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2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访我国建筑防雷专家王时煦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9-9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倦的努力与追求
——访我国建筑防雷专家王时煦教授    

    要想找到王时煦先生必须要和他预约才行。
   这一点,挂在他卧室门上的月历可以证明。我们有意识地数了一下,月历上31个小空格中,有20个空格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的字写出了格外,有的还用红笔做了标记。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年逾80高龄老工程师的退休生活安排;而王老对此却轻松以待:退休没事儿就瞎忙呗!

   王时煦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1955年故宫博物院安排筹备安装防雷装置时,王时煦就参与了研究设计工作。此后的40多年,他没离开过建筑电气防雷工作。

   1957年6月6日,北京明十三陵长陵遭雷击起火,劈掉西部吻兽和两根直径1.17米、高14.3米的大楠木柱子,并致使1人死亡,3人受伤。同年7月8日,天安门城楼西侧中山公园音乐堂又遭感应雷击并引起火灾,大火烧毁了音乐堂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顶棚。

   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指示北京市有关领导,立即派人在天安门、故宫以及北京市各主要古建筑上安装避雷针。音乐堂着火的当天下午,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冯基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内的重要古建筑都安装避雷针,第一个就是天安门,并指定由王时煦负责避雷针的设计,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图纸。

   王时煦依靠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登上天安门的楼层顶端进行实际测量,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便拿出了天安门城楼的防雷装置设计方案,还画出了详细的设计图,并写出了技术要求及设计安装说明。通常建筑物上防雷装置呈针状,而王时煦在不影响古建筑艺术美的前提下,将设计成网状的防雷装置铺排在城楼顶部的琉璃瓦上面,并饰以与琉璃瓦相同的颜色;这样既可以起到防雷的作用,又保持了天安门城楼完美的艺术造型。之后的两个多月中,王时煦又为颐和园、景山、鼓楼等北京30多处古建筑设计了防雷装置,并与施工人员一同参加了安装施工。

   1969年,天安门城楼翻建时,王时煦又指导设计人员为其做了“彻底等电位连接”的防雷设计,使天安门城楼的防雷装置做到更彻底、更安全。

   众所周知,人民大会堂是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面积最大、体量最大、工程最复杂的工程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的电气设计中,王时煦所设计的“等电位笼式避雷网”,可说是中国电气工程师为防雷减灾作出的一大贡献。在为大会堂作设计时,王时煦从小鸟站在高压电线上不会被电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萌发出按彻底等电位的原理设计笼式避雷网的构想。王时煦将大会堂结构中的梁、板、柱以至基础内的所有钢筋,设计为全部焊成一体,由此形成一个特大号的金属网笼,以使整幢建筑达到彻底的等电位连接,进而达到防雷的目的。为慎重起见,他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专家协作,用125万伏人工雷发生器对30多个建筑物模型进行了6万多点的冲击试验。在实际工程中,王时煦采用了暗网与防雷带相结合的方式,连建筑上的女儿墙、旗杆等也都被用来发挥防雷作用。他的这种设计在国际上也是应用于工程建设的第一例,同时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赞赏。1977年出版的以著名专家R.H.戈尔德为首所著《雷电》一书中也谈及同样的理论,但这已比人民大会堂防雷工程整整迟到了18年。

   六十年代时,作为北京建筑物防雷研究小组的负责人,王时煦提出了建筑物防雷设计的6个重要因素,即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屏蔽作用、均衡电位、接地效果、合理布线。这6个要素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甚至被某些单位当作设计原则予以实行。

   经国家规范组的调查和讨论,我国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终于诞生,并于1984年6月1日开始实施,而这个规范的主审人就是王时煦先生。

   自1954年至今40余年时间里,王时煦到过北京地区发生雷击建筑物的事故现场170多处,通过深入调查,他总结出了北京地区雷击规律若干项,并对北京地区雷电的场规律作出动态测算,对如何避免或减少雷击损失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等微电子设备大量进入建筑物,建筑物的内容随之更新,楼宇自动化系统以至智能大厦的出现,更让人们对现代防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更加关注。有资料表明:根据美国的保守估计,由雷电冲击计算机网络造成的失效或损坏故障大约占年平均总故障的70%;日本每年电子设备故障的6%是雷害引起的。1995年6月,广东省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的一座33层高楼遭雷击,导致网络停止工作3天,几亿元资金无法运作,仅利息损失就达200多万元。可以说,计算机网络防雷势在必备,电磁干扰的防护问题已迫在眉睫。

   王时煦先生认为,当代设计人员必须从现代化设计的需要上考虑应对雷电的危害性,对高科技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设计人员必须从传统观念上转变过去,不仅电气工程师要转变观念,建筑师也要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时代的防灾意识。我们说对古建筑物而言,安装防雷装置是亡羊补牢,但对新建筑物切不可亡羊补牢。在建筑物方案设计阶段,我们就应把防雷上必要的前期费用考虑进去,这比事后再追加防雷投资要合算得多。这应成为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时煦先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具体措施的实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这些都对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防雷减灾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已过耄耋之年的王时煦先生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研究课题。他希望年轻人来接好他的班,继续搞好建筑防雷研究。他想抓住人生的最后时刻,将自己几十年来调查研究的成果认真总结,以利后人!他还要……他想要干的事情太多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5月09日第十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29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