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楼主: 呆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大话佛教东传史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18: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玄奘西行(上)
  中国从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陷长安算起,到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大分裂期持续了近280年(前面三国期还有近100年的战乱)。大乱之后的中华大地,一种长期被压抑、被积聚起来的巨大生命活力的原始能量,以一种令人眩目的方式冷不丁地爆发出来。由此,大唐盛世孕育而生了。
  
  李唐王朝把祖先一直向前追溯,追到西凉王室还不够,再往前找,终于找到了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李渊说,好,老子的名头靓,我们的祖宗就是他了。老祖宗自己有一套家学,就是道教,所以李唐王室是崇道的,然而大开放的盛唐对佛家也不岐视,一样加以扶持。生活在这个黄金时代的中国人是幸福的,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的大背景为他们一展身手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一位叫陈袆的河南小青年就是这样想的,他最初是在家里的被窝里想,然后偷偷把这个念头说给自己的二哥听,再后来他终于憋不住了,他决定到个更大的场合把这个宏愿讲给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机会在陈袆13岁的时候终于来了。
  
  公元612年,洛阳地区准备度僧二十七名(经过两次法难后,政府比较重视控制度僧的数量,所以一般每年由地方政府经考试决定一定数量的人可以出家,名额有限,考试自然也就非常严格)。这次主考官是大理卿郑善果,他注意到这位叫陈袆的年青人年龄明显不到度僧的标准,本想告诉他这次“高考”没有少年班,你还是回家等长大了再说吧。然而陈袆的经论答辩却很精彩。于是郑大人把陈袆叫过来,问他,你出家的目的是什么?陈袆朗声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叹其器宇不凡,志向远大,于是破格以沙弥身份度陈袆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一代高僧由此登上佛学经坛。
  
  隋唐期经几百年的译经后,中国的佛教典籍也就多如牛毛,由于译经时间不同,译经师自身的修为有别,很多佛法的具体译解也各异,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给大家辩教带来了困难,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经书,越争越进了死胡同,谁说的对呢?玄奘20多岁的时候,在长安与当时的名僧法常、僧辩,辩论《摄大乘论》上的义理,玄奘质疑问难,纵横论驳,其智慧与天才,深为时贤所惊服。然而不服的人也有,他们说,你玄奘不过是一沙弥,说的再好听又有什么用,我们也是论有所据的,除非你证明给我们看,这些经籍译错了,否则我们又凭什么相信你。
  
  这是个令玄奘很难答辩的责难,要证明何为真何为伪,那就只能从印度老师那里才能得到权威的答案,于是玄奘动了去印度取经的念头。
  
  这念头一旦有了,玄奘GG就象刚有了初恋对象的蒙昧青年所表现出的症状一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对着月亮发呆,看着山花傻笑。如此苦度过无数个无尽长夜后,在一个远天晨光刺透云霭、薄红秀绿浸染禅林的早上,玄奘终于下定决心向当时的大唐政府请愿西行。他兴冲冲地跑到大唐出入境办事处,隔着高高的柜台将自己的申请表虔诚地递进去,只听砰一声,对面小窗口里的签证官,面无表情地盖上一个章把表格扔了回来,玄奘一看,章上只有两个字----拒签!
  
  大唐的出入境管理是比较严的,平民不可以随意出关,对僧人这个规定则更苛刻。这回玄奘不再犯相思病了,他有了决心便不忌惮别人的阻挠。第二年,长安一带发生大灾荒,朝廷放宽出境限制,允许僧侣出外就食。玄奘乘机遛出长安城门,牵着瘦马走上西风古道,从此玄奘知道,前方不会再有小桥流水人家,只会多了一个断肠人在天涯。
  
  玄奘西行的第一难是唐朝政府给他找的。唐僧走到凉州时,朝廷的通辑令也同时发到了当地政府,玄奘在长安也算个小有名气的僧人了,唐廷对他这种擅离僧团,独自西行的作法很不满,要求凉州的官兵把他扣下。玄奘这时只有“宁可西去而死,决不东回而生”这一个信念了,他偷偷绕过凉州边防继续向瓜州(甘肃安西,出了这里就离开了大唐控制的国界)走。
  
  瓜州已接近大漠,水草稀疏,玄奘又不敢在人烟多的商路上走,此行就越发艰难了。这时唐僧碰到个叫石磐陀的胡人,答应帮他带路,唐僧很高兴,拿出所有盘缠,买了两匹马,与他一起骑行西出大漠。这位石磐陀是玄奘西行过程中唯一一位同伴,而就是这位同伴不久就对唐僧身上的钱物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走到一处沙丘前,石磐陀不走了,拔出刀对玄奘说了以下一段著名的对白:
  一路上你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好象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我,嗡…嗡…嗡…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所以呢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他的脖子用力一拉,呵--!整条舌头都伸出来啦!我再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要杀你了吧!
  唐僧盘腿端坐,说,悟空,不对,是石磐陀,你诸多借口,你根本就不想去取西经!说那么多干什么,你杀我呀!
  
  石磐陀被这一激,也没了下手的勇气,其实石磐陀要的是唐僧的马,大漠深处,杀不杀唐僧灭口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石磐陀抢走了唐僧的财物,丢下玄奘而去,边走边说,切!说自己有仨徒弟保佑你去天竺吗,还说有什么白龙马,还有个观音姐姐在天上罩着你。我跟你走这么远了,怎么一个也没见着。。。
  
  就这样,唐僧唯一的同伴弃他而去,唐僧望着西行漫途,不知这后边的路该怎么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玄奘西行(中)
  大漠深处一片天地玄黄,上不见飞鸟,下不着走兽。玄奘一个人走在阳关如血的晚霞之下,残阳在万里关山的另一边露着半个阴沉的笑脸,看着这个无助青年艰难地从黄沙中行进。流沙如盘旋在半天的饿鹫,不时扑上来吞掉玄奘身后刚留下的脚印,它在轻蔑地等着这个即将的猎物倒下的一刻,那时流沙便会以最不着痕迹地方式将他裹入腹中,西行路上将从此少一位寂寞僧侣,沙丘下则多出一具异客残骸。
  
  不过,我们的玄奘同志运气可没有这么衰,走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境内时,他开始交好运了耶。高昌在当时的西域算是个大国,国王麹文泰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这两年,大唐与突厥一直在自己的家门口打仗,以至于商路断绝,行僧稀少,这让麹文泰觉得挺不爽的。这一天,他听到哨兵的报告,说有个似乎是从大唐方向来的和尚正在偷越我国边境,是不是把他就地拿下。麹文泰一听,双眼放出亮光,说,给我留下活口。
  
  唐僧就这样被带进了高昌王宫,宾主落座,麹文泰决定与玄奘聊聊自己多年来参佛悟法的心得。一谈之下,高昌国王大为惊奇,他发现面前这个唐朝僧人吐故纳辩,字字珠玉,佛理教化有如清泉甘露,直抵老国王的心田。神人呀,听你说话怎么那么舒坦呢,听几晚也不够,干脆你给我留下吧,没事就听你捞叨捞叨,比含“清嘴”含片还有用。
  
  高昌国王以正当酷暑,跋涉不易为由,留唐僧在高昌住了一个夏天,还没听够,于是跟玄奘商量,我给你置办个大宅子,咱老哥俩(麹文泰与唐僧刚结拜为兄弟)没事就在一起切磋佛理,岂不是比你去西天取经要来的容易吗?
  唐僧说,我还有学业在身,佛祖召唤,莫敢不从,你那大宅子先给我留好,等我天竺回来再来受用。
  高昌王一看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说,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啊,看我好说话是不,刀斧手侍候。
  唐僧也来了犟脾气,说,忘了告诉你了,我可是吓大的。生亦何哀,死又何苦,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你杀我呀!(跟石磐陀说的是一样的)。
  
  高昌一看玄奘去意已决,无法强留,于是与玄奘有约在先,你从天竺回来的时候必须要在高昌国先传法三年,才可东归。玄奘欣然应允,心想,我干嘛那么傻呀,回来的时候我不会换条路把你绕过去吗,哎,唐僧回国的时候真的就转道龟兹,从新疆南部回了中原,看来这唐僧人也挺不厚道的。再后来这个高昌国被大唐灭了(640年大唐在高昌故地设西州府),这位麹国王终究没再见着他的玄奘弟弟,所以我想他临死时一定说了这样一句话,千万别相信河南人(这句纯属搞笑,河南网友们看到了可别生气呀)。
  
