔV0.1mA的变化率,因为如果产品在通流后电压比变得很大,漏电流很大,在使用中是很危险的。作者不止一次见到ΔV0.1mA不变化的情况,曾经有国内一些企业的ΔV0.1mA变化率做到0.5%(10K471产品)。作者并不赞赏通流变化率为正值的做法,原因在于它的热特性通常都不好,这是一组矛盾(在后面的论述中将提到)。

(5)能量耐量

通常,国内产品经不住松下样本高出我们1.2~1.6倍的考核,并且我们是使用2ms方波进行考核,而别人使用10/1000μs的尖波,我们的冲击电流仅是别人的70%。对于能量耐量,或者应经受2次松下样本考核,或者就必须在下间断(?)的10次国内样本冲击后ΔV0.1mA的变化率≤±5%。这个要求并不严格,从使用者的角度讲,更希望它经受10/500μs电流波。国内产品很难做到2ms ×10次80A/cm2的通流水平。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被银(?)焊接工艺太差了,使许多对配方的努力都因此付之东流。

(6)解剖分析

这是作者常使用的一种考核方法。第一组:用丙酮浸泡24小时的方法来考核绝缘性能和耐湿性能,要求浸泡后自然干燥,V1mA压敏电压、80%V1mA下的漏电流IL无变化;第二组:用85OC±5OC热水浸1小时,考核耐湿和高温特性,要求漏电流无漂移现象,通常的产品都有测不稳压敏电压和漏电流变大并微漂的现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这也是使用者的要求;第三组:用15%能流容易的8/20μs波和2ms波能量耐量,分别对产品进行10次小脉冲冲击,这种冲击是单向的,既要求它无变化还要求它无极性,通常会有一些变化,但只要在1%以内都认为合格,这也是使用者的要求。

(7)电容量

电容量C的表达式为:C=d/H·εοε/L·S=K· S/V1mA,实际上这仅仅是如何降低电容量C的一个公式。用电桥测量C值和Q值,品质因数Q=1/(2πfCR).tgδ=1/Q,通常会要求20k以下产品C值为样本值的60%,20k以上产品为样本值的70%,这是作者依据使用中介质损耗得出的经验。

对于电性能参数,这一部分就叙述这些,至于相关的种种试验,包括寿命终点判断,可依据相关标准的条文。值得一提的是:工艺是研究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什么的科学。每一道工序在制品品质鉴定试验中都有体现,保证工艺就是保证某一批次的产品全部通过试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在2004年8月《防雷技术》上发表,连载形式。敬请网友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1]

平帅

要确定一个配方,就必须了解每一种材料在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必须知道它的物相组成和相变过程,必须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某些联系,就象黄与兰可以调出绿色,红与兰可以调出棕色,最后才是材料的用量。配方本身其实是不重要的,搞配方研究其实研究的是材料的添加域,不可以被呆板的程序化的东西束缚住自己的思维,不要因为一次试验就得出了 “经验”,以后日日受控。比如做实验,你必须重复的做试验,必须把几种相关材料的比例进行充分的调配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配方本身是死的,制定配方也只不过是调了几种比例域而矣,而研究材料的使用特性才是关键。

1、ZnO  氧化锌   分子量:81.38

ZnO是ZOV的基础材料,白色粉未,间接法制成,晶体结构为六方晶系,铅锌矿形,晶格常数a=3.24 Å。C=5.19 Å,密度5.61g/cm3,熔点1975OC,常压下17200C易升华。具有热胀系数小,导热性高的特点,不溶于水,易溶于无机酸,在碱中可离解为两性氧化特,晶体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呈化学配比缺陷结构,按化学计量比,ZnO晶格中有微量过剩的Zn,电导性为n型半导体,溶液PH值7.0~7.8,平均粒径0.45μm~0.55μm。

ZnO在烧结过程中会形成ZnO相,该相中固溶有Co、Mn、Cr、AL等元素,在900OC~1150OC由于部分ZnO相转变为焦绿石相、尖晶石相、玻璃相而会使含量降低,当添加剂总含量≥30mol%时,ZnO相会完全被焦绿石相(Zn2Bi3Sb3O14)取代,从而消失。在配方体系中为了降低造价,ZnO的含量多在90mol%以上,因此ZnO粉体材料的纯度、杂质种类、粒形和密度成了影响ZOV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ZnO粉体的粒径会影响烧成过程中尖晶石相(Zn7Sb2O12)的含量的变化和Co、Mn、Cr等元素在晶粒、晶界的分布,从而影响到电性能。通常随着ZnO粒径的增大,ZnO晶粒中Co、Mn的含量会增大,尖晶石相的含量会降低,导致压敏电压降低,残压比变大,能量耐量减小;随着ZnO粉体平均粒径的减小,ZnO压敏瓷的径向收缩率及密度会增大,矢波通流能力会有所改善。所以在选用ZnO粉体材料时应尽量选用粒径小且范围窄的粉料,并且Na+、 Fe2+的含量在20ppm以下。

ZnO晶粒的电阻率为0.1~1.0Ω· cm,晶粒电压约3V,其阳离子半径Zn2+为0.72 Å,依据晶体置换固溶原理,固溶取决于离子半径、原子价、化学亲和力和结构类型。比Zn2+半径小或与Zn2+半径可以比拟的离子可与Zn2+发生替位式固溶或形成填隙原子。一价、二价、三价、五价金属阳离子易与Zn2+固溶,同周期的金属阳离子也易与Zn2+发生固溶。晶胞尺寸小的晶体会在晶胞尺寸大的晶体中固溶。对于固溶原理很有必要学习一下《电介质物理学》,因为固溶原理对我们选用和分析材料太重要了,必须清楚的有一个认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施主型、受主型及两性杂质。

施主:n型半导体:TiO2、V2O5、U3O8、ZnO、Nb2O5、MoO2、CdO、Ag2s、CdS、CdSe、SnO2、Cs2S、CsSe、BaO、Ta2O5、WO3、BaTiO3、PbCrO4、Fe3O4、Hg2S、ZnF2等类型。
受主:P型半导体:Ag2O、Cr2O3、MnO、CoO、SnO、NiO、Cu2O、Cu2S、Pr2O3、SnS、Sb2S3、CuI、Bi2Te3、Te、Se、Hg2O等类型。
两性: Al2O3、Co3O4、Mn3O4、SiC、PbS、PbSe、PbTe、InO2、Si、Sn、Ge、Tis等类型。

电子浓度:同周期从左到右减小,同族从上到下增大,ⅠA族:受主电子浓度减小;ⅡA族:不影响电子浓度;ⅢA族:施主电子浓度增大,ⅣA族:不影响或复杂;ⅠB族:受主电子浓度减小;ⅡB族:不影响电子浓度;ⅢB族:施主电子浓度增大;ⅣB族:施主电子浓度增大;Cr2O3、MnO2、Co2O3、NiO电子浓度减小。

2.Bi2O3  三氧化二铋  分子量:465.96

Bi2O3系黄色粉未,加热后为红棕色,密度8.908/cm3,熔点8250C,阳离子半径Bt3+1.02À,在烧结过程中Bi3+不会固溶于ZnO晶粒中,只能偏析于晶界形成富Bi薄层,产生表面态,从而形成晶界热垒产生非线性,非线性的产生是由于ZnO晶粒边界上添加的Bi、Co、Mn、Cr等非饱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偏析形成深能极受主,从而在晶界上形成电子态,这些电子陷阱可以俘获来自ZnO晶粒的自由载流子,产生负的空间电荷层,使邻近ZnO晶粒的导带向上弯曲形成了晶界势垒,这里有两个公式最常用的:
势垒高度fB=e2Ns2/2eoeNd
耗尺层宽度Lo=(2fBeoe/e2Nd)/.2
Ns:晶界电子态密度;Nd:施主浓度;
这是两个描述性公式,由此可知Bi2O3在配方中的含量会直接影响ZnO压敏瓷泄漏电流和稳定性,(即离子迁移造成的连续电压老化的稳定性和热刺激电流下变化的稳定性)。要研究Bi2O3对电性能的影响,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参考配方,为了研究高压五元系的物相特征作者选择了如下配方:
(97-X)mol%ZnO+X mol%Bi2O3+1.0 mol%Co2O3+1.0 mol%Sb2O3+0.5 mol%MnCo3+0.5 mol%Cr2O3
来进行探索性研究,作者选择了六个点:X=0.3、0.5、1.0、1.5、3.0、6.0(试验结果见下图)当Bi2O3的含量过少≤0.3 mol%时,由于大量缺陷和无序晶界的存在,ZnO压敏瓷体几乎无非线性(a值15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因杂质元素影响而产生某些相,其各种性能极差,当Bi2O3的含量过少≥0.3 mol%时,瓷体中除ZnO相、焦绿石相Zn2Bi3Sb2O14[Co、Mn、Cr]外几乎没有其它相,其非线性和耐浓度和耐浪涌能力都不好。在95%以上的配方中,Bi2O3的含量都有在0.5~1.2 mol%之间,只有在含Sb、Si较多的配方中的Bi2O3含量可能低一点,为此作者于96年底依据上文配方在0.5~1.2 mol%这个区间进一步进行了探索,其间由于烧成温度变化使试验结果有所改变,Bi2O3含量的变化规律难摸就难在随含量变化烧成温度也要变化。考虑到蒸发、凝聚、传质过程中Bi2O3的相变、挥发、液相传质作用和相变中化学计量比的偏移,其含量作者以为应在0.7~0.9 mol%这样一个区间内。当然,当其它材料的量发生变化时,或者杂质总含量发生变化时,这个量也应适当变化,但变化不太。

