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1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至习俗与气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9: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阳历六月下旬初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民间流传的夏至习俗很多,其中许多都与气候有关。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上,而且气压较低,空气水气压较大。天气闷热难熬,加之农忙,故“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宋代《文昌杂录》),《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可能菊叶灰里含有某种杀虫的化学成分吧,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农药”。   夏至里的“忌雨”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color=red]本文的真实发布时间与本贴发布时间可能不一致,请留意!:[/colo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5-21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