  麹文泰为唐僧准备了25人的护从队伍,又拿上高昌国的介绍信送唐僧继续西行。再往西走就进了西突厥的领地,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些突厥人的评价是“人性犷暴、少信佛法、僧徒甚少”。当时的突厥叶护可汗正与大唐处于战争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唐僧要求西行而被拒签的原因)。不过,好在有麹文泰的文书,突厥王也没有多难为唐僧,顺利地放他过境。玄奘来顺便去参观了一下大唐在西域的两个重要军事据点----坦逻斯城(后来高仙芝的唐军在这里与阿拉伯军队打过一仗)和碎叶城。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两城的描述成为后世研究大唐边关形态的重要资料,比《唐书》上的记载还要详尽。这时李白还没有出生,所以唐僧到碎叶城的时候也就没能顺便去拜访一下这位后来的诗仙了。
  
  唐僧的《大唐西域记》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他忠实记录下了中亚印度一带大量珍贵的地理民俗,在中国旅外游记中,上下几千年间,再没有哪本书的记录可与之比美。唐僧自言他经过了西域、天竺大小128国,书中除生动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印度雁塔传说、那烂陀学府外,对佛祖成道、涅磐等无数佛陀圣迹的具体位置都有详尽的记载,近代以来,英国考古者也正是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中的解说,最终解开了鹿野苑、蓝毗尼花园等圣迹的方位之谜。
  
  贞观五年(631),唐僧经阿富汗、北印度、中印度,来到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这一行他走了三年时间(比法显走的要快,想想也是,法显西行的时候都60多岁了,哪有唐僧腿脚快呀)。当时那烂陀的主持是百岁高龄的戒贤和尚,他对唐僧能不远万里、踏破关山前来求法很是感动,以上宾礼仪招待玄奘,并亲自向唐僧传授《瑜珈师地论》。
  
  玄奘这个人太聪明了,不仅全部学会,还触类旁通,结合中原已有的一些佛学研究成果,对于完整的唯识理论(唯识就是前面讲过的有宗,以区别于空宗的中观思想)都有更进一步的参悟。戒贤一看,这个人了不得,只做个留学生有些可惜了,你来作客座教授吧。由此玄奘开始在东印度鸠摩罗国开坛讲授《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这两论都是那烂陀以外的体系,众印度僧人一样听的如痴如醉。
  
  唐僧的名声在东印度大起来了,中印度的戒日王(这个人我们在第八章里已经谈过的)听说后可眼红了。他给鸠摩罗国王发了一份正式的外交文书,让他把唐僧送过来,戒日王也要听听这中国和尚是怎么念经的。
  鸠摩罗王说,那不行,我们自己还没听够的,你们先后面排着吧。
  戒日王可不是吃素的,说,你还给脸不要脸啊,限你马上把唐僧送过来,否则,士兵们,骑上大象去把鸠摩罗国给我踏平了。
  鸠摩罗王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服软,他说,哦是这样的啊,那好吧,我这就把唐僧送回去,你们听完经后可得记着给我送回来噢。
  戒日王一阵咛笑,没问题,你们就慢慢地等着吧。
  
  642年,唐玄奘来到印度第一强国摩揭陀国的首都---曲女城,在这里
  召开大会升座讲法。这次大会共来了印度18国的国王,僧侣3000余人,列席的婆罗门2000余人,除了各国国王及少数名僧外,其它人等只能在殿边侍立,这个场面在古印度的历史上也是极少出现的。唐僧讲了十八天(真够能说,大话西游里那么编排他一点也不为过),其间无人能正面提出责难,唐僧问了三遍“any question?"见无人应声,就对戒日王说,那就这么着吧,我们散会。
  
  这次曲女城结束后,唐僧向戒日王告辞说,我答应了我的高昌王GG要去他那讲法三年,盛情难却,你这没啥事我就先回了(又接着茬来骗戒日王了)。
  戒日王说,那你就回吧。
  唐僧一看戒日王不留他,倒有些不自在了,只好进一步地说,我从高昌来的时候,高昌王还派了25个卫兵来送我,你看,我在印度混了那么久了,自己一个人回去是不太没面子了,你是不也。。。意思一下。。
  戒日王一听,说,哦,这好办,我这正好有100多个你的老乡(后来考证可能是西域国人)也要回去,你就跟他们一起走吧。
  
  唐僧很郁闷地混同在这些“老乡”当中于643年起程东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玄奘西行(下)
  玄奘东归的时候和去时可不一样,他现在是名人了,谁都知道这个东土大和尚在曲女城开了个好大的法会,讲了18天,竟无人敢问难(其实是戒日王有约在先,“毁骂者截其舌”),每到一国,僧俗们都争相夹道一睹唐僧的芳容。这本来是玄奘独美的事,可是他身边还有那100多个老乡,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僧人,群众们难以分辩真伪,结果凭白被一些冒牌唐僧抢去了不少MM们抛过来的媚眼。玄奘心里很窝火,一劲催他们,快走快走,翻过雪山后你们该回哪就回哪去,我怎么这么倒霉跟你们一道东归呀。
  
  玄奘的不满有了回报,到了翻雪山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不少人遇难,加上前面走掉队的,先行岔路回家的,被各国MM抢回去当女婿的,结果算下来,同行者中与唐僧一道回到新疆地界的“唯僧七人”。这个数字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一下呢,因为中国最早的西游记故事话本《大唐西游取经诗话》(这本书有可能成书于五代或北宋)里面谈到唐僧的随从时,正是说的“僧行七人”。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就是西游故事中关于唐僧师徒的最早蓝本。
  
  我们现在来看《西游记》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是极其符合顾颉刚(国学疑古派掌门人)的“层累说”的。西游故事的素材最早来源,无疑是《大唐西域记》中给的一些片断线索,又结合大量印度、西域、中原的民间传说,然后至迟在宋代有了前面提到的《大唐西游取经诗话》。在《诗话》中唐僧师徒是七人去西天取经,其中猴行者是位白衣翩翩的青年,但角色的重量已超过唐僧。《诗话》中已有深沙神(沙僧的前身)这个人,但还没有猪八戒。
  到了元末的时候有了《西游记平话》这本书,原书已佚,仅在《永乐大典》中有1200字的引文,从引文中我们知道了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深沙神已成了沙和尚,同时还有了黑猪精朱八戒。
  在山西发现的《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是一本记录民间杂曲的书,成书于明初,这本书中有一个曲子就叫《唐僧西天取经》,该曲名下的西游记人物已与后来看到的《西游记》别无二致了,什么李天王、蜘蛛精、牛魔王的大体都有了。可见《西游记》正式成书之前,一些主要的故事情节已提前被民间创作出来,《西游记》的作者再创作的空间并不很大。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在民国以前的历代版本中,书眉处或写朱鼎臣编,或写“华阳洞天主人”校对,或写邱处机著(怎么和尚取经的书会是老道写的呢,不理解),没有一本提到吴承恩的。20年代的时候,鲁迅从一本地方县志中找到一条记载,说“吴承恩作《西游记》”,遂主此说。后来他把这个事抄送给了胡适,胡适当时正在作大量古书的考据,遂也同意此说(不过后来胡适反悔了,又说《西游记》的作者待考)。不知怎么,这笔糊涂帐到了现代忽然就不让有争议了,正式出版物上作者一栏皆以鲁迅的考据结果为准。我是知道,党文人郭沫若拍过板的考据不能更改,原来我朝对鲁迅考证出的结果也是一样“力排众议”的呀。
  
  好,闲话到此为止,说玄奘和尚回到长安的事。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到达长安,此时他的高名在大唐已无人不晓,迎接他的盛况与16年前他偷渡出关时,实在不能同日而语。大将军侯莫携雍州司马、长安县令等出城门迎接,当朝宰相房玄龄亲自安排住宿。唐僧说,我带来了不少佛像、像经,还有佛肉舍利,一直藏于包中,不知那些肉舍利是否都捂臭了,书可能也发霉了,我得在大街上晾一晾。房玄龄说那你就在皇城正门外的朱雀大街上晾吧。结果晾行李这天,长安百姓万人空巷,焚香扣拜。每家烧香的烟气结在空中,形成几十里的彩色烟云而不散。
  