Bi2O3的相变十重要,在烧成过程中首先出现g-Bi2O3相,其成分为Bi2O3和少量ZnO,在6500C以上其转变为A相:12Bi2O3·2Cr2O3该相熔点为8500C,随焦绿石相含量的增加而减少。9500C左右A相转变为B相。在10000C左右生成C相:14Bi2O3·Cr2O3该相为Bi2O3的立方相,固溶有Zn和Sb,随b-Bi2O3相的出现而减少。在10500C~12500C生成d-ss和d- Bi2O3相,它们与b- Bi2O3相共存,d-ss相只存在于含Cr系,随Cr的含量的减少而减少是一个过渡相,而d- Bi2O3是不固溶于有Cr系的。Bi2O3的主要挥发温度是12000C,这时如果大量的Sb已经转变成为尖晶石使液相含量降的很低,那么就很有利于抑制Bi2O3的挥发,同样对于Si也是这样。这就是Sb、Si含量大的配方为什么Bi2O3的含量可以低一些的原因。通常在高压系Bi2O3Sb2O3+SiO2)=1:2这个比例可以下调到1:1.8(摩尔比)但决不可再大。大多数中压体系Bi2O3的含量都在1.0mol%以上,更加之它通常含有0.5~0.8 mol%的TiO2所以液相含量较多,使得Bi2O3在高温区更易挥发,所以常添加各种高熔点玻璃,其成份中多含SnO2、Al2O3、MgO、Ag2O和ZnO,其甚至部分尖晶石。

在烧成热处理过程中随温度、降温速度Bi2O3将发生一系列相变,其中最主要是a、b、ã、d相之间的转变。a- Bi2O3是一个单斜晶系的低温稳定相,空穴导电型晶体,在ZnO压敏瓷中它的含量很少,但我更希望它不存在,因为它的热稳定性不好,也就是说它的荷电老化特性不好,在直流偏压下易极化也易使漏电流值失控。b- Bi2O3为四方晶系,离子导电型晶体,是亚稳相,在冷却过程中它很容易保留下来,它的优点在于电阻率大,漏电流小,非线性较好,同时晶胞尺寸很小,在晶界上的应力小,当矢波冲击它时,它吸收矢波的能力更强一些,但是它会在交直流老化中因氧离子的迁移而使性能变差,漏流不断增大直至崩溃,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它,用2ms方波额定能量冲击10次,它很有可能被打炸,或者压比会变的很差,因此许多人建议热处理使b- Bi2O3转变为g- Bi2O3。ã- Bi2O3也是一个亚稳相,它是体心立方晶体,晶胞尺寸比b- Bi2O3大很多,因此它有利于阻碍晶界氧离子的迁移,具有稳定势垒的作用,它的含量增多,方波通流能力就好一些,长期荷电老化能力也好一些,但是由于b- Bi2O3向ã- Bi2O3转变时在ZnO晶界上产生了内应力使能带结构和能隙发生了变化,电子浓度变大,漏电流变大,从而导致非线性变差,b-Bi2O3向ã- Bi2O3转变导致Bi2O3相体积收缩约3%,Bi2O3的含量越大收缩越大,由于ã- Bi2O3比b-Bi2O3晶胞体积大许多,所以这种转变使ã- Bi2O3产生一个张应力,既使带有沉析亦是如此,因为沉析的量非常小。ã- Bi2O3的粗化或微裂纹的形成都可以将应力释放到一定程度,但是ZnO晶粒仍然会受到一个压应力的作用,如果转变中的应力很大足以使晶界处的Bi2O3发生膨胀,那么在ZnO的抑制作用下就会发生ã- Bi2O3向b-Bi2O3的逆转变,正是由于这种应力无法完全释放,才使得热处理后非线性变差,这一点可以用热激发跃迁来解释,ãBi2O3相很难在冷却过程中自然保留下来,因此大尺寸产品和阀片通常都要进行热处理。d- Bi2O3相只有在含Si系配方中才能保留下来,这是因为高温下Si形成的玻璃物质能有效抑制Bi2O3的挥发,使高温稳定相d- Bi2O3的含量增大,在冷却过程中这种玻璃共溶物在较高温度下冷凝,使部分d- Bi2O3冻结在共溶物中无法发生相变,d向ã的转变在7900C发生,条件为慢冷<10C/min,d向b的转变在6400C发生,条件是>10C/min,而Si与液相Bi2O3共溶物在8000C左右就已冷凝,d- Bi2O3为面心立方晶,它与Zsi相、Zn2SiO4无定形相共存,含SiO2的高压体系ZnO压敏瓷中都会保留下Zsi无定形相,因此d- Bi2O3被保留下来,它可以有效增加矢波和方波通流能力,因此在高压和中压系配方中我建议添加SiO2,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限制电压性能会变差,对此可以用添加Al3+来调整。

总之,Bi2O3在ZOV瓷体中极为重要,改变其含量与物相,可改良非线性、稳定性,可调节矢波通流能力,许多杂质材料的作用都在于因为影响着Bi2O3的物相组成从而影响着电性能参数。我通过测试产品的性能、热特性、解剖分析等便可推算瓷体中Bi2O3的物相分布,从而得知其配方中Bi2O3的含量,参照其烧成曲线,再进行5500C和8000C热处理便可确认此配方的杂质种类。

下面我会讲另一个重要材料Sb2O3,主材料只有两种Bi2O3和Sb2O3,必备材料也有两种Co2O3和MnCO3,其余我称之为“功能性材料”,这些材料都会在性能上表现他们的个性。所以对于配方一目可以了然,因此凡做ZOV陶瓷的技术人员不要迷信于单个的配方,应该着中去研究制作配方时的思路,对于工艺也是这样。思路很重要,配方所研究的仅仅是这些材料的个性,需要弄懂、弄透、想清楚为什么,验证、比较、再验证、再比较。其中这些微妙的关系得来让人欣喜若狂,虽然许多东西限于测试仪器设备和我们的常识我们只能去猜想,但至少我需要在原理上能解释得通,这很重要,不要在自己的脑子里尽弄些模糊概念,想通它才会进步。

3.   Sb2O3    三氧化二锑    分子量:291.49

Sb2O3系白色粉末,立方晶体,难溶于水,密度5.0g/cm3,平均粒径2.7mm,熔点6560C,在烧成过程中形成锑锌尖晶石Zn7Sb2O12,它是面心立方晶,属逆尖晶石结构的结晶,n型半导体,电子是唯一的电荷载流子,电阻率1×107Ω·cm,Sb2O3在ZOV瓷体中的含量与的Bi2O3含量有关,它们的关系是Bi2O3:Sb2O3≈1:1.2(仅对高压体系)通常其添加量都在0.8~1.5 mol%之间。为便于研究Sb2O3对ZOV瓷体电性能的影响,我们使用下述参考配方:
(96-X)mol%ZnO+0.8 mol%Bi2O3+X mol% Sb2O3+0.5 mol%MnCO3+1.0 mol%Co2O3+0.5 mol%Cr2O3
由于Sb2O3的添加范围非常广,单一改变它的量很难比较出答案,在试验中我选择了五个点:X=0.5、0.75、1.0、1.25、1.5,结果如下图。Sb2O3的含量对压比的影响并不大,随着Sb2O3含量的增多,梯度上升很快,限制电压有所改善,通流变化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全是尖晶石抑制晶粒长大提高了均匀性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Sb2O3影响了Bi2O3相变的结果。

