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楼主: 红蜻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7.jpg

《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

     孙明经1938年4月摄于自贡。1938年,日军占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地域,湖南湖

北断了海盐来路,人不吃盐是不行的。日本和投降派扬言:“断了海盐供应,看中国

人不战自降。”我国学届泰斗钱昌照、顾毓秀等疾呼:“中国地大,断了海盐,四川

自古富产井盐,急当扩大产量,并广为宣传以安定人心。”紧急派孙明经从重庆赴自

贡赶拍《自贡井盐》《井盐工业》两片。两片一成,广泛放映,安定人心,也平抑了

大后方盐价。《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此摄影作品在此也产生了。自贡人凿井取盐的

历史起于晋太康之年距今1700多年。盐深埋地下,要取盐必打井,井越深,出盐越

多,自贡人在1835年凿一口名叫“桑海井”井深达1000.42米,当时西方凿开技术发达

的美国人,同期只能凿出一百多米深的油、气、盐井!自古至今在自贡大地上凿出的

盐井,燃气井累计已多达13000多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8.jpg

《我家第一幅自拍照》

     摄于1901年1月。一天,丈夫孙喜圣拿回一架照相机,对心慈说:“我给你拍一

张照片好不好。”心慈答:“拍一张合影吧。”丈夫说:那我请一个人帮我们拍吧。

心慈说:不用,我要自己想个办法拍合影。她用一天多的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搞出

一个办法成功地拍摄出了第一幅自拍照。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把照相机置于树下,

用细绳挂一洋线轴于镜头上方,将一块黑长毛绒一头固定在相机上,另一头用细绳连

接,挂两个铜铃为坠,细绳的另一头通过挂在树上的线轴连接在作者坐的凳子腿上,

剪下一块同镜头盖一样大的黑长毛绒缝成的圆圈,把圆圈缝在黑长毛绒上,放下黑长

毛绒,在铜铃的重力作用下圆圈正好套在镜头上把镜头盖好。拍摄时,作者用脚向下

踩绳,绳通过线轴把黑长毛线上拉,镜头开启,开始暴光,心中数5秒,脚放开绳,铜

铃下坠,把黑长毛绒下拉,将镜头盖好,完成拍摄。当时使用的是法国制无快门固定

焦距摄影机,原底片为玻璃干板,感光及低,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拍摄暴光时间长

达5秒。原底片文革间失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10/Img224625913.jpg

《四人帮被押上了历史审判台》

     祸国殃民的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在1980年底被押上了法庭,接受全国人民的

审判。我参加采访,深感责任重大。事先翻阅了大量有关文件,作了充分的准备。11

月20日下午,我提前到达法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审判厅正中屏幕上高悬着的国徽,

审判台下,约一米远处,排放着一溜分成十几个间隔的灰白色铁栏杆,是犯人的受审

席位。下午三点零二分,法庭庭长江华宣布“开庭!”江青等十名主犯被押上法庭。

作者把相机镜头对准每个被法警押进来的犯人,适时地按动快门,在审判过程中,一

心想当“女皇”的江青,不时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以掩饰内心的惊慌,在大量罪证

面前,她有时装聋作哑、装风卖傻、无理取闹;有时又凶相毕露,垂死挣扎。张春桥

则自始至终一声不吭,两眼敌视,诡计多端,显示出十足的阴险狡猾。姚文元,经常

是哭丧着脸。王洪文则神情呆滞。他们的表情不一,但反革命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作

者既注意表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揭示出他们每个人不同表演的形象特征。《江青受

审记》六幅连续照片,就是这样构思并拍摄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0.jpg

《小平您好》

     国庆三十五周年,我有幸参加摄影报道。这次是在天安门金水桥两米高的台子

上,主要是用长镜头拍城楼上的领导人。整齐的部队列式过来了,各兵种的方队过来

了,大型模型彩车过来了。学生的队伍也过来了,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朝天安门

城楼兴奋的喊着、跳着、突然学生队伍里打出书写着“小平您好”的横幅,横幅不

大,但特别引人注目,顿时我被他们的激动劲所感染。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场面。

第二天,10月2日《小平您好》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知道“小平您好”的横幅是北京

大学1981届学生郭庆滨、李禹等同学为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激情而制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1976年4月4日,天色如人们的心情一样灰暗,一清早天安门广场已经人山人

海。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的矮松墙上系满了小白花,广场上到处是挂着挽联的花圈。人

们在花圈中穿行,默读或抄写帖在纪念碑上、灯柱上、栏杆上、花圈上的诗词。上午

十时左右,广场东宫北恻一群人举着一位青年,并向他发出阵阵欢呼,他用白布缠着

的手向大家展示他写的血书:“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您!”