  这烟云把后宫里正遛弯的唐太宗李世民吓了一跳,他问长孙无忌,外面着火了吗。长孙无忌面对如此老土的皇帝也实在没办法,向他解释说,不是着火,是有个叫玄奘的和尚从国外带了好多书回来,他觉得书潮正在晾书呢,我朝百姓心地宽厚,大家一块堆儿点熏香给他的书去霉气。李世民一听,哦,是这样的呀,他一人竟能背得动那么多书,看来臂力过人,我朝正要对高丽用兵,也许能用上他,你明天把这个和尚叫到殿上来,我当面看看。
  
  隔日,李世民在长安洛阳宫仪鸾殿里召见了唐玄奘,以下这段对白主干部分(稍作了一点改写)取材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读来甚为有趣,强烈向各位推荐。首先,李世民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问玄奘,我听说你是偷渡出关的,走时怎么不向朝廷汇报呀?(一听这BC问题长孙无忌皱眉,房玄龄撇嘴)
  唐僧倒也不含乎说,我走时曾再三向你申请,可你丫没让我去,我后来琢磨了一下就自己偷偷走了。(一听唐僧这更加BC的回答,长孙无忌跺脚,房玄龄捶胸,他们俩也顾不上皱眉和撇嘴了)
  李世民面有不悦,又问,我听说西域“山川阻远、方俗异心”,你怎穿越那里去天竺,应该挺难的吧。
  
  唐僧何等聪明,他刚才把李世民的脸色,长孙、老房他们的小动作都看在眼里了,玄奘决定改为拍拍李世民的马屁。一切对拍马屁有特别爱好的朋友们一定要看看唐僧的马屁是怎么拍的,那真不是寻常人能拍的出来的水平。
  唐僧说,咳咳,“乘疾风者造(访)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陛下您的圣威呀,声振葱岭内外、名逾天山南北。那些戎夷小国的国王们一听说我是从东边来的,就猜到我一定是从大唐上邦您这来的,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他们都象侍候您那样的招待我,生怕哪点不周会引起天国震怒。所以我唐僧一路上蒙您宏福庇护,去再远的地方也不难呀。
  房、长孙二人在下边听了一时蹶倒,这唐僧的厚黑之术怎么会比我们二人还高明呢,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代拍神待后人啊。
  
  李世民听了很是受用,忽然又想起昨天自己跟长孙无忌的对话了,于是又说,对了,唐爱卿(这么快,称呼就变了),我听说南北朝的时候,苻坚得道安如得神器,石勒有佛图澄似有灵验。我正准备去打高丽,你跟我一道去吧,看看你能帮我什么忙。
  唐僧一听,这哪跟哪呢,我离魔法师还差着好几级呢,跟你上战场还不送死。唐僧说,臣虽很情愿去,但我带了好多书回来,容我把它们译一译,等我译完了再赶去帮皇上的忙。(那些书没个十五二十年怎会译的出呢,这不蒙事吗?)
  
  长孙无忌听到这里,觉得这闹剧快点收场吧。他出班上奏,臣听说道安是有神迹,但他那时佛法始传,还仅掌握了其中的一点皮毛而已。现在唐僧带回了这么多书,若译的出来恐怕比十个道安还要厉害,皇上还是让唐僧快点去译经吧。
  李世民觉得有道理,就侧头问玄奘,那么唐爱卿想好在哪译经了吗。
  唐僧说,我听说少林寺景色不错,我就去那吧。
  李世民答,哦,那的十三棍僧偶是认识滴,上次他们还帮偶打过架滴,不过这些和尚太闹了,你去怕不合适。我看你还是留在长安城里吧,这有个弘福寺也很好啊。小房呀,你去给唐爱卿安排一下吧。
  房玄龄赶快上来领旨,拖着还想争辩的玄奘和他那厚厚一摞子书住进了弘福寺。
  
  由此唐僧玄奘同志终于历时16年,完成了艰苦卓越的取经使命。他为后人们打开了一个宝藏,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心窗,为文学留下了一个神话、为历史演译了一段传奇。尤其重要的是,汉传佛教史由于他的归来也从而翻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28: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七)法相开宗、唯识无境
  唐僧在弘福寺住了三年,经还没译完又接到通知说要搬家。原因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死了,太子李治逮着这个尽孝的好机会,决定在长安城里为她死去的妈建个大慈恩寺,这个庙建的档次很高,首任主持自然也不会是一般人,选了一圈觉得还是玄奘最合适。唐僧现在架子越来越大了,他向李治提了个条件说,我去可以,可我这么多的经书、佛像怎么办,木头寺庙容易起火,你得给我找个法子让这藏经的地方能防火。李治说,好办,干脆建个大塔,把经书放在里面准保不怕烧。
  
  652年大慈恩寺塔开始建造,唐僧当时已50多岁了,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历两年时间建成。唐僧说,我在印度的时候,当地僧侣为实践慈悲之心,常为天上掉下来的死大雁建塔超度,我们这个塔就叫大雁塔吧。大雁塔塔面呈四方碓形,高61米,现为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具大唐风貌的砖塔(50年后,武则天又在长安的崇福寺建小雁塔)。五代的时候,叛兵一把火烧了大慈恩寺,唯剩下这座大雁塔经历兵火而不倒,成为西安古城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僧取经用了16年,译这些经书倒是用了20年还不止。660年玄奘开始译《大般若经》,这是部超级巨著,唐僧译这部书把自己译伤了。唐僧总共译出了1300多卷经书,《大般若经》就占其中的600多卷。玄奘一头栽进这部书海中不能自拔,3年后等书全部译完时,玄奘已灯尽油枯,第二年他又再译了一卷《咒五首》后便撒笔归西了。
  
  玄奘一生共译了75部书1335卷,共计1300多万字。与他齐名的鸠摩罗什和真谛两大译师分别译了294卷和278卷,加起来尚不及他的一半。玄奘译的经书分成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所以唐僧又被唤作唐三藏(不是唐三彩,不要顺嘴说错)。唐僧译了这么多书,他的学问该有谁来继承呢,有个和尚说,那就我来接着干吧,这个人就是传奇僧人----窥基(632-682)。
  
  说窥基传奇,首先是他的身世不一般,窥基的老爸是卫将军尉迟敬宗,他的叔叔名气更大,就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人堂”第七位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隋末军阀之一)手下的人,与唐军打过几仗,后来被李世民收降。玄武门之变中,他亲手射杀了跟李世民争王位的李元吉,因功而成唐室重臣。
  
  这么个草莽世家中竟养出个佛缘独具的窥基出来,实在也是个怪事。645年,唐僧刚从西天取经回来,有一次在长安的大街上看到了还是个孩童的窥基。不知唐僧哪根神经搭错了弦,一眼就认定此子可光扬佛法、承我所学。玄奘找接班人已找的六神出窍,睹其人而神已往,遂不管什么王侯庭院深几许,直接跑到尉迟府上去要人了。
  
  按说贵族的子女是少有出家的,但架不住唐僧能说会骗,终于把老尉迟给说动了,尉迟敬宗就说,那你去问问窥基的意思吧。唐僧满怀希望地去问,窥基反倒给唐僧说了三个条件。
  窥基说,我爱读书,虽入佛门你不能约束我只能看佛经,诸子百家我都要看。
  唐僧咬着牙说,中,你读言情武侠我也不管你。
  窥基又说,我爱吃肉,我正在发育期,这些营养断不了。
  唐僧接着咬牙说,中,你发育完了还想吃,我也不管你。
  窥基再说,我还喜欢女人,男情女愿之事你也别管
  唐僧这时舌头都快咬断了,大脑停止思考,小脑继续反跳,中,我都依了你,今天不把带你回去我就不姓唐(他本来也不姓唐)。
  
