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月间是防雷界最忙碌的季节,但一些企业老板的言谈中却少有收获的喜悦。
原材料涨价、人工费增长、假冒产品的连累、低价竞争的纠缠、人才流失的隐痛……销售业绩不佳、业务增长缓慢等都令人焦虑不安。
在某些场合,防雷不是非有不可的设施,用户对防雷也比较陌生,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比对品质的敏感度要高得多,他们对雷电心存侥幸,不愿为高品质和品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买单。于是,外观相似的低质低价产品便有了市场空间。
本来,低价销售是企业为占领市场份额所采取的常规策略,但由此引发的过度竞争总会点燃价格战的硝烟。
然而,价格战的最终成本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它会沿着价值链逐级转嫁,从而催生出“假洋鬼子”之类的假冒伪劣行为。
企业的本性应当是在合法守规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可一旦规则和标准缺失或制定不合理、落实不到位时,市场的乱象就在所难免。
我们习惯于把市场的乱象归咎于企业的“不守规矩”,是“企业良心”的问题;但如果企业的“不守规矩”是被大环境所迫,那就说明行业的生态有问题了,那么,规则制定者、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幸,这种状况正在改观。
8月12日,中国气象局出台《关于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协调合作,不断提升防雷社会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还宣布,新修订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三部防雷规章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将对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范防雷减灾行为、防止和减轻雷电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10月1日,新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也将开始执行。
……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化经济。防雷市场的有序化只有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和企业的簇拥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行业规则的施行,必然筑高市场准入门槛和一定的运营成本,但也要看到,监管力度的加强,旨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是有利于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的。
作为行业媒体,我们对不正当竞争的指责,对质量问题的追问,以及当前对“优质产品,精品工程评选活动”的推动,实际意义就在于唤起企业的自觉和用户对低劣产品的抵制,好让“守规矩”的经营者少一些焦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