在烧成过程中Sb2O3并不仅仅形成尖晶石相,它还形成SbBiO4相、CoSb2O6相和Sb2O5相,其它这些物相才是Sb2O3真识作用的体现。在Sb3+→Sb5+的升价过程中,Sb2O3要从其它氧化物或气氛中夺取额外的氧,这样在高温下由于氧缺乏就会造成两种缺陷:一种是氧空位,一种是填隙金属离子。氧空位的存在能束缚电子形成电子陷阱,Bi3+、Mn3+、Co3+游离出来形成正电子中心也能产生电子陷阱,从而形成表面态产生势垒。Sb2O3本身虽然对非线性没有影响,但是它起的作用十分特殊,其次我们知道Zn-Bi二元素的a值不足10,而添加Co、Mn后就会达到40,再添加Sb会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当然是由于尖晶石抑制晶粒长大使晶粒尺寸变小,均匀性提高,另一方面不妨说Sb2O3提高了离子在Bi2O3液相中的溶解度,是它调节着各相固溶杂质元素的成分,它与ZnO共溶于Bi2O3液相中,增加了液相含量,形成了溶有Zn、Sb、Co、Mn、Cr等离子的富铋液相,浸润着晶粒,促进着反应,在冷却过程中更有助于其它离子的析出,是整个ZOV瓷烧成的结构控制剂,使致密化过程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烧成过程中Sb2O3的挥发相当严重,这也是它添加范围宽的一个因素。Sb2O3在12000C~12500C的挥发约占总重的10%,但是你并不能在配方中引入过多的Sb2O3,当其含量≥1.75mol%时,漏电流会明显增大,电性能上表现出压比并不大而漏电流却很大,梯度高、压比小、漏流大的产品必须减少Sb2O3的含量,如某高压配方,230V/mm~240V/mm的梯度,1.035左右的压比,10K产品漏流2~5mA,其锑的含量在1.0~1.2 mol%之间,从体系此上讲Sb2O3的含量可降至0.9 mol%。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的[1]。里面的实验参数表格见《防雷技术》2004年10月期。

声明:本人不提供关于此连载文章的文档。不便之处望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0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2]

见《防雷技术》2004年12月期。多谢各位网友的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4-6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这是你在《防雷技术》发表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4-6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新傲2005/04/06 04:12pm 发表的内容:
请问楼主,这是你在《防雷技术》发表的吗?

是。有什么问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造
第二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2]
平帅
[续上]
4、 Co2O3  三氧化二钴  分子量:165.86
Co2O3系黑色粉末,六方菱型,密度5.18g/cm3,熔点8590C,易高温分解,平均粒径3.5μm,在Zn-Bi体系的ZOV瓷中55%~60%的Co固溶在ZnO晶粒中,其余偏析于晶界。Co2O3是一种改性添加剂,在ZnO中形成替位式杂质,在ZnO的禁带中形成补充能级,可以降低一定的晶粒电阻。在烧成过程中,固溶于Bi2O3相中的CoO能显著影响Bi2O3的挥发,在高温下具有保持液相含量的作用。Co2O3能够改善非线性α值和小电流区漏电流的稳定性,这一点和Mn相似,机理也差不多,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偏离正常化合物格点位置,或因化学键不饱合而形成金属离子正电中心,产生的电荷因Bi2O3的分凝、偏析从而在富铋晶界层中形成电子陷阱,产生表面态,形成势垒,产生非线性。所以Co2O3和MnCO3对ZOV电性能的影响趋势都有类似Bi2O3的地方。
Co2O3在高压系配方中通常添加0.6~1.2 mol%,如果配方体系非常复杂,杂质种类很多,除Bi、Sb、Co、Mn外其它杂质的总含量大于1.0 mol%,这时可以适当增加Co2O3、MnCO3的含量。为便于研究Co2O3对ZOV瓷体电性能的影响,我们使用下述参考配方:
(96-X)mol%ZnO+0.8 mol% Bi2O3+1.0 mol% Sb2O3+X mol%Co2O3+0.5 mol%Cr2O3
依据配方选取X=0.4、0.6、0.8、1.0、1.2这五个点研究其对电性能的影响(见下图)。随着Co2O3含量的增大,电压梯度会有所下降,这同Bi2O3相似;压比和限制电压均有所下降,至0.8~1.0 mol%降至最低,随含量上升又逐渐变大,但是它的变化曲线很平缓,我认为它对此没有多在的影响。Co2O3对通流变化率影响很大,对ΔV1mA变化率1.0 mol%时约最少不足-5%,但是对ΔV0.1mA变化率0.8 mol%时会降至最低,这一发现在我们制订配方应时时常提醒自己。通常在高压体系中我们会选用0.85 mol%这个量,在含Si含Ni的体系会选择0.9 mol%这个量。在和一些专家讨论时会有人认为以为这并没什么区别,仅仅0.25%重量比的差别,认为不如添加1mol%。对这一点我不赞同,对于研究来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有那么多模糊概念。

5、 MnCO3   碳酸锰  分子量:114.94
MnCO3为浅棕红色,无定形相,密度3.1~3.78/cm3,3000C易分解生成MnO2或MnO,MnO2为黑色,菱形,分子量86.9,密度5.08g/cm3,熔点5350C。Mn同Co一样也能固溶于ZnO晶粒中,但它在晶界偏析的含量为52~53%,比固溶于晶粒中的要多。前面提到MnCO3同Co2O3有相似之处都有类似Bi2O3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又有类似Sb2O3的一面,它能很明显的提高梯度。这是因为MnCO3、Cr2O3、Ni2O3这样的杂质在高温下主要固溶在尖晶石相Zn7Sb2O12中,影响着Sb的升价和尖晶石的发育,从而影响ZnO晶粒的发育。
MnCO3对ZOV电性能的影响很细腻,我从没见过添加1.0 mol% MnCO3的高压系配方,在研究时通常的人都会选择0.3、0.5、0.8 mol%三个点做为研究对象,最后得出一个结论:“Mn只影响梯度,对其它性能并无影响”。从前人的研究经验中得出:“Mn的含量增大,梯度会升高,压比会降低,漏电流会减小,通流能力会下降”。为了验证这一点使用了如下配方:
(96-X)mol%ZnO+0.8 mol%Bi2O3+1.0 mol%Sb2O3+0.9 mol%Co2O3+X mol%MnO2+0.5 mol%Cr2O3
配方选取X=0.2、0.3、0.4、0.5、0.6、0.7、0.8、1.0八个点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见下图。通过研究讨论,Mn的含量应以0.5~0.6 mol%为宜。因为在这个区间方波通流能力、矢波通流能力都是最好的,梯度也不高。当含量≥0.8 mol%时,各项性能开始分化,且难烧结。Mn对保温时间很敏感,1.0 mol%含量的料样需在11800C下保温6小时才能看到其表现出的特性。通常行业内的配方中Mn的含量为0.5 mol%,在使用Ni2O3和SnO2的配方中可选用0.6 mol%,梯度反而会更低一些。MnCO3和Co2O3相同,单一改变含量并不能有效增加非线性,降低限压比。要提高非线性必须依靠体系来解决,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它。行业里经常会有人说某材料能怎样能怎样,这是很可笑的,脱离整个体系来单纯谈材料是不会有成果的。

6、 Cr2O3   三氧化二铬  分子量:151.99
Cr2O3为深绿色粉末,密度5.218g/cm3,阳离子半径0.64 Å,它可与ZnO固溶,在晶粒和晶界的含量相等,这是Zn-Bi-Sb-Co-Mn-Cr五元杂质系的最后一种杂质。Zn2+半径0.72 Å;Co2+0.74 Å;Co3+0.63 Å;Mn2+0.80 Å;Mn3+0.62 Å;Mn4+0.54 Å这些离子的化合物都可与ZnO有限固溶。Cr2O3在五元系中很特殊,它是唯一的一种功能性杂质。对于所有功能性杂质我们一般都是在一个很窄的区间里试验的,一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二是由于我们不具备在很宽的区间内研究材料的实力,我们的研究范围不是搞专业课题,而是很现实的为了生产,仅仅是为了了解功能性杂质对ZOV性能的影响而已。因此,以下实验报告仅供行业内技术人员进行参考。
Cr2O3在烧成过程中首先与Bi2O3反应,随后固溶于焦绿石相中,最终在高温下固溶于尖晶石相。Cr2O3也固溶于ZnO晶粒,可降低ZnO晶粒的电阻率,在液相的生成反应中,Cr2O3是Bi2O3的相变调节剂,同时它也改变着尖晶石的分布,尖晶石相在晶粒表面能否均匀有效的分布同Cr2O3有很大关系。但是它的含量并不能过多,因为这些辅助添加剂含量的增多会淡化主要添加剂Bi、Sb、Co、Mn对性能是影响。我们很少会见到Cr2O3含量>0.5 mol%的配方,也许在日本特公昭杂志上可以查到,由于它的通常添加量<0.5 mol%,所以我选择了0.1~0.5 mol%这样一个区间的三个点0.1、0.25、0.5进行分析,另外为了比较,还选择了0.8 mol%这个点。添加0.8 mol% Cr2O3的配方压比和限压较预想象中的要好的多,但梯度上升了近乎20%,变化率很大,这是我们没想到的。
在这个材料的研究上我存在着失误,当时我参考了富士电机的料单制定了这样的料方:
(96-X)mol%ZnO+0.8 mol%Bi2O3+1.0 mol%Sb2O3+0.9 mol%Co2O3+0.6 mol%MnCO3+X mol% Cr2O3+0.4mol%Ni2O3+0.5 mol%SiO2+0.2wt%Ag玻璃
在这里我想说研究性的试验不是生产产品,配方体系越复杂,影响的因素就越多,越找不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试验我将Cr2O3在高压体系中的含量定在0.25~0.3 mol%之间,因为在这一区间压比和限压特性较好,梯度不高,ΔV1mA/V1mA变化率和ΔV0.1mA/V0.1mA变化率的关系较好,0.8 mol%产品冲击后75%V1mA漏电流都在200μA以上,这很不好。实验结果见下图。