  窥基长到17岁的时候如约出家,出门的时候身驾三车,一车载书,一车自乘,一车拉着家眷仆人,号称“三车和尚”,果然有王公遗贵之风。不过,世上之事怪就怪在,唐僧的眼光还真毒,他作出的巨大牺牲换来的可不是个纨绔子弟。在唐僧的徒弟之中,只有这个窥基最聪慧,能把唐僧建立的那套繁复芜杂、艰涩难懂的思想体系学明白。后来窥基受了文殊菩萨的点拨(《窥基传》中这么说的)遂放弃了“三车”杂欲,专心研究佛法,终于成为唐僧之后唯识思想的继承人,并实际开创了隋唐八宗之一的法相宗。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远承印度瑜珈行派的唯识思想,认为“唯识无境”,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主观精神变现而来。“识”分八种,除了眼、鼻、舌、耳这些感观的“识”外,还有精神上的“识”,而“阿赖耶识”又是最为根本的主观认识作用。与此相关,又有一套复杂的理论来具体解说这些转“识”成“智”的关系和途径。
  
  从理论体系而言,法相宗是隋唐八宗中印度佛教特点较为浓厚的一个宗派(谁让初祖玄奘是正牌的留学生呢),与中华本土文化结合较少,本身思想又过于艰深,在窥基死后,他的弟子们竟没多少人能领悟的明白,窥基之后又传了两代,这个宗派在中国就消声觅迹了。然而宗派虽无,其一些革命性的思想还是影响至今的。
  
  法相宗的祖庭无疑非当年玄奘译经的长安慈恩寺莫属,所以法相宗又被称为慈恩宗。该宗另一个胜地是安放有玄奘遗骨舍利的长安县兴教寺。兴教寺内有玄奘、窥基、圆测舍利塔各一座。圆测也是玄奘的高徒,他是朝鲜新罗国的王族(唐僧的徒弟们出身都不错呀),随唐僧学习唯识思想,客死中国。这三个塔都不算高,外表古朴,又隐于西安的郊县原野之中,是个探古访幽的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2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八)武媚崇佛、华严开宗
  
  公元650年的大唐天下,风高草长,岁月悠扬,太平世界下的人们忙着打谷插秧、结庐造社。忙碌的间隙,他们也会找个就近的寺庙里去烧烧香、许许愿。长安城郊就有这样一个感业寺,庙的规模不大,平时的香火也不盛。然而这里最近有所不同,隔断时间就会有一批大内皇城里出来的人,他们悄然而至、攸然而出,象这个青灯黄卷的冷庙里眷养的一伙蝙蝠,不明来由地出现,又不知所终地消失。
  
  蝙蝠们也有一些特殊的爱好,比如与这里的小尼姑们搭讪。这天,这伙蝙蝠的头儿又趁外人不备偷偷抓住了一个尼姑的小手。这尼姑脸带桃花、眼含秋水,看得蝙蝠头儿心如脱兔、唇干耳热。正要上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忽发现庙里供着的韦陀金刚泥像,正怒目爆眼地瞪过来,顿时心情大坏,他对小尼姑说,你再等等,待我回去说服了长孙无忌那些老家伙就来接你。小尼姑说,我等你哈,不过你要来晚了,没准我就跟隔壁庙常来打水的和尚阿三跑了,你要抓紧哟。
  
  这对1000多年前在庙里偷情的男女,一个叫李治(唐高宗),一个叫武媚娘,她40年后作了“则天皇帝”,所以我们又叫她---武则天。
  
  李治比武则天还要小4岁,但相思日久还是把小身板给熬坏了,后来又得了高血压(痛风),渐渐不能理政。武则天趁机把朝政拿过来握在自己手中,再步步紧逼,赐死长孙无忌(谁让他曾棒打鸳鸯)、鸩杀太子李弘,很快成为华夏第一人。权利虽然是武媚所欲也,但名份更重要,如何才能踢开大唐王室闹革命呢,与武则天有不解之缘的佛教徒们恰到好处地跑来起哄架秧子了。
  
  690年,东魏国寺的十个和尚集体向唐廷呈献他们对《大云经》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佛对净光天女说:"汝于尔时,时是菩萨,现受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将转女儿身降生,大唐将灭,大武将兴。观世音菩萨会是谁呢,武则天说,那还用问,我不就是吗。同年,武则天称帝,号“大周圣神皇帝”。
  
  这种争献福瑞的把戏不仅中国人作的驾轻就熟,外国和尚一样学的不慢。三年后南印度和尚菩提流志也大老远地跑到长安凑热闹,他献的是《宝雨经》。经上记载,佛祖对月光天子说:‘我涅槃后,到第四个五百年,你便到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去,现女身,为自在王,令修十善,建立寺塔,又以饮食、衣服、卧具,供养沙门。’武则天看后说,明白,你们想要什么就直接吱声,我都是自在王了,这点对佛祖的供养费是不会少你们的了。
  
  武则天治下,大唐崇道的风气为之逆转。过去儒、释、道三家代表上殿,道居首,儒、释居后,现在反过来了,和尚们来领头了。武则天还专门请来神秀(就是与慧能对立的北宗禅祖师)做国师,武则天竟然对神秀行跪拜礼迎接,而且每天都跑到神秀房间里来问法,神秀当时已90岁高龄了,架不住这种折腾,三天两头地提出要回去,最后武则天只好答应,神秀回去不久就死了,武则天为他辍朝五日,亲自送葬。
  
  佛教徒们很久没过这种万般宠幸在一身的生活了,大家伙干劲为之大为提高,修经研法这些活动自玄奘去世后,又掀起一个新高潮。武则天嫌过去译的《华严经》不够详备,特意从于阗国取回了更加原版的《八十华严》,参与这次新译经的和尚很多,其中又以法藏(642-712)和尚最得武则天的崇信。
  
  法藏与他的很多前辈高僧一样,也是客居中国的西域胡人后代(祖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康居国)。传说他年青时为表示礼佛的诚心,曾到法门寺佛骨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就是把自己一个手指头烧了,来表达参悟佛法的决心。这种事他后来又到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前做了一次,当年中国比较权威的佛舍利塔幸亏还不多,要不法藏的十个手指还不够烧的。
  
  法藏后来参与译《华严经》,并升座讲法。他的口才特别好(另一个口才好的是那个把顽石说的直点头的竺道生),突出表现在他很会打比方,为了给武则天讲清楚法理,他还用上了殿角的金狮子来作教具。武则天对这种深入浅出的教法很满意,说,我看你水平挺高的,我封你当“贤首大师”,你来当诸贤僧的头儿,干脆你也开个宗派吧。法藏说,那这个宗该叫个啥名子涅?我就会讲《华严经》,那就叫华严宗吧(又叫贤首宗)。
  
  华严宗是隋唐八宗中一个大宗派,在中唐时期曾经极盛,佛理深邃,体系完整,在近现代仍有很多高僧是主讲《华严经》的。法藏之后,他的徒弟澄观移住清凉山(即五台山)授徒,武则天在这里重修了大华严寺,明太祖时改名显通寺。这个寺院是五台山的主寺,也是这里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禅院。如果你要到五台山进香,这个寺是绝不可不去的。笔者去的时候曾问显通寺里的老和尚,现在还颂不颂《华严经》,那位僧人说,这个经颂一遍最少也要不吃不喝不停地颂上半个月才行,可见《华严经》体系的繁杂。
  
  法藏还是继佛图澄后仅少的几位在打仗的时候上场助战的法师。公元697年、武周和契丹族发生了军事冲突,武则天要法藏上场去讲一段《华严经》吓唬一下契丹人。法藏沫浴更衣,设道场,置观音像,然后就开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开了。他的运气不错,还没说完,大唐军队就如潮水般席卷契丹人,武则天为之大喜。法藏下来的时候还吹呢,讲的不过瘾,下次这种小儿科的战斗别再找我了啊。幸好,法藏有生之年,比这次大一些的战争也没再赶上过。
  
  华严宗在唐代会昌法难(三武灭佛的最后一武)的时候受到的打击不小,但后来在契丹、女真入主中原后又得以恢复。山西大同有华严寺,这个寺院躲过历代的兵火,主体建筑基本保持辽金原貌,在中国目前保存的古建筑中价值极高,是大同地区除云冈石窟外,又一处古迹文化游的重要景点。这个寺后面说到辽金佛教时还会提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九)义净西游、海上佛旅
  历史如一条不断向前奔淌的河流,我们永远无法全部还原上游某段流程中所发生过的全部真实,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存留下来的片断文字和实物资料大体惴测它奔流的形态。魏晋风骨、大唐气度,这些遥远而伟大的字眼究竟蕴含有多少奇异的故事,也许只有禅院古刹中静看千年沧桑的大佛们知道最终的答案。
  