人们争先恐后的同他握手致意,并高呼:“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誓死保卫

周总理”,有的人还大声向他喊道:“我们支持你!”,“我们愿和你一起流

血!”,我和在场的许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一只只伸向青年的手,代表着一颗颗

同样的心。作者用泽尼特原型单镜头反光相机,50MM标准头黑白胶片,现场没有高的

拍摄点,根本站不稳,晃动的厉害,只能把相机高举过头,凭手调整角度进行盲拍,

为了避免拍偏,求得较大的景深和画面稳定,作者调好光圈、速度、并预设了距离,

用力挤到稍远的一点的地方,紧盯住变幻不定的现场,等待着最佳角度和时机,按下

了快门,将这一难得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这幅作品成为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

真实写照的代表性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2.jpg

《白求恩大夫》

     1939年10月下旬,日寇发动了“冬季大扫荡”,正准备起程回国筹集资金、器

材和药品的白求恩大夫毅然决定留下救治伤员。指挥黄山岭作战的日军头目是以杀人

魔王著称的阿部规秀,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根据白求恩大夫“救护工作务必靠近火

线”的原则,手术室就安置在离火线只有几里的涞源县孙家庄村外一座小庙里。白求

恩大夫身着白色围裙,高卷着袖子,弯着腰,站在自制的“手术台”前,有条不 地指

挥着整个抢救工作,极其认真地为每一个伤员做着手术…….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

日寇向孙家庄袭来,后山发现大批敌人,情况十分危机。白求恩命令立即转移轻伤

员,重伤员就地手术。枪炮声越来越近,破旧的小庙震得直掉土,大家一再劝白求恩

大夫撤离,但白求恩镇定自若,旁若无敌,仍聚精会神地做着手术,挽救着一个个战

士的生命,直到所有的伤员都做完了手术。作者目睹这一切,深深地被白求恩这种将

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医术,对八路军战士无比深厚

的情感,极端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所打动,敬佩不已。他用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

了这感人肺腑的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4.jpg

《鞋穿帮了》

     《鞋穿帮了》创作于1999年。在当年《首届什刹海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上,来自非洲和欧洲的外国朋友穿着戏装,表演了一个京剧节目,这个节目受到了在

场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作者一直热衷于拍摄象征中外友谊的照片,友谊颂是

作者一生追求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此他以极大的兴趣拍摄了这幅《鞋穿帮了》表现

中外人民之间友情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5.jpg

《飞鹰捕食》

     1985年5月,酷爱足球项目的我参加了中国青年报举办的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

标赛的采访。在中国和英国进行的半决赛中,我拍到了一张英国队的7号安东尼突破中

国守门员的生动瞬间。画面上7号安东尼反越位成功,直插中国队的大门,在一对一的

情况下,中国队的守门员紧急出动。倒地扑球未果,球反弹在空中时,安东尼展开双

臂飞身跃起躲过了守门员的出击,轻松地将球打进大门。我为这张照片起名《飞鹰捕

食》。这幅绝佳瞬间作品,获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摄影大赛的头奖,并在此后祖

国各地的摄影比赛中,这只“鹰”获得大、小奖项二.、三十次,为我赢得了荣誉,也

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6.jpg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声讨和谴责。那

时我在解放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0月中旬去驻安东(今丹东)的部队采访,并准备

随志愿军赴朝参战。安东位于鸭绿江畔,和对岸朝鲜的新义州隔水相望,11月8日,数

十架美军重型机向新义州扑来,一批一批轮番轰炸,整座城市顿时陷入硝烟火海之

中。我带上相机径直向江边跑去。路上不见行人,军车不时呼啸而过。这时我发现有

两位边防战士,正持枪站在掩体中警惕地注视着对岸。心中不由一动,眼前出现的不

正是这几天的感受想通过图片形象地告诉人们,战火正向我国蔓延,我们不能置之不

理而又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幕吗?我激动的按动快门,记录下这历史的一瞬。照

片在《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后,对当时我国正在掀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7.jpg

《东方红》

     《东方红》摄于1961年8月。一个清晨听到广播电台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我

突然受到启发,将“日出”和“天安门”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头脑

中产生了“一轮红日在天安门的东方透过瑰丽的彩霞冉冉升起”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

意象。遂以比喻和象征的艺术语言,运用摄影艺术手段,将这一头脑里的艺术意象,

表现在摄影画面上,成为凝固的艺术形象。命题《东方红》,歌颂我们年轻的人民共

和国以及共和国缔造者。同时也祝愿祖国在当时经历了三年困难后的复苏,以及光辉

的前程。

  《东方红》从萌生创作动机、立意与构思,深化意蕴,到现场多次观察,反复实

地试拍,直至最后完成,前后历时约两年时间。主要是等待艺术意象中理想的彩霞。

此作在拍摄过程中,曾数次变更拍摄方案,因彩霞变化太快,经常是初见不错,等骑

车赶到现场,全变了样,往往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不过,方案即定,必须耐心等

待,最后总算天公作美,出现了非常难见的彩霞,表达了我的意中之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5-1-11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