7、 Ni2O3  三氧化二镍  分子量:165.5
   Ni2O3为黑色粉末,立方晶型,密度6.8g/cm3,熔点19800C,它同Cr2O3一样是一种功能杂质,通过影响尖晶石相的生成来影响电性能,所以它对电性能的影响趋势也同Sb2O3类似,能明显的提高梯度。五元系配方添加Ni2O3后非线性α值会上升5~10,这是因为:其一Ni3+在从Zn7Sb2O12尖晶石中析出时增大了晶界电子浓度;其二高溶点的Ni2O3会象SiO2一样使更多的Sb2O3在高温下加入Sb3+至Sb5+的升价过程,使瓷体的微观结构更均匀。Cr2O3由于和Bi2O3生成溶有Sb、Zn的富Bi液相,从而调制了锑锌尖晶石的分布,而Ni2O3和SiO2调制着最终生成的尖晶石的含量。另外Ni2O3还具有调节势垒偏压消除极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提高了交直流冲击的稳定性。含Ni多的料方8/20μs波冲击后正反两面的变化率相差较小,同样2ms波多次冲击的变化率正反两面的差距也较小。这是由于Ni3+离子是一种可动离子,在局部高温下它会向晶粒层迁移,使反偏侧的耗尽宽度LL变长,从而减小了LL与LB之间的差距,在冷却过程中部分Ni3+离子又会由于应力返回偏析层,所以人们通常以为含Ni系的配方可焊性很差,焊后压敏电压下降,压比变坏,这也不尽然。这样的情况通常会出现在含SiO2≤0.4 mol%含Ni2O3约0.4 ~0.6mol%的配方中。以上观点受到日立、三菱配方体系的误导而带有偏见。低压体系配方的极性问题在30V/mm梯度的配方中最普遍,此时SiO2的含量为0.05 mol%,在谈论Co2O3时我通常会强调“0.8 mol%Bi2O3、0.1 mol% Sb2O3含SiO2不含Ni2O3”等等的前提条件,问题就出在这里,为此我会在下面谈论SiO2时提到这点。
对于Ni2O3,通常的配方会使用0.4~0.6 mol%这个区间,含Ni配方的含量60%的人会选0.4,极少有人会研究0.1 mol%以下添加量的情况。所以我们在研究时选择了0.2、0.3、0.4、0.5、0.6 mol%这几点去研究。下图数据所列0.3 mol%的情况不是试验结果,是猜想的,在查资料和整体料方试验后觉得可信,因此列出。0.8、1.0、1.2 mol%的情况是听行业专家讲的,在曲线上列出作为参考。试验料方为:
(95-X)mol%ZnO+0.8 mol%Bi2O3+1.0 mol%Sb2O3+0.9 mol%Co2O3+0.6 mol%MnCO3 +0.25 mol% Cr2O3+Xmol%Ni2O3 +0.2wt%Ag玻璃
从下图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Ni2O3的含量<0.4 mol%时变化率不很好,但是非线性和限制电压,耐热特性均比较好,这就是通常人们添加0.4 mol%的原因。为什么添加Ni2O3后变化率反而比不添加时的五元系还大?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杂质总含量变化的原因。我个人推荐使用0.3 mol%这个量,这原本只是我个人对此材料添加量的一个猜想,后来我在含Si系的实验中验证了这个猜想。起初我的想法只不过想得到一个既不影响变化率又使非线性和耐热性都好一些的配方体系,后来的结果却很让人意外,我得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配方系。当然我个人也不反对使用0.4 mol%这个量,或者不添加也可,只要料方体系本身很稳定,无极性,非线性很好,那就可以。


8、 SiO2  二氧化硅  分子量:60.08
SiO2为白色砂状微粉,石英结构,多为立方晶型或四方晶型,密度2.20~2.60g/cm3,熔点17100C,阳离子半径0.41 Å。SiO2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材料,自从90年国内引进日立工艺后,70%的Zn-Bi系料方中都使用SiO2,原先许多人担心高溶点的SiO2会影响致密化过程,后来发现SiO2在玻璃中熔点很低约8500C~9000C,不存在影响致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引入不会使配方体系的烧结温度大幅度提高。前面我多次提到SiO2这个材料,在烧成过程中,一部分SiO2与ZnO生成Zn2SiO4无定形相,其相同尖晶石一样有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另一部分SiO2与Bi2O3、ZnO反应生成液相玻璃,提高了液相对ZnO晶粒的浸润作用,有助于在ZnO晶粒表面形成Bi原子吸付层,同时它也影响了非本征杂质Bi、Co、Mn、Cr、Ni等在ZnO晶粒表面的偏析浓度,增大了表面态浓度,提高了势垒高度,提高了非线性。
在高温下SiO2能有效促进Sb3+向Sb5+的升价,使通流能力大为提高,同时由于尖晶石相的作用,梯度会明显上升,我们知道尖晶石相的大量生成会抑制Sb2O3的挥发,同时由于液相含量的增加,Bi2O3的挥发也得到抑制。在冷却过程中,Zn2SiO4无定形相中可保留下b- Bi2O3相,可有效提高通流能力,并且当b- Bi2O3转化为g- Bi2O3或δ- Bi2O3后,从电性能上讲,我们希望b- Bi2O3:g- Bi2O3:δ- Bi2O3=6:3:0.5~7:3:1这样非线性和漏电流不会劣化。最为重要的是SiO2具有最典型的玻璃网络结构,其中Si-O键的键能很大,可稳定晶界并固定部分可动离子使离子迁移的范围受到控制,这就是含Ni料方必定含Si的原因。同时在MOA阀片配方中SiO2更必不可少,且含量在0.5 mol%以上,大多MOA阀片配方中SiO2的含量都在1.0 mol%左右。因为SiO2的添加范围很宽且对配方体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去仔细研究,所以在对此材料的研究中,我们特意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考查,其中高压体系中添加最少的为0.1 mol%,最多的为1.5 mol%。为了同资料做验证我们使用了下述配方体系进行试验:
95mol%ZnO+0.8mol%Bi2O3+1.0mol%Sb2O3+0.9mol%Co2O3+0.6mol%MnCO3+0.25mol% Cr2O3+0.3mol%Ni2O3 +Xmol% SiO2+1.5wt%Zn2(OH)2CO3(助熔剂)
其中:X=0.25、0.5、0.75、1.0、1.5,实验结果如下图。实验结果与有关资料在许多地方不相符,通常人们认为当SiO2含量>0.5 mol%后梯度会大幅度上升,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到0.75 mol%以上才大幅上升;对于压比许多资料认为变化很平缓,在0.5 mol%以前呈下降趋势,0.5 mol%稍有上升,而我们的结果是在0.75 mol%会降至最低,当然相差不大,限压在0.5 mol%时最好;对方波耐受通常应该说会直线上升,但添加在1.5 mol%时竟有打穿孔的样品,连60A/cm2的通流密度都达不到,可见体系不同,料方出入很大,试验结果会有便差。对我上面所提到的配方体系SiO2的含量最适合的添加量为0.75 mol%。但是含SiO2多的配方存在残压高的问题,并且烧成时梯度不好命中,因此在MOA阀片中可选0.8 mol%这个点,对于通用产品可选0.5 mol%这个点,原因是这样不容易把梯度烧高,通常的梯度在210V/mm左右,此外我个人还喜欢在上述配方体系中加入SnO2,更有利于提高热稳定性,然而也有部分专家担心它影响残压特性而不添加。