  武则天是大唐王朝22帝中最为崇佛的帝王,其中缘由即有武则天早年曾落发为尼的特殊经历,也有武周王权政治中谋求安定的现实需要。初唐时期,佛教已成为汉、胡各族普遍的民间信仰,武周政权篡唐自立,如何利用此种宗教狂热进行适度的提倡,以稳定人心、固国抚远,自然是武则天需优先考虑的。
  
  武则天掌权时(包括她称帝前)在全国建了不少政绩工程,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开凿、法门寺佛指舍利八重宝函的定制、五台山华严大寺的建造等。然而,武则天对这些物质文明的确立并不满足,她希望自己也能象太宗迎回唐玄奘那样,为后世留下一个礼遇西行高僧的美丽故事。天遂人愿,中国佛教史三位著名取经高僧的最后一位----义净和尚在武周年间从天竺款款东归了
  
  义净(635-713),河北涿县人,7岁时入山东济南附近的土窟寺出家,研习《法华经》。贞观22年,义净受具足戒(佛家受戒的情况在下一章中再讲)正式成为一位僧人。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等地求学,研习各家经典,然而在各执一辞的诸学说前,他所产生的疑惑也跟着佛学修为的增加而越来越多。最直接明了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去佛祖出生的国度一辩真伪。
  
  义净想西行天竺,很快就找到两位志同道和的朋友,一位叫处一,一位叫弘袆,三个人躲在长安的一个地下招待所里开始写西行计划书。怎么去呢,一位说,从河西走廊出行吧,我刚从地摊上买了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两本旅游指南,不怕找不着路。另一个则说,你别老土了,这两本书好久没更新了,上面的旅馆电话都是空号,列车时次也都是提速前的,这些旅游指南早该淘汰的说。最令人难过的是,现在西域的宗主国已不是高昌、突厥这些古国了,改成了从西藏高原上刚下来的吐蕃人,他们把大唐的“申根签”给取消了,我们的护照不好用了的说。
  
  义净一边听着这些无聊的争论,一边开始大脑风暴,忽然他有了一个崭新的idea,他说,玄奘、法显都太牛了,我们跟着他们一样从陆路走,没啥新意,也达到不了他们的那个高度了。我听说咱们大唐新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坐着船去,一路乘风破浪,岂不更有派头。处一弘袆二人被这大胆的想法唬的一楞一楞的,觉得好是好,可我们这些人河船尚且不常坐,一下子去坐海船,行不行啊。
  
  无论行不行,试试再说。671年三人启程南下,到南方去找出海的港口,走了一半,另两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处一说自己的老妈还健在,“父母在,不远行”,我先拜拜了。弘袆走到江宁府(今南京)也托病不肯再走了,义净只好一个人走到了扬州在这等着出海。大唐时的中国有几个重要的国际商港,分别是东海上的扬州,南海上的广州和台湾海峡的泉州港。义净在扬州等了一个夏天,也没等到合适的商船,正在进退维谷,忽然收到来自广西的一份邀请函,那里的龚州(广西南平)刺史冯孝铨请他南下讲学。义净一想,龚州离广州近,不如去那边碰碰机会,遂欣然南下。
  
  冯孝铨是个信佛的居士,对义净的到来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他跟义净商量,你在我这长住下来吧,广西风气未开,民多愚昧,正需要佛祖的教化。义净说,那不行,偶要去西天取经,来你们这只是为了歇歇脚的,要不等我回来后再在广西讲法三年吧。冯孝铨说,《大唐西域记》我也看过的,你就别拿唐僧谝高昌王那套来唬我了。不过你想去,我终究也拦不住,不如顺水人情帮点忙吧。我有个波斯的商人朋友,他手工精美,价钱公道,童叟无欺,我替你去找他商量一下。义净的运气果然还不算坏,672年他终于在广州等到了去出洋的商船,开始启程西行。
  
  义净到的第一站是印尼苏门达腊岛上的未罗瑜国(今占北市),在这里住了半年,又到羯荼国、裸人国。当时的南洋诸岛上有很多印度人殖民建立起来的佛教国,义净在这里学习梵文,接触到很多南传佛教的小乘经典。673年,义净坐船来到了东印度的米德纳布尔(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附近),在这里义净很意外地碰上一位同样来自大唐的僧人大乘灯。
  
  大乘灯是象州人,象州在今越南清化省一带,大唐时为中国的边省之一。大乘灯在义净之前已在东印度住了一段时间,对当地的语言、地理都比较熟悉。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枪,说错了,应该是两眼泪汪汪。义净和大乘灯遂结伴遍游中、北印度各地,走累了两人想歇歇脚,在哪住下来呢?当然还是玄奘、法显都住过的那个食宿免费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在13世纪被回教徒拆毁,这一事件也同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消亡)。义净在这里住了13年,集中学习中观、唯识等印度各派的佛教典籍。
  
  687年义净由海上原路归国,走到前面说过的印尼苏门答腊时被当地僧侣留下住了八年,边讲法边译经,先译出的经再由僧人带回到大唐面世。武则天未见义净其人,也见其书,心里越发地痒痒。695年,义净在外游学25年(玄奘取经用了16年、法显用了14年,都没有义净在外面待的时间长)后回到了洛阳,武则天给了他比之玄奘更为隆重的欢迎仪式,武则天亲自出洛阳外城的东门外夹道迎接义净的归国。
  
  义净主译了佛教经、律、论三藏61部书,共239卷(其中又以律部经书为主,后面我们会专门来讲以律经为立宗经典的隋唐律宗),成为继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后的又一位大译经师(四大译师的另一说法是没有义净,改为不空和尚)。
  
  义净最为后人称道的其实还不是这些佛教经籍,而是他跟据自己在南洋长期居住经历而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这本书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的最早历史地理材料,书中还有大量有关印度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其中又以对印度医学的记载更是前人所未有记述到的,成为研究印度医学形成的珍贵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鉴真东渡(上)
  有西游取经的,相应的就会有和尚开始想着东渡传法,向左走向右走,大唐僧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难解的课题。有位叫鉴真的和尚发现他对日本有佛缘,于是他就想着渡过海去看一看。这个想法其实只是在那个大教东传的伟大年代里很顺其自然的一个念头,不过鉴真想不到他这一行去的会那么艰难,有那么多的人因此赔上了性命;鉴真更想不到的是,他的到来是如此大的改变了日本历史,一千多年后,东亚各国的学者们还在不断地探讨着鉴真东来的意义,鉴真在日本有“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等尊称,甚至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中也能找到鉴真的影子。1980年鉴真的漆身铜像荣归故里,他又成为见证中日千年友谊的实物象征。所有这一切真是仅仅因为一个中国和尚的到来吗?抑或这不过是洛沦兹笔下蝴蝶效应在作怪,而鉴真不过是那个在亚马逊河上空挥舞了几下翅膀的一支翩飞的蝴蝶。
  
  鉴真(688-763),生于扬州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是个在家修习的居士。俗姓淳于(这个姓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三国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割去鼻子的淳于琼)。上一章里谈过,唐代的扬州是个著名的商港,这里邻长江东接大海,依大运河北通中原。商贾云集的同时,佛教作为舶来品也得到极大的传播。鉴真14岁的时候就被家里送到扬州的大明寺出家为僧。
  
  扬州大明寺是江南名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而得名,隋文帝礼佛时,在当时全国的30个州分别建一塔供奉佛祖舍利,在扬州建的塔就在大明寺院内。唐会昌法难的时候,大明寺与塔全部被焚毁(这位制造了会昌法难的唐武宗实在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罪人,不是他一力摧毁,中国现存木构古建筑实物的年代不会比日本还要晚)。五代十国期大明寺重建,经历代兴废,至清末时寺内的木构建筑已基本都是新建起来的了。此寺因为出了鉴真这个大名人,现在颇受中日两国的重视,这个庙的首页上居然还有日文版的介绍,以方便日本人的登录访问。
  
