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通天雷神在 2003/04/11 02:51pm 第 1 次编辑]
呵呵,好词!晏几道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后人中痴情有胜过他的惟有纳兰性德…… 这是一首抒写感旧怀人的名篇。据作者在《小山词》自跋中所述,作者好友沈廉叔与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三人常作新词由她们在席间歌唱,与作者有很深的感情。张宗肃在《词林纪事》中认为这首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的确,《小山词》中曾多次出现“小萍”的字样。如“小苹微笑尽妖饶,浅注轻匀长淡净。”(《玉楼春》)“小苹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等等。由于作者对小苹等人有较深的感情,所以,当沈、陈二友或病或殁,小苹等人也风流云散,散落异乡,不知去向之后,作者每忆及此,总免不了要产生悲今悼昔的感慨。这首词通过感旧怀人和今昔对比,抒发了世事无常的悲叹。联系词的本事,我们不能把本篇当成普通的感怀之作,而要看到它所反映和概括的当时社会现实。 出手写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烘托出凄寂无人的悲凉景象。这两句颇不易看懂,解释也多分歧。如有的说是“醉梦中的欢情消失了,仍旧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帘幕低垂,表示自己孤独地睡在屋子里。”有的说是“写梦觉酒醒后只见楼锁帘垂,透露出作者心情的寂寞。”有的说是“梦中欢会与醒后的凄清交织成一片。”可见众说不一。看来,理解这两句的关键在于弄通第三句:“去年春恨却来时。”这一句是直陈,是赋笔,它在上片中的地位由此而显得特殊了。因为这句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全是客观形象的具体描绘,它置身其间,肩起疏通全篇与承上启下的重任。所谓承上,乃是用“去年春恨”四字对“梦后”两句进行归纳总结。所谓启下,乃是以“却来时”三字引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一现实情景。由此可见,“梦后”两句实际是“去年春恨”的具体内容,而不是眼下的“梦回酒醒”。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全词结尾两句,那么,这开篇两句写的乃是“彩云归”后的寂寞凄清的环境气氛,暗示高愁“春恨”。“却来时”的境况又如何呢?“却来时”的作者并非仍在“梦后楼台?之中,而是置身于落花之下,孤独无依,细雨 霏霏。这时,偶而有成双成对的燕子从身边飞过,两相对照,作者的处境更加难堪。伤春杯人的复杂情感通过这两句被形象地烘托出来。这两句虽是前人的现成诗句,但由于它描出了眼前景,衬出了心中情,与全篇的意境妙合无垠,这原有的两句诗却如天然铸就在词里一样更加具有光彩和韵味。 下片换头以“记得”二字领起,着意于小苹的装束、技艺和情感的刻画。作者落笔于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衣着不凡,二是技艺精湛。这两方面又都有深一层的含义。衣着上缀的是心心相印,弦索上诉说的是相思之情。这又怎能不加重作者的“春恨”!末尾:“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回应篇首,点出“楼台高锁”与“帘幕低垂”的原因,并以“明月”绾结“当时”的“去年”和“却来”的眼下,妙在寓感喟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本篇是《小山词》中的代表作,通篇抒情。巧妙的是作者善于把忆旧怀人的深情融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词的结构完整而又严密,作者通过逆挽的手法把过去的生活与当前的处境交织在一起,前后关照,上下映衬。全篇由四个层次组成,上下两片均以“去年”与“却来”为界,两相对比,显示出感情的波动与思绪的起伏。词语俊爽致密,对仗工整而又流畅自然。在小令的创作上代表了晏几道的风格与成就。 【译词】 梦醒了,寂寞紧锁离别的高楼, 酒醒了,帘幕低掩高楼的窗口。 醒了,去春的离情就再次袭上心头—— 落花阵阵,孤独的身影在花下痴立, 微雨霏霏,双飞的紫燕在细语啁啾。 怎能忘,与小苹初次会面的时候—— 薄薄的罗衣有双重心字缀在胸口, 琵琶的弦索在把相思之情弹奏。 当时的明月呵,你清辉依旧—— 是你照射归途,让她彩云般轻轻飘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