至此,高压体系主要添加材料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大至可确定下来的参考配方体系是:95.5mol%ZnO+0.8mol%Bi2O3+1.0mol%Sb2O3+0.9mol%Co2O3+0.6mol%MnCO3+0.25mol% Cr2O3+0.3mol%Ni2O3 +0.5mol% SiO2+1.5wt%Zn2(OH)2CO3
下面我将要谈对微量添加剂的看法,使用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参考配方体系,这个配方体系的生存能力很强,很有用,后面在配方表中会登录所有使用到的参考配方体系,值得提醒的是:配方体系的研究思路较配方体系本身来说更为重要。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造
第二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3]
平帅
[续上]

9、SnO2  二氧化锡  分子量:150.7

SnO2为铅灰色粉末,在烧成过程中它可以降低Bi2O3的相变温度。低熔点的SnO2会使液相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使反应进行的更充分,应力积累更少,结构向更均匀的方向发展,降低了烧结温度,从而使梯度有所降低。SnO2最终固溶于尖晶石相中,但它对通流能力影响不大,在ZOV瓷体中,SnO2会影响ZOV的电阻温度系数,使ZOV的高温存贮特性明显好转,SiO2- SnO2-B2O3的玻璃网络结构保证了这一点,通常添加SnO2是为了做助熔剂,所以它的含量在0.1~0.4 mol%左右,笔者建议使用0.2 mol%这个量,因为过多的添加SnO2,非线性会变差,限压比会增大,残压会升高。下图为SnO2对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

10、Al(NO3)3·9H2O  硝酸铝  分子量:213+162

Al(NO3)3·9H2O系白色结晶,斜方晶型,易溶于水,易分解,高温下生成Al2O3,在烧成过程中,当三价Al3+置换二价Zn2+时,由于控制原子价的机理,为了保持电中性,Zn2+变为Zn+,生成一价有效正电中心,使得ZnO晶粒中的导电电子急剧增加,晶粒电阻剧降,从而限压比下降。同样的,这些一价正电中心在晶粒表面耗尽层中也存在,耗尽层宽度Lo=(2fBeoe/e2Nd)1/2,当施主浓度Nd剧增时,耗尽层宽度将减小,势垒也会降低,非线性会变差,漏电流会变大,电压梯度会下降很快,性能将全面劣化,所以通常其含量不会大于0.8 wt‰。

Al3+因其可显著降低限压比所以在ZOV料方中使用很广泛,它固溶于ZnO晶粒中形成连续固溶的替位式杂质。通常以可溶性硝酸盐引入是为了其在泥浆中分布更均匀。但是Al(NO3)3·9H2O溶液会与聚乙烯醇溶液和分散剂等反应生成络合物,所以不少人建议采用Al2O3与ZnO以1:50的比例煅烧(1100C),然后再细化后引入的方式。我们知道,ZnO瓷的烧结过程是晶格间的锌离子在表面移动与氧结合形成新的ZnO晶格的过程,Al2O3的引入降低了ZnO瓷的反应速度,使反应更平缓,高温下的应力积累更少,结构更完整。

1995年为解决瓷料的吸潮问题,我们对低压系Al、B、Pb的含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试验研究,使100kg低压料不再吸潮。1996年,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对中高压体系Al、B、Pb的含量进行研究,其间顺便对Ag、K、Zr、Nb四种材料做了探索试验,不敢说得出了什么“经验”,限于当时的条件在本文前述的配方体系中对这些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中高压系,对于f20mm以下产品的最佳添加域为0.15 wt‰~0.18wt‰,对f20mm以上的产品可扩宽至0.2 wt‰~ 0.25wt‰,在低压体系中其添加量为0.13 wt‰针对不同产品,(主要是梯主不同)可在0.1 wt‰~0.15 wt‰中选择,如30V/mm、10V/mm梯度的料方应比50V/mm梯度的料方多一些,对于阀片因此杂质含量的不同可设置三个点0.2、0.4、0.6 wt‰,当杂质含量为10 wt%时可选用0.4 wt%,含量<10%可选用0.2 wt%~0.4 wt%,>10%可选用0.4 wt%~0.6 wt%,Al2O3对ZOV电性能的影响如图所示,因部分30V/mm和10V/mm数据丢失无法记录,图示仅代表变化趋势。

11、B2O3  三氧化二硼  分子量:69.62

B2O3为白色粉末,正方晶系,微溶于水,密度1.84g/cm3,熔点5570C。B2O3是一种表面能极低的能够单独形成玻璃的氧化物,在烧成过程中B2O3易与Bi2O3、SiO2、Sb2O3和填隙锌离子生成致密的玻璃相,这种玻璃相在蒸气压的作用下向表面移动,填充因Bi2O3、Sb2O3挥发而生成的气孔,在冷却过程中它可在晶粒与尖晶石间形成良好啮合,降低了晶界缺陷浓度,所以它具有防止吸潮和改变通流变化率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B2O3的溶点很低,助熔效果显著,所以它能促进ZnO晶粒长大,使电压梯度降低,在高压体系中B2O3不会影响压比(a值),但它会使残压上升,限压比变大,这是因为B3+离子的离子半径很小,当添加量增大时,部分B3+会在高温下进入ZnO晶粒内部形成填隙离子,做为受主中心它会使ZnO晶粒电阻上升。通常人们添加B2O3是为了防止吸潮,但是用H3BO3水溶液引入时会存在与Al(NO3)3·9H2O同样的问题,所以国内很多人使用B2O3,而国外配方多使用硼铋酸铅玻璃,如明电舍(特公昭62-36615),富士电机和TDK,其组成为:SiO2  12.5wt%,B2O3  22.5%,ZnO  50 wt%,Bi2O3  5 wt%,PbO  10 wt%,或者SiO2  20wt%,B2O3  25wt%,ZnO  40wt%,Bi2O3  10wt%,PbO  5wt%。上述玻璃在11000C烧成,淬冷细磨,加入0.5w t %于配方中。笔者做过这个试验,但是结果不理想。依据特公昭62-36615的报告,此玻璃改善非线性的理由是:由于玻璃料中存在较多的ZnO,可以阻止ZnO晶粒点上的Zn离子向晶粒层中扩散,因而在晶粒中Zn离子的浓度较高,晶粒电阻值低,所以大电流非线性较好,但若加入量过多,界面高阻层将过厚,从而残压比会上升;其改善小电流区非线性的理由是:此玻璃熔点低,有利于增大液相含量并与Bi2O3的各相能充分固溶,在高温下增大了Mn、Cr、Co等离子在液相中的含量,使冷却过程中有更多的离子在高阻界面层中偏析,加固并提高了势垒。依据国内文献报道,有许多人也使用硼酸铅Pb3(BO3)2,但是笔者认为,在使用硼酸铅时一定要注意B与Pb的比例,Pb3(BO3)2为Pb:B=3:2,如果你的配方体系不适应这个比例,还是少用为妙。

H3BO3或B2O3的含量对电性能是影响见下图,体系上低压与高压差别不很大,下图所显示的是高压体系,配方如前所述。个人认为其含量应为0.2~0.4 wt‰,最佳含量为0.2 wt‰,不宜过多添加。

12、Pb(NO3)2  硝酸铅 分子量:331.21

Pb(NO3)2为白色结晶体,高温下生成PbO,现在有人非常喜欢使用Pb,其一、因为它能使通流后变化率DV1mA/V1mA趋向正值变化;其二、它可改变ZOV的电阻温度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扩宽了ZOV的使用温度空间,使工艺性大为提高。笔者也非常喜欢在配方中引入Pb,为了改变热特性,笔者通常使用草酸亚铅,迫不得已才使用Pb(NO3)2。Pb2+的离子半径1.21 Å,与ZnO不固溶,按道理它会阻碍晶粒长大,但这不明显。它存在于晶界层中,但它什么会使DV1mA/V1mA变化率变正呢?这一点值得研究。