  鉴真出家后师从道岸研习大唐律宗经典。律宗是我们介绍中华八宗中的第六宗(后面还有净土宗和密宗),这个宗派比较无聊,他们是以研究佛学戒律而开宗的。
  
  佛教有定、戒、慧三学。定就是“禅定”,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及调练心意的途径。慧也就是梵语中说的“般若”,它并不同于字面意思上的智慧,而是指佛学中明白事理、认识性空缘起的事实。戒是指佛家弟子应遵循的戒规,借以防止作恶。与定、戒、慧相对应的佛学著作被称为经、律、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藏”之学。律宗就是专门研习律部典籍的学派,前面我们说过隋唐八宗中有个研习《中论》等论部曲籍的学派,那个叫三论宗。
  
  绕了半天,希望把律宗的立宗特点说明白了。这还不能算完,接着要再说说律宗对于中国佛教戒律制定的贡献。相传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起初并没有太关注佛教弟子应该遵守哪些戒条,当时的原则是你不犯错误我也不事先告诉你该避免做什么,全凭自觉吧。后来佛祖有个弟子叫须提那偷偷回家与老婆同居去了,还生了个儿子,引得世俗两界的普遍非议,说你们佛教徒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佛祖为平息舆论滔滔,遂制定了比丘第一戒---淫戒,从此可怜的出家人们就再也不能近女色了。
  
  后来诸戒条款相继出台,最基本的是五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注意这里没有不吃肉,不吃肉这个戒条是南朝梁武帝制定的)。电影《少林寺》结尾处有觉远受戒的情况,那个胖头大耳的住持拖着长声念“尽行寿不杀生,尔今能持否。。。”说到“尽行寿不奸淫”时,李连杰差点跳起来扯住牧羊女就跑,要不是那个弱智导演把他拦住,这个结尾没准就改了(哈哈,这是我小时看电影时就一直想为他们设计的结尾)。
  
  影片中这种受戒仪式是中国出家人要成为正式僧人所必须经历的严格考核。按照律宗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的受戒要比电影中烦顼的多。比如你现在想受戒了,不是你找个庙就私自完成得了的,你要先学习、清修十年(类似于入党前的预备党员观察期),考察合格后,可以申请设一戒坛,依据请师、辟亲、剃发的程序完成剃度。然后由法师在你的光头上扣个章留念,也就是拿燃香烧几个疤,省得你反悔,将来留起头发全当没发生过出家这回事,人家要把你追回来也好认,照章找人就是了。
  
  呵呵,其实没我说的这么恐怖,这种燃香烧疤的习惯起自于唐(印度和尚没这风俗),成形于元代,到了现代它已被废除了,所以想出家又怕疼的朋友不必太担心。请求受戒的人会被根据修为的不同授以不同级别的戒,最低的是沙弥戒,其后是具足戒(唐僧、义净等人正式为僧的时候都是受的这个戒),最高级的当然是菩萨戒,这个戒后来常被用作照顾一些有政治级别的人物,以满足于他们附风雅的需要。比如隋文帝、武则天都受过这个戒,对他们的受戒过程当然大大简化,类似于现在的领导干部去听两堂课(也有一课都不去听),再找个秘书代考一下,就可以得个研究生文凭的道理是一样的(古人果然不笨,现代人会的猫腻他们也都会的)。
  
  戒律的翻译早在三国时中国佛教的初传期就已开始了,南北朝姚兴后秦年间译出的《四分律》是汉地流传最广的律典。唐代僧人道宣实际开创了律宗,由于他长住陕西终南山丰德寺,所以又称南山宗。这个宗派在唐后就比较式微了,但它对佛教戒律的解释和规定普遍被其它各宗所借鉴。研究律典的知名高僧其实并不少,比如上一章中说的义净,还有就是这一贴的真正主角----鉴真。
  
  说了一大推辅垫的话,后面的故事还是由鉴真亲自出场来演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一)鉴真东渡(中)
  公元7-8世纪,博大清新的盛唐文化以雍荣华贵的自信接受着万方乐奏、千使来朝的盛况,同时,偏处东亚一隅的日本也以一种阴暗的居心、诡异的速度加快了追赶中国的步伐。645年,日本在遣唐使带回的唐制基础上开始推行“大化革新”,来自中土的先进封建经济为日本带来发展了的活力。
  
  小日本吃了几口中国的奶,就觉得自己勇气倍增,垫着脚尖想与大唐单挑一下。663年,唐、倭两国为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在百济白江河口(今韩国西海岸)发生有史以来第一次中日战争。大唐水军7000余人,战船170艘;倭奴水兵万余,战船1000多艘,日方军力还稍占上风。然而战况却是一面倒,日、百济联军惨败于大唐军威之下,日本势力由此退出朝鲜。
  
  日本人的优点一是服软,二是肯装孙子虚心学习。此战败后他们更加坚定了以唐为师的决心,并派出更大规模的遣唐使团来中国。与其它方国的使节来唐交递文书、顺便作些走私买卖不同,日本使团人数多、留唐的时间长、学习的种类全,政治、技术、建筑、文化,也不管本国人民能不能消化得了,只要是大唐的东西就一股脑地照搬回国。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宗教,日本僧人先后把大唐刚刚兴起不久的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各宗都原封不动地请回了国,日本的僧侣、寺院为之大增。
  
  消停了一段时间回头再看,日本人发现本末关系被他们弄倒了,最该先请来的律宗反而被落下了。由于私自度僧的泛滥、加之日本农民纷纷出家以躲避税负,日本出现了田庄大面积荒芜的情况,于是当政者决心按照大唐的授戒规则约束僧侣的素质和人数。这就需要有个精通戒律的大师来传法,于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政府之命来到中国物色人选。
  
  两个日本和尚“猎头”来到大唐先扎进长安的寺院里住了十年,其间不断鼓动唐朝高僧跳槽去日本。但结果不是薪资谈不拢被对方推辞,就是请回去后发现水准不行又被日本总公司退回。两位猎头心里也很堵得慌,心想人家大唐集团公司工资高福利全,那里的高层年底还有红包拿,谁愿到日本这个小庙里来重起炉灶呀。干脆我们也不找了,回日本跟董事会说清楚,除非你们肯让出股权来作条件,否则这“高管”我们是请不来了。
  
  两位猎头很郁闷地来到扬州准备搭商船东渡,等船的时候听人说起这里有个大明寺,住持鉴真和尚是江南一带的“宗首”(最有名望的高僧),学精戒律,江北淮南一带由他传戒的僧徒达四万多人。这二位日本和尚听后直留口水,“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他在这里住”。那还等什么,去大明寺的干活。
  
  公元742年,荣睿和普照来到大明寺,见到了已54岁的鉴真和尚。他们先点头哈腰地递上名片,然后开始游说:
  鉴真桑,我们日本有佛学而无高僧,就如同身处暗室而无明灯,僧人们在黑暗中摸索,难窥佛学之全貌。我们的意思你的明白?
  鉴真说,我明白,佛教经籍正如指路明灯,我这有不少很好看的经书,你们拿回去吧。
  荣睿忙说,鉴真桑,你的不明白。经书我们已经有了,但还缺高僧来讲解指点,正如有了明灯而无装灯的人,我看你就比较适合装灯。
  鉴真的弟子祥彦一听急了,你丫才装灯呢。
  荣睿赶紧赔不是,错了错了,我不是说你装灯,我是说你就是灯,你不照亮,我们也就借不着光。
  鉴真已经明白了日本僧人的来意,他说,我听说过南岳慧恩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故事(这个传说也不知鉴真是从哪听来的),可见日本与中国具有佛缘,既然你们无人弘法,那我就去吧。
  鉴真的徒弟们一听,纷纷阻止:远涉大海,百无一至,师父年事已高,不可冒险呀。
  鉴真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你们不去,我自己去好了!
  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一听,大为高兴:鉴真桑,你的良心大大的好,那么就开路的干活。
  旁边祥彦等鉴真弟子们心里这个气呀,俩小日本中国话都讲不清楚,竟然也说动了鉴真。不行,我们得跟着去,别让小日本害了师父。
  就这样鉴真、荣睿、普照、鉴真的弟子祥彦、中国僧人道航、高丽僧人如海等二十几人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这些提到名字的人只有鉴真活着到达了日本)准备起程去日本。诸葛亮有六出祁山,鉴真想不到自己去个日本也要六次渡海方才成功。
  