前文曾提到过K.Eda解释长期直流负荷引起老化的理论,Eda认为这是由于离子迁移过程中在晶界层中产生偶极子而造成的(IEEE Electrical Insulation Magazine 1989.5~6 P28),这点很容易理解极性的产生,脉冲冲击后通常也会有极性产生,同样由于施加在晶间层的强电场产生了偶极子,脉冲坡度越陡,极化越严重,但是这并不足以导致ZOV损坏,通常我们认为当ZOV承受高密度脉冲电流冲击时,首先在高阻晶界层引起温升,但这个温升无法立刻传导至晶粒内部,从而使晶界层在高温下膨胀,对ZnO晶粒施加了应力,使晶粒破碎或产生裂纹,冷却时,由于收缩的各向异性,晶粒破裂更加严重,碎裂的晶粒在晶粒与晶粒间形成短路通道,使单位厚度的有效晶界层数减小,致使V1mA电压下降。当然,晶界层因高温熔融导致热击穿当另做它讲,由此我们得出DV1mA/V1mA变化率通常为负值。为什么会变正?Pb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原本我想从晶界离子浓度的变化和ZnO晶粒结构的不均匀性上找出答案,但我缺乏这方面的资料,也没有电镜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前面,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在高能量浪涌电流的冲击下,ZnO晶粒晶格点上的Zn、O离子和杂质离子,可能获得超过其晶格扩散激活能的能量,从而发生迁移,使ZnO晶料内的晶格结构沿电场方向发生不均匀变化,Pb可改变焊接工艺和高温存贮ZOV的变化率,这一点可用低温玻璃抑制热离子跃迁来解释,对于高能浪涌脉冲冲击,只有当晶界层温升达到8500C以上,也就是说达到Bi2O2的熔点8250C以上,含Pb的Bi2O3、ZnO玻璃体才可能因熔化而释放出被固溶于其内的杂质离子,要达到这个温度当然是可能的,因为单位电场强度很大,但此时的晶粒破碎程度造成的V1mA电压降也很大,难道说因杂质离子增大表面态浓度造成的V1mA电压升高要比电压降更强烈?我很难相信这一点。在多次小脉冲冲击时,含Pb料方的表现为无极性,不变化,同不含Pb产品相同;当含Pb料方产品被热击穿后,磨去击穿断面,其表现同不含Pb料方产品也相同;当Pb(NO3)2的含量<0.3 wt‰时,其V1mA通流变化率通常也不会表现为正值;综上所述,只有当配方体系中含Pb量≥0.3 wt‰时,当瓷体的均匀致密化程度很高,缺陷很少,ZnO晶粒大小极均匀,热导率很高,耗尽层中的化学缺陷很理想,才会发生上述现象,此时产品的通流变化率也必定极小,事实上也正是这样。

自1996年发现Pb的这一特性后,笔者曾多次向业内专家请教其变化的道理,但是没有准确的结果,希望这个问题会有人继续探索下去。Pb(NO3)2对电压梯度、压比、限制电压、耐潮性等方面的影响同H3BO3很相似,不必绘制曲线,(实际上这两种材料我是同时添加的,也无法绘制曲线),下图为Pb(NO3)2对变化率的影响和对热特性的影响,建议使用0.3 wt‰这个量。
1


13、Nb2O5  五氧化二铌  分子量:265.82

    Nb2O5系白色末,它是一种通流能力改善剂,或许在大量引用时它会提高非线性,通常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通流能力,并曾使DV0.1mA/V0.1mA变化率几乎保持不变,使通流前后的漏电流值变化很小,这一点是需要谈及它的原因。在引入配方之前,应先将Nb2O5与ZnO按1:10混合,在12000C下煅烧2小时,使其生成Zn3Nb2O8铌锌尖晶石,因为Zn3Nb2O8尖晶石在烧成过程中基本不与Bi2O3、ZnO、Sb2O3等材料反应,它进入晶界后有钳制杂质离子能级的作用,而Nb2O5在少量添加时,在烧成过程中根本形成不了Zn3Nb2O8尖晶石,它会与ZnO反应进入晶粒内部,高压体系配方中Nb2O5的含量通常≤0.5 wt‰,一般推荐选用0.25 wt‰~0.3 wt‰,笔者没有对此做过比较性试验,因为并没有打算在生产用料方中推荐使用此材料,仅仅是由于许多日本企业在资料中多次对此材料进行报导,所以尝试着做了部分试验,所使用的材料为天津化学试剂厂的分析纯Nb2O5,效果不错。

14、Ag和含Ag玻璃

从前述五元杂质体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实验中都使用了Ag玻璃,添加量为0.2 wt%左右,通常Ag玻璃中Ag2O的含量为20~25 wt%,所以实际添加Ag2O的量为0.4~0.5 wt‰,对西安电瓷研究所和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Ag玻璃的具体组成笔者不很清楚,在配方中Ag玻璃的含量通常为0.5~1.0wt‰,在高压体系建议使用0.8wt‰,低压50V/mm梯度料方中使用0.6wt‰。(西瓷所Ag玻璃)。Ag+的离子半径为1.26 Å,所以Ag+很难进入ZnO晶粒内部,只可能存在于晶界偏析层中,一价离子有降低和钳制费米能级EFB的作用,是一种晶界稳定剂,所以一价离子Ag+、K+、Cu+都会提高非线性a值,降低通流变化率,(当其氧化物添加量≤0.01wt‰时)。我们通常使用10000C烧成的含ZnO、Bi2O3、B2O3、SiO2、PbO和少量MgO、Al2O3、LaCO3的Ag2O玻璃,其玻璃组成可与ZOV瓷的各相很好的溶和,有利于Ag+在瓷体中均匀分布,Ag玻璃同ZrO2一样有利于老化性能,因其钳制费米能级抑制了离子迁移,使荷电状态偶极子数目减少,从而使用寿命延长。

15、 KNO3  硝酸钾

无论是KNO3还是K2CO3其最终都反应成K2O,K+的离子半径为1.33 Å,它也不可能进入到ZnO晶粒内部,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许毓春教授、王士良教授研究过K+等离子在晶界存在的情况,依据泊松方程和电中性平衡条件,推导出在界面态势垒能级f0不变的情况下,在耗尽层紧靠界面15mm的范围内,耗尽层中固定正电荷中心浓度ND(X)的分布状态,并研究了ND(X)对小电流区特性的影响程度,(《功能材料》1996.27(2))。依据预击穿区电流传输过程主要由热电子发射和热助场隧道击穿的导电模型推出,若界面附近15mm范围内正电荷中心浓度越高,则该区域内的能带曲线弯曲下降越剧烈,隧道击穿过程越容易发生,导致了在较低电压下有较大的背景电流通过势垒,因而非线性劣化,由此来解释K+、Ag+、Cu+的掺杂。

在高温下,这些一价离子有一部分因动能很大会扩散进入ZnO晶粒表面不深的区域(<15nm=,降温时,高温段降温速度很快,能迅速降至扩散冻结温度,使进入晶粒浅表层的离子被冻结在表层中,这部分一价离子将对表层中的正电中心进行被偿,使正电中心浓度降低,从而界面势垒高度提高,小电流区的非线性a值增大,漏电流下降。在高电场下,这种补偿正电中心理论会使变化率减小,K+、Ag+与Al3+正好相反,它们在ZnO晶格点是替换Zn2+形成一价负电中心,从而使耗尽层宽度变宽,K2CO3在高压体系配方中的含量在0.005~0.01mol%,笔者测试过西安无线电二厂的含K+料产品,起高温稳定性比较好。一价离子对配方的依赖性很强,体系稍有问题,各项性能都会急剧劣化。在国外中压体系(120V/mm)中,当Sb含量较多时也使用K,含K+、Ag+的产品电容量会降低1个数量级,因其结构使然。

顺便谈一下Cu+,亚铜离子也是一价离子,Cu与Zn同周期,Cu+的离子半径0.81 Å,在高温下它较Ag+、K+而言,很容易进入ZnO晶粒内部,形成受主中心,使ZnO晶粒内部的载流子浓度下降,体电阻率增大,这会使残压过升高,限压比变大,所以Cu2O通常不会有人使用。


16、其它常材料:ZrO2、Li2CO3、LaCO3

ZrO2:ZrO2的引入可改善热处理后ZOV瓷的电性能,使压敏电压和漏电流的变化率减小,所以说它有利于老化特性。ZrO2在烧成过程中进入尖晶石相中,部分固溶于b-Bi2O2相中产生微裂纹,在热处理过程中,它首先有利于保护尖晶石相不在降温过程中分解为焦绿石相,其次当b-Bi2O3相向g-Bi2O3相转变时,由于ZrO2产生了微裂纹,使体积膨胀对ZnO晶粒产生的压力得到缓冲,从而非线性特性得到了保护,添加ZrO2的产品耐浪涌冲击能力和耐方波冲击与不添加的样品差别并不大,当它的含量≥0.3 wt‰时在高压系非线性开始变差,所以通常的添加量在0.1 wt‰~0.3 wt‰。