  鉴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与玄奘去印度时一样,他们得不到大唐颁发的出国证明(东渡日本常有海难发生,大唐这样做也是防止人民私自出海),于是只好以去天台山国清寺(还记得这个寺吗,隋唐天台宗的祖庭)进香为由开始准备物资。从长安来的道航与大奸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认识(鉴真东渡时值唐玄宗李隆基年间),估计是向李林宗行了贿,从他那里搞来了造海船的批文,于是大家躲在扬州的河边上开始造船。
  
  船快造好了,一行人中的矛盾却发生了。道航不知为什么突然对高丽僧人如海越看越别扭(可能是如海在扬州偷看了MM洗澡),提出如海品行不正,不够东渡传法的资格。如海一听就急了,我德行不够你就够吗,不让我去咱们大家就谁也别想去。如海偷偷报告官府,说鉴真这伙人造船是想与海盗抅结造反。扬州府的官一听,嗬,这帮和尚们是想打伞呀(无法无天),把你们全扣下,海船没收。就这样,鉴真第一次东渡归于失败,如海和道航也就此告别了东渡队伍。
  
  第二年,鉴真他们看到风声过去了又想偷渡。这次干脆不造船了,鉴真自己出钱八十贯买了一艘破旧的军船,雇了18个船工,带上僧人17人、技匠85人再次出海。估计是这军船也太破了,刚开出外海不久遇到大风,船上除了舵不动哪都动。鉴真气的够呛,大手一摆,回去回去,找卖我旧船的那个倒爷算账去。
  
  又过一年,鉴真找到个新船再次出海。这回不错,船没有毛病,船工的技术出了毛病。船开到舟山群岛的时候触礁搁浅了,鉴真气的对着船工直骂,你们死了死了的有(跟着小日本也没学什么好话)。
  
  前三次都失败了,而且闹的动静挺大,鉴真一伙决定不再从东海出发,改由朝庭不太严管的福建海面东渡。鉴真以巡礼佛迹为名,带着二十几人一路停停走走向福州进发。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鉴真有个叫灵祐的弟子担心鉴真的安危,于是秘密告诉了官府以阻止鉴真冒险。结果鉴真因此被“礼送”回了扬州。鉴真回来后一看到灵祐这个气呀,对他说,你给我出去罚站,我气不消你就别进屋。灵祐在外面从一更站到五更,站了60天鉴真的气才算消完(这灵祐的站功还真是了得)。
  
  生气归生气,鉴真又计划着第五次东渡。这次东渡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同时它也是鉴真东渡过程中损失最为惨痛的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二)鉴真东渡(下)
  四次东渡都失败了,鉴真也上了官府的黑名单,有事没事的就派人到大明寺里看看鉴真是否又在收实行李准备开溜。鉴真也挺配合,老老实实地在扬州住了3年。官府的人渐渐把他忘了,可俩日本猎头---荣睿和普照没忘了鉴真,两人偷偷从他们的看管地---安徽同安郡又如鬼魅般地溜进了扬州,见到鉴真后还是那句话,你啥时去给我们装灯呀。鉴真一见到他们,顿时来了劲头,说,我工具都偷偷准备齐了,走,悄悄地动身,打枪的不要(整个一《小兵张嘎》里面鬼子的形象)。
  
  748年六月,鉴真带上弟子祥彦、思托、日僧荣睿、普照等14人,偷乘上自己打造的海船再次东渡。这次出海一开始就霉运当头,船还没出长江口就不断遇上大风,小船如无头苍蝇般在海道上东碰西撞,所有人都晕船晕的吃半斤吐八两。本来正常从长江口到日本40天的航程,他们走了四个月还在舟山群岛的外海打转转。不久,淡水也用光了,大家开始喝海水来解渴,直喝得眼冒金星,双腿发软,生活不能自理,念经不能成句。看哪都是陆地,都是白花花的淡水。鉴真看着大洋发呆,琢磨着自己咋就上了这么条贼船呢。
  
  小船在海上放任自流地又飘了半个来月,这一天船板上横七竖八躺着的人们忽然看到了陆地。众人纷纷打嘴巴拧大腿,打疼了才知道这不是幻觉,莫非我们已经到了传说中的东瀛日本。这高兴劲在上岸两小时后就一扫而空了。时值11月份的初冬,这岛上却鲜花竞艳,草木清新,一幅盛夏场景。鉴真迷迷糊糊地问,这是哪呀?旁边一位当地人走过来说了一句话令鉴真当场晕倒:欢迎你到天涯海角来,这里美景春常在。我代表海南省(大唐时叫“振州”)的人民谨向你的南辕北辙表示最诚挚的同情。
  
  鉴真醒过来后,再也不敢从海路回扬州了。他们一行人弃船上路从广东雷州半岛经陆路往回走。这是次苦难的归途,众人精力全部在海上耗尽,一路上纷纷病倒。第一个倒下的是日本猎头荣睿,走到广东高要县时他就一卧不起,撒手人寰。鉴真的众弟子们本来就看着这两小日本拐扭,不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动,这些人现在也不必九死一生。另一日僧普照一看这情形深感无趣,走到广东韶州时告别鉴真独自北上。
  
  走到江西吉安的时候,鉴真最得意的弟子祥彦也躺下了,他是每次鉴真东渡中最为坚定的支持者,跟着师父革命一辈子现在也该歇歇了,当然这一歇也就没再起来。祥彦的死对鉴真打击极大,又遇酷暑,眼睛视力变得越来越糟,边走边治,不久就给治得彻底失明了。本来是等鉴真给日本带去光明的,现在自己先看不着亮了。751年,事隔第五次东渡出发三年后,鉴真一行人才走回了扬州。
  
  换了别人,打死也不会再提东渡的事了。可是,鉴真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正是这里,我们至今想不通,是什么力量又支撑着他再次开始新一次东渡的准备。如果前面看他那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事还会些许觉得搞笑的话,此时对鉴真的执着就唯剩下敬仰而再无他词可以形容了。
  
  752年,鉴真已65岁了,一天他正在禅房打坐,忽有弟子说有一些日本人来求见。鉴真现在一听日本人就有条件反射,他问,不会又是一帮日本和尚来请东渡的吧。弟子说,来人不是和尚,是一些当官的。
  
  这次来的人是日本遣唐使的归国团,领队的叫藤原清河,他在长安的时候正式向唐玄宗提出请鉴真与他们一道去日本。唐玄宗也没反对,只是提了一个很搞笑的条件:我大唐向来佛、道并重,道教还是我老祖宗的家学,你们只请一个和尚不太公平,我要搭配个道士,买一送一。藤原一听,心想一个佛教已够我们闹腾的了,道教就免了吧。但他没全死心,就又来问鉴真的意思。
  
  鉴真很痛快,行,不就是东渡吗,我不死在你们那你们也不甘心,我们走吧,也省的你再来叽叽歪歪。鉴真有必死的决心,扬州僧团的鉴真弟子们可不干,他们严加看护着鉴真,不让他成行。最后还是鉴真有一位叫仁翰的弟子看不下师父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偷偷帮鉴真准备了出行的物资,又用私船把他带到了长江口,搭上了藤原清河的大船,一代高僧鉴真开始了自己第六次的东渡历程。
  
  船到宁波外海,日僧普照也赶来汇合,从他与鉴真第一次在大明寺见面相邀东渡算到现在,已11年光景了。其间6次出海,共有36人死亡,200余人次中途退出。如今物是人非,久别重逢,老哥俩估计先抱头痛哭了一场。
  
  前面的劫难太多了,这次终算比较顺利,他们出了海走了30多天经冲绳、萨摩国(就是后来明治维新中倒幕四强藩之一的萨摩藩),于753年初终于到达日本九州的福冈。不久,鉴真被请到日本当时的首都奈良,入住东大寺,日本天皇以下一批贵族大臣接受鉴真的授戒。由于来访者众,天皇又特建唐招提寺为鉴真讲法译经之处。
  
  随鉴真东来的大唐匠人很多,他们带来了中土建筑、医学、雕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鉴真还偷带出了一个国宝----王羲之父子的真迹笔贴,这又是日本书法发展中的无价之宝。
  
  不过最令国人汗颜的还不是这些,日本的古建筑师学大唐,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汉人工匠们建造完成。此寺建成于759年,至今其主体土木结构保存完整,而中国现在可以考证的最早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建于782年,比唐招提寺已晚了20几年。而日本现在还有几个寺比招提寺更早,同在奈良地区的法隆寺始建于607年,至今还保存有建于620年的大殿,和建于670年的五重木塔(比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应县木塔早了近400年)。建于750年的奈良东大寺(一休和尚就是在这里出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建筑面积比我国故宫的太和殿还要大。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几个最重要的木构建筑之最居然都不在中国。我们看风光片中日本建筑的形制,可能会发现与中国常见的那些明清建筑不同,以为是日本本土式样的特色。如果有这种错误认识那就大谬了,日本古建筑无一不是防唐制而建,只不过我们自己的没保存下来,在中国已看不到实物,只有到日本才能一享大唐盛荣景象。
  
  763年鉴真在日本去世,他的弟子思托为他造了漆身坐像,现为日本国宝。1200年后的1963年被日本政府定为鉴真年,有日方高僧希望送鉴真坐像回国,但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这种交流的发生。1978年邓小平访日来到唐招提寺,日方住持森本长老再次提出请求。两年后,1980年鉴真坐像得以归国展出,一代高僧终于可以回到故土看一眼世事轮回的变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三)阿弥佗佛、西方净土
  基督教世界的欧洲人有个信仰,他们生前多做好事,死后可升入天堂。天堂有什么好看的呢,这里有鸟语花香、珍馐美味、黄金珠宝,还有几个光屁股、长着鸟翅膀的黄毛小孩围着你转,他们后脑勺上顶着个光圈,手里常拿着小弓箭,别怕被他们射到,射到你你可就要交桃花运了。嗯,真是个好地方,这么好的去处佛教里有吗?佛祖气咻咻地赶来说,我们也有啊,比耶稣那小子说的地方还好呢。这是哪呢,就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看,还是佛祖有学问,起的名字都这么长,不过不太好记,通常我们就说它为“净土”。净土是哪呢,佛经里说就是佛所居住、讲法的世界,那里代表着快乐、安宁、洁净和无我。怎么样有点心动了吧,而且比基督教更拽的是,这净土在佛教里还不是一处,《法华经》中说有“灵山净土”、《华严经》说有“莲花藏世界”、《弥勒菩萨所问经》说有“弥勒净土”,《阿弥陀经》说,你们别争了,我这个最大,叫“阿弥陀净土”。
  
  这么多的净土,你有点发蒙了吧,其实明说吧,我也不比你更清楚。不过我是楼主嘛,那就挑我知道点的弥勒净土和阿弥陀净土说说吧。
  
  净土信仰起源于印度,这是人们心灵寻求蔚籍的一个自然反应,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西方的极乐世界呢?通常的解释是说,雅利安人(这个破民族又要出来捣乱了)有太阳崇拜,他们发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于是就认为太阳的家是在西方,太阳晚上回家向西方走去找睡觉的地方,所以西方必是个极乐世界。但第二天一早,太阳怎么又从东方起床上班呢,雅利安人说,这白痴问题你别问我,反正太阳的老家在西边。
  
  好吧,你说西边那就西边吧。在印度人早期信仰中,西方代表光明、生命、清凉。其实这也好理解,雅利安人是从西方迁徒来的,他们对西方可能具有原始的好感,而且印度酷热,只有太阳西下后,大地才有片刻的清凉,所以这些可能是西方净土的原始雏形。后来结合了佛教的思想,大约在龙树的那个年代弥勒净土思想开始萌芽了。
  
  按照佛经中说----这一段佛经上的记载乱的很,感觉上是佛祖在满嘴跑火车,一会说是这个,一个说是那个,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后人编经盗用了佛祖的名义,我们按照通常的记载来说吧----弥勒是古印度的一位宰相的儿子,因为发誓不吃肉,所以被称为慈者(梵文就叫“弥勒”),他后来学了佛法后,被释迦佛指定为他离世4000年后的候补佛,中国的弥勒信仰由此而来。
  
  中国最早大力传播弥勒信仰的人是北朝前秦的国师---道安(还记得这个人吗,就是佛图澄的大弟子)。他所推崇的弥勒净土曾在北魏时期流行一时,但后来就渐渐衰落下去了。隔了几百年,五代时期浙江奉化有个游僧,身躯胖大、袒胸露腹、挑个布袋子正处行乞(所以他有个更知名的名子“布袋和尚”),言语无定、疯疯癫癫,他死时嘴里不停念叨“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万,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众人引以为异,皆称他就是弥勒佛转世,于是弥勒佛就很不情愿地与这个胖和尚的形象合二为一了。
  
  这个传说后来深深影响了曾在庙里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同志,他参加的农民军是以明教(摩尼教)和白莲教为思想号召,而这两个教派都有净土信仰(详请后面会说到)。所以在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下诣令全国的寺庙里都要塑弥勒像,据传他在故乡安徽凤阳的皇寺里首先挂出了那幅著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由此弥勒信仰深入人心。
  
  弥勒信仰之后,阿弥陀信仰又以更大的风光来临中国。阿弥陀在梵文中写作Amitabha 或 Amitayus就是无限生命或无限光明的意思,所以中译全称应该是无量寿佛或无量光明佛(有一种说法是个光明佛的来历起自于波斯摩尼教,也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个明教)的意思。他的身世也很混乱,有说是王子的,有说是国王的,总之他也成了佛,并且自己圈了一块地方说,我这就叫阿弥陀净土了。
  
  中国最早宣扬阿弥陀净土的人居然是前面说的道安的徒弟---也是一位极著名的高僧---慧远,他在庐山东林寺组织了“白莲社”(元末的白莲教就是以此命名的),观想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后来的净土宗把慧远追为初祖。此后,有昙鸾在北方专修净业,主张以口诵阿弥陀佛佛号来达到西方净土。他死后又有道绰发明了用数小豆计数的方法来念佛,后来人觉得这方法也太原始,数了一地的小豆还得往回捡,干脆发明一串念珠,念一声数一个珠。这还真是个大发明,从此中国的佛教徒们又多了一个新道具。到了唐初的时候,长安僧人善导跟据此上这些人的研究发明最终开创了净土宗。由于修习方法的简便,成为中国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派,连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会学着样子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宗说起来一点也不深奥,一言以庇之就是口诵阿弥陀佛,念的越多你离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就越近,所以佛性最好的人应该是个说唱歌手或相声演员。他们嘴皮子利索,可以在单位时间里念最多次。佛教史上也有这样的快嘴高僧,前面说那个发明数豆子念佛的唐代僧人导绰,他可以日诵“阿弥陀佛”七万次,按照正常每秒钟念一次,不吃不喝也要诵上20个小时。这个记录到宋朝的时候又被一个延寿的禅师打破了,他能日诵佛号十万次,这样算来他得把睡觉做梦的时间也搭进去。如此诵法,没有张快嘴是万万不行的。
  
  从佛教的诸佛谱系中来说,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其实是两个有点另类的佛,他们与如来佛祖的关系很模糊,没人具体说的清他们与释迦牟尼的师承关系如何,谁的法力更大。他们其实是活在中国民间的两个佛,一个长的胖头笑脸毫不生硬,一个被万千张口叫来叫去也不生气。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生命力也最顽强,最为人们喜闻乐见。还有一个菩萨也因为类似的原因为民间所衷爱,不用说,这就是观世音了,关于她(或他)的事留待以后再说。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净土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点也不偶然。印度佛教作为一门体系庞大的哲学理论,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它逐渐向“高端精尖”和“低端通俗”两个方向发展。所谓高端,就是在哲学层面上依照佛学已有的理论逻辑体系究本溯源,直至建立起一套完备、严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中国的法相宗(玄奘的那个宗派)、华严宗(初祖法藏,即燃指供佛的那个人)等就属于这一类,理论非常晦涩,没个哲学博士生的智力水平、几十年的不断钻研,怕是领悟不清楚其全部内涵。
  
  有向高端走的,就有人开始想着如何占领群众基础更为庞大的低端市场。低端市场的市场细分结果,决定了这个消费群体的知识面有限,对佛法的修习手段也不能太严苛。由此禅宗和净土宗应运而生,它们两个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久远,信徒规模最大的两个宗派。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宗派的修习手段却截然不同,而且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
  净土宗说完了,禅宗在前面已说过它的起源,关于禅宗的一些具体特点和影响,我们还会在很多贴子里逐一地来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12-22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