Li2CO3和LaCO3:Li2CO3和LaCO3都可以在不改变工作区非线性特性的情况下改善小电流区的非线性,但其机理却不同,并且非常富有代表性。Li+的离子半径极小,它可以固溶于ZnO晶粒中形成填隙原子,做受主离子使用,从而改变氧化锌晶粒表层的缺陷浓度,影响导带、价带的态密度,使耗尽层中的施主浓度略有降低,从而耗尽层宽度变宽,非线性变好。La3+的离子半径很大,无法进入ZnO晶粒内部,它会在ZnO晶粒表层偏析,从而使势垒高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与Li+、La3+具有相似作用的杂质离子还有很多,在高压体系料方的研究文献中,对Li和La的研究文献很多,但笔者个人认为还是不添加为好。因为高压体系本身就很稳定,六~九元杂质系已经足以达到使用要求,配方越复杂,工艺上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电性能的影响因素也就越多,越不容易控制。

由上述材料可见,ZnO压敏瓷所用材料与BaxSr(1-X)TiO4电容瓷所用材料中存在着某些联系,不妨将两种元件对比着看,互相参照。

17、所谓有害杂质:Pb2+、K+、Na+、Fe2+、Cu2+

Pb2+、K+、Cu+在前面已经提过,至于Na+、Fe2+、Cu2+,这些离子在各种材料中都存在,通常≤8000ppm,由于在配方中添加剂的总含量≤6.0mol%,所以控制有害杂质含量主要是控制ZnO中有害杂质的含量,Na+在材料中的总含量为配方总重的十万分之一,10ppm、Fe2+在Cr2O3中含量最多,其在配方总重中占16ppm,Cu2+占配方总重的8ppm,当其含量超过50ppm,Na+、Fe2+、Cu2+才会明显的影响ZOV的电性能,当其含量超过100ppm,ZOV的电性能才会损坏到无法使用,Na+首先影响非线性a值,Fe2+、Cu2+首先影响通流能力,Na+、Fe2+、Cu2+超标产品的共同特征是残压高,并且Na+产品测不稳压敏电压,因为这些离子都能进入ZnO晶粒内部,可能形成受主中心,从而残压升高。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造
第二部分   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4]
平帅

上述材料为高压体系通常使用的全部材料,对于中、低压体系有几种特殊的氧化物必须加以说明,它们是TiO2和碱土金属氧化物MgO、CaO、SrO、BaO,在低压体系中由于不添加大量的Sb2O3,添加了较多低压材料TiO2,从而使Bi、Co、Mn、Cr、Ni、Si等杂质的添加比例发生了变化,在研究之前,首先来谈谈两个具体最基础的低压系配方。

A.梯度50V/mm的参考料方体系:
96mol%ZnO+0.85mol%Bi2O3+0.55mol%Co2O3+0. 5mol%MnCO3+0.35mol%Cr2O3+0.05 mol%SiO2
+0.2~0.4 mol%CaCO3+0.45~0.6 mol%TiO2+1.5wt%Zn2(OH)2CO3
其它微量杂质有Al(NO3)3·9H2O、H3BO3、Pb (NO3)2、SnO2、Ag玻璃、ZrO2等。

B.梯度30V/mm的料方体系:
96mol%ZnO+0.8mol%Bi2O3+0.4mol%Co2O3+0.7mol%MnCO3+0.05mol%Cr2O3+0.05 mol%SiO2
+0.1mol%Ni2O3+0. 5~0.6 5mol%TiO2+0.06~0.1 mol%SnO2+1.5wt%Zn2(OH)2CO3
其它微量杂质有Al(NO3)3·9H2O、H3BO3、Pb (NO3)2、KNO3、Ag玻璃、ZrO2等。

确定了这两个配方体系后再来看TiO2、MgO、CaO、SrO、BaO等材料对性能的影响就比较容易了,在低压体系中为了降低电压梯度从而很少使用Sb2O3,SiO2的含量也大大减小。为了促进晶粒长大,在低压体系配方中添加了低压化杂质TiO2。在高压体系中MnCO3由于Zn7Sb2O12尖晶石的存在所以会明显提高电压梯度,在低压体系中同样也存在一部分Zn2TiO4尖晶石,但它的含量很少,对晶粒的抑制能力也较弱,MnCO3同样在这个时候也影响着Zn2TiO4尖晶石的形成,但它较MgO、CaO、SrO、BaO碱土族金属氧化物对尖晶石的影响要小得多,它在烧结过程中有一定的肋熔作用,我们会发现Co2O3的含量也降低了许多,因为在低压系中随着Co2O3含量的增大梯度会升高,这是因为它会明显加厚晶界层的厚度,虽然晶界高阻层的电阻率没有变化,但梯度升高了,TiO2和CaCO3等下面会详细说明,加入Zn2(OH)2CO3是为了有助于烧结,做助熔剂用。从配方体系上讲50V梯度配方因存在钙钛矿结构因此比30V梯度配方更稳定一些。

低压系ZOV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梯度难烧结;二是非线性系数低;三是产品易吸潮,所以整个低压系配方几乎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研究的。低压系较高压系杂质含量有所降低,因大量晶长剂和助熔剂的加入使ZnO晶粒在长大过程中结构缺陷、不完整性增加,均匀性不易控制,性能较高压系差,所有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降低梯度。梯度难烧结是因为液相含量太少,在体系中Co2O3、MnCO3的含量(由其是MnCO3的含量)对梯度影响很大,但你并不能因此而降低Co、Mn的含量,否则非线性更差,怎样来使梯度更易烧结,晶粒长大更均匀呢?业内许多技术人员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煅烧杂质降梯度,材料合成改电性”。这句话说的没错,收效也不错,但是工艺太复杂,而且说不出什么时候就会吸潮。

笔者曾尝试着做过下面的试验:a、将杂质总含量降低为原来的80%以降低梯度,用添加0.1 mol%Sb2O3来抑制晶粒长大。结果梯度虽变化不大,但电性能非常差,可见降低杂质含量的方法行不通;b、以减少MnCO3的含量来降低梯度,用添加SrCO3来改善结构上的不完整性。结果小电流区的非线性反而不如从前;c、将50V/mm梯度料方添加了0.1 mol%Ni2O3、0.2 mol%Sb2O3。结果此料方虽然性能并不理想,但它的梯度低,易烧结,不吸潮,很有替代30V/mm梯度料方的潜力。d、在50V/mm料方中将Cr2O3降至0.1 mol%,添加0.1 mol%Ni2O3、0.2 mol% Sb2O3、0.1 mol%SnO2、将TiO2的量升至0.7 mol%,结果梯度降至30V/mm以下,小电流区特性有所改善,但与30V/mm梯度的原料方相比性能还差一些。由于不敢大幅度提高Co2O3或MnCO3的含量,怕增长电压梯度,为了改善小电流区特性曾尝试添加了0.05wt‰K2CO3结果小电流区特性反而劣化。通过以上的尝试,得出了如下修正体系:

96mol%ZnO+0.8mol%Bi2O3+Co2O30.8mol%+0.6mol%MnCO3+0.1mol%Cr2O3+0.2 mol%CaCO3+0.1mol%Ni2O3+0.2mol%Sb2O3+0.1mol%SnO2+0.05mol%SiO2+0.7mol%TiO2
+1.5wt‰Zn2(OH)2CO3+1.5wt%Al(NO3)3·9H2O+0.2 wt‰H3BO3+0.3 wt% Pb(NO3)2+0.1 wt%Ag玻璃

此配方体系的限压比和通流变化率较原30V/mm料方要好,但小电流区的特性很一般,CaCO3对残压有影响,为了得到性能更好的产品,又做了这样的试验:去掉CaCO3,将Sb2O3提至0.3 mol%,同样SnO2提至0.15 mol%(Sb2O3:SnO2=2:1)其余不变,这很象是个30V/mm料方,结果小电流区非线性明显改观,但梯度升至约35V/mm,通流变化率增大。为此又添加了0.1 mol%SiO2,情况稍有好转,限压变大。低压产品很难搞,配方体系稍动就坏,无奈之下尝试将Al(NO3)3·9H2O含量提至0.2 wt‰,结果限压变大,变化率又变大。因如此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放下没有再搞。

最稳定的低压配方体系是:含BaxSr(1-x)TiO2的体系。使用BaxSr(1-x)TiO2体系后情况会发生质的变化。将前述料方中0.2 mol% CaCO3去掉,使用Ba0.3Sr0.7 TiO2(其中TiO2微过量)此材料在11000C下合成,以其代替0.7 mol%的TiO2,也就是说Ba0.3Sr0.7 TiO2中的TiO2为0.7 mol%,此料方的性能较原30V/mm梯度料方要好的多,解决了30V/mm料难烧结、a值低、限压高、变化率大的问题,由其是解决了限压问题。此料方的梯度在27V/mm左右,虽然在工艺上它还不够完美,存在些小问题,但是它代表着低压配方体系的第二大难题被解决了。对于低压系有三大壁垒:一是吸潮;二是限压和变化率;三是高a值和高能量。因此,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系。

对于烧结,说来主要是料方体系问题。在工艺上,30V/mm,50V/mm梯度的产品其梯度受保温时间的影响要比受烧结温度的影响大,保温时间以4小时为易,在4小时下再谈烧结温度,10V/mm产品比较特殊,它受烧结温度的影响更大些,并且杂质必须煅烧,低压产品的素坯均比较薄,所以将升温速率控制在500C/h左右较好,在降温时8500C以上不易降温过快。在成型中,低压产品要求成型密度3.45~3.50g/cm3,并且需含3%~5%的水。目前行业中最好的低压系料方压比为1.045,限压比为1.50,50V/mm梯度大直径产品可以做到1.35,比国外产品的某些性能还要好一些,这主要是材料和工艺问题。低压系对Bi2O3、 Co2O3 、MnCO3 、TiO2的含量很敏感,这些材料的粒度,粒形,杂质含量稍有差异性能的变化就很大,并且ZnO的粒度,粒形,杂质的含量也很重要,一定要控制好Na+、Fe2+、Cu2+的含量,在国内大多数厂家不再采用杂质煅烧工艺后,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1、TiO2 二氧化钛

TiO2系乳白色粉末,是低压系ZOV的重要氧化物,Ti4+的离子半径为0.6 Å,Zn2+是4配位数,Ti4+是6配位数,其离子半径与Zn2+0.72 Å很接近,所以Ti4+可以有限固溶于ZnO晶粒中,因此在晶界处溶于晶粒表面的Ti4+在晶间耗尽层中形成了施主态,使施主浓度增加,依据前述公式fB=eNs2/zeoeNd和Lo=(ZfBeoe/Nde2)1/2可知Nd增大势垒高度将降低,耗尽层宽度将变窄,而压敏电压间势垒高度和晶界个数成正比,所以TiO2不仅仅是一种晶长剂,从势垒的角度上讲,它也是一种低压材料,也正是由于这种势垒和耗尽层宽度的变化,从而使低压系ZOV的非线性变差。

在烧结过程中,当TiO2的含量较少时0.1~0.3mol%,TiO2会全部溶于Bi2O3液相中,并向ZnO晶粒内部扩散,在ZnO晶粒表面形成Zn2TiO4尖晶石,因这时的TiO2全部溶在Bi2O3液相中,相邻晶粒的表面都分布有Zn2TiO4尖晶石,这样在晶粒间更有利于液相传质过程中,会促进晶粒长在,随着Bi4Ti3O12液相含量的增多,晶粒长大很快,压敏电压下降,非线性也变差。当TiO2的含量较多时≥0.8mol%,TiO2就会有一部分不溶于Bi2O3液相,而是在高温下直接与ZnO反应生成Zn2TiO4尖晶石,这部分Zn2TiO4尖晶石并不随Bi2O3液相的迁移而迁移,它不会象溶在Bi2O3液相中的TiO2那样,因Ti4+的扩散系数较大,在液相中能与ZnO晶粒充分接触,从而使ZnO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增大,促进晶长,它反而会阻碍晶粒长大,这样液相含量多的地方晶粒长大很快,含量少的地方晶粒长大很慢,最终晶粒大小不均匀通流能力变差。这样就产生了两组矛盾:一是梯度与非线性a值间的矛盾;二是晶粒长大与均匀性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使固溶有Co、Mn的Zn2TiO4尖晶石含量增多以保证非线性不劣化,同时使更多的TiO2溶于Bi2O3相中去促进晶粒长大呢?

显然不能一味增大TiO2在体系中的含量,也不能增大Bi2O3的含量,虽然这两种方法都能生成更多的液相,使Bi2O3液相中溶有的Co、Mn等固溶到Zn2TiO4尖晶石中去,但增大TiO2含量会使晶粒长大更不均匀,增大Bi2O3含量会使非线性更差,这就需要引入某种Ti的复合物,使在Ti烧成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先将一部分溶于Bi2O3液相中,另一部分生成一种低温亚稳相,当Bi4Ti3O13液相中的Ti因生成Zn2TiO4尖晶石而使含量减小时,这个低温亚稳相不断分解,释放出TiO2,向Bi4Ti3O13液相中不断补充Ti,这样既使晶粒不断均匀长大,又使固溶有Co、Mn的Zn2TiO4尖晶石含量不断增多,非线性不至于过份劣化,但前提是这种Ti的复合物必须在11000C以下是稳定的,它不会突然分解成各种氧化物,并且这些氧化物的阳离子不会影响到ZOV的电性能(这里应该说是表面态浓度),这就是说Ti的复合物中的氧化物必须很高的熔点,其所形成的晶体要对Ti4+有束缚,并且其对电子浓度无影响,于是我们选择了碱土族金属氧化物MgO、CaO、SrO和BaO,通常我们使用它们的CO32-盐为了低温下便于反应。

2、CaCO3、SrCO3、BaCO3、MgCO3

至所以选择第ⅡA元素,是因为它们加入后不影响ZOV瓷的电子浓度,并且这些氧化物均能和Ti形成晶体,它们的氧化物熔点都很高,BaO:24330C、SrO:19330C、CaO:16500C,加入时使用它们的碳酸盐是为了在较低温度下更易反应。通常在配方中不使用MgCO3,因Mg2+的离子半径太小,易固溶于ZnO晶粒中,并且MgCO3中MgO的含量很大,不易反应,(这不是Zn-Mg系高能配方,可添加5mol%的Mg2(OH)2CO3)。CaTiO4、BaTiO4为正方晶,SrTiO4为立方晶,Ca-O间的结合能要强于Sr-O间,Ba-O间最小,所以对Ti的束缚能力Ba>Sr>Ca,(《无机介电材料》上海科技出版社,P261页)。因此在50V/mm梯度的配方中我们加入了CaCO30.2~0.4mol%,基本上是TiO2含量的一半,CaCO3可以直接引入,它在8500C左右就可与TiO2反应生成CaTiO4,不象BaCO3和SrCO3在加入前必须与TiO2在10500C~11000C进行预反应,8500C左右也是Bi2O3液相的生成段,所以控制TiO2在Bi4Ti3O13液相中的含量也容易些。但Ca的引入会使残压略有升高,过多的Ca还会影响通流能力,这主要是因为Ca2+在高温下能进入ZnO晶粒,其次是它影响着的Zn2TiO4尖晶石组成和分布。所以笔者认为,引入10500C下合成的SrTiO4效果会更好些,它更有利于改善非线性, 从前很多人认为SrTiO3不利于晶粒长大,可后来试验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较之含CaCO3的料方,含SrTiO3的配方体系的梯度要更低一些。

1996年《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报导了将BaCO3 、SrCO3、 TiO2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预反应加入的论文,1996年底笔者对此做了试验。实验当时的目的在于验证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保持高温下液相的含量,因为Ba和Sr对Ti4+的束缚能力不同,而Ca我讲了它有缺点,Ba对ZnO本征缺陷有抑制作用,这一点很清楚。在实验中当用Ba0.3Sr0.7 TiO2(1.2)代替CaCO3和TiO2后,如前所述,在50V/mm梯度料方中其表现出了非常特殊的性能,在30V/mm梯度料方中其表现更让人吃惊,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可惜,在行业内懂得低压系中材料与材料间关系,深究其各中原因的太少了,很多人往往是在凭猜测臆断其有无,这很不好。

30V/mm梯度的配方至所以不添加Ca而添加了 Ni和Sn与其说是出于从非线性考虑,不如说纯粹就是为了低压化,它提高了TiO2的含量,是为了在相同温度段下比50V/mm梯度的料方含有更多的液相,更有利于晶粒长大一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毛病,非线性、限压比、通流变化率、热稳定性都不如50V/mm梯度的料方好。50V/mm梯度的料方需要完善,我个人的看法是加Sb2O3和SnO2,这样限压和变化率都好一些,要不然就加铌锌尖晶石,或者合成材料。

低压体系常用合成材料如下:
尖晶石:铌锌尖晶石1:20  12000Cx2h      玻璃:硼铋酸铅玻璃2:5:3  8500Cx2h
       锑锌尖晶石1:10  11000Cx2h            硼铝酸铅玻璃2:3:1  9000Cx2h
       硅酸锌     1:10  11000Cx2h           硼锡料       1:4     8000Cx2h
Ag玻璃、锂玻璃、钾长石玻璃等。

关于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材料特性与配方研究到此就介绍完了。各种材料在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这对制定配方,设置烧成曲线,综合考虑产品性能,解决制造过程中的问题等都很有用,其实在研究配方时,各材料的作用,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材料间的相互影响,比例当量等,比单纯研究数字量之间的关系更重要,切记此点。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11-25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