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20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雷暴灾害的防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汶川大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牢记这一刻! 风雷动,防雷急(击)! 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雷暴灾害的防患! 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湖南、江西、贵州、广东、湖北、安徽、云南、广西等20多个省市地区不同程度受灾,死亡108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7万,农作物受灾面积77亿亩、绝收2530 万亩,森林受灾面积6亿亩,房屋倒塌34万间。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一度电力中断,交通受阻,电煤紧张,通讯不畅,停电停水,给人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受灾人口之多,面积之广,经济损失之大为近50年来同类灾害之最。 在这场南方雪灾中,受害最大、损失最惨、殃及最广的是电力,使华中、华南两大电网遭受重创,大雪压断电缆导致电网中断,电气化列车全面停运,电厂急需的煤炭无法运到,人员、物资又困在途中,而公路、机场冰封又使铁路压力更加沉重。京广铁路湖南、广东部分路段电力牽引站无法输电,电力机车被迫停运。这场雪灾中,仅电力、电网修复资金就需300亿元,今年为加强电网建设又将投入2500亿元。这次电力遭重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震源在地壳浅层,地震破坏力度特大,且发生在高山地区,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山体垮塌,泥石流倾泻,阻塞河道,形成了34个堰塞湖,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阻断无法通行等。这次特大地震给四川省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温总理于地震当天抵达成都,赶往灾区指挥抡险救灾工作,掀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热潮。十几万抗震救援大军从全国各地拥入灾区,不畏艰险全力抢救伤员,把成千上万被压在地里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三十多万伤员得到医治,几百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得到救助和安全转移……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举国上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捐物,百亿资金和大批灾区急用物资源源不断向灾区输送;港澳台同胞、全球华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捐献了大量财物。所有这些,汶川大地震使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得到更好的张扬!经过十多天艰苦奋战,取得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伟大战果并开始了震后整治、重建家园的战斗。 雪灾、地震,同属天灾,今年遭遇的雪灾和地震,都是我国几十年未遇到的最大级别,受到的最大创伤。天灾无法阻止,但是,这次地震如果有预报和预防措施,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就不会那么慘重。汶川大地震,多数民居和学校楼房垮塌,其中原因十分明显,这些楼房全是砖彻和预制板结构,毫无抗震能力……话又说回来,地震的预测、防患难度较大,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投入的人力、财力巨大。但只要加强防患,大家都有防范意识,有思想准备,遭遇地震时就不会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就会采取正确的躲、避应急方法……就会大大减少伤亡和损失。今后,如何做好地震的防范?我想灾后重建会吸取这次地震的深刻教训,从建抗震房做起,做好地震預测、預报,普及地震防患常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做好地震的防范工作,采取有效的防震措施。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发生了,下一次灾害又会是什么?水灾?还是雷暴?南方雪灾是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小女孩)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产生。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测,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将会给中国带来春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捞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炎热的酷暑已到,5月起湖南、贵州、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等地下了暴雨,洪水泛滥,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毁坏农田、财产损失。水灾已经开始,今后几个月又会怎样?也许不会出什么大难。二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李冰父子就开始冶水,开凿了都江堰,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为我国防洪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次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安然无恙,其奥妙就是都江堰沿用至今的岁岁维修的保护措施。有李冰的榜样,人们对防洪历来都非常重视,也许防洪成了防范天灾当中的幸运儿。但愿如此!但我们也不要麻痹大意,一定要做好防洪的充分准备,尽量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 紧随暴雨而来的就是雷暴,乌云宻布,电闪雷呜,一场雷暴灾害在杭州海潮路发生了。下面是一位网友记述2007年6月当时雷灾情况: 昨日20时39分金女士来电:刚刚下雨的时候一个雷打得很响,我们住在海潮路28号的两个单元都“中弹”了。我正在看电视,结果电视机一下灭掉了。有人家开着电脑,结果电脑烧掉了;楼下有户人家连电话都被打得嗡嗡响。现在有几家灯是亮的,但听说不少人家插头没拔掉,电视机烧掉了很多。现在我什么都不敢动,因为还在打雷,我手机也不敢打。晚上七点半左右,杭城暴雨,而且伴着雷电。一记响雷,在海潮路上开小店的林先生,靠在冰柜上的手麻了一下。正在拿钱的老婆,看到从外面射进一束光,吓得把钱都扔了。紧接着,两人发现正在收看的电视机也一下灭了。海潮路附近大部分是低矮的老房子,而28号、29号的四层居民楼恰好是这中间相对高的建筑。28号二楼一位大妈在听到雷声之后,就听到有东西从楼上掉下来,刚好掉在二楼平台上,一看,原来是朝北屋顶的一块水泥块掉了下来,足有一只小锅那么大。雨小了一点后,大家纷纷走出屋外,走出来的人都在说一件事:家里的电视机被打坏了。 晚上10点左右,在现场,粗略地访问了其中一些住户的店家,才问了5户人家,4户人家的电视机全被打了,剩下的一家,是因为没有电视机。他们说,附近这两幢楼里在雷电时开着电视机的家庭,居民的电视机没被打掉的很少,但还无法统计有多少电视机被雷打坏。这两幢楼总共有150多户人家。 这仅仅是雷电灾害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缩影,无法与雪灾、地震比较。但是,大家知道,雷暴是广发性和常发性灾害,全国各地都常发生,年年都有,最多的要算海南岛和广东的雷州半岛,年均雷暴日为120多天,深圳市年均74天,最少的新疆也有30多天。雷霆万钧,雷击产生的电压可高达几百万伏,雷电流高达几十万安,雷电可在极短的瞬间把钢铁熔化。雷击对人和电器的伤害极大,雷击不但打死人,毁坏电器设备特别多,且贵重的电器如电脑及网络设备、电视机、摄像机、卫星天线、通讯发射接收机、电话交换机、遥控遥测设备等等占的比重大,经济损失就极为严重。雷暴虽然不像洪水那样集中、汹涌澎湃,也不像地震那样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但其对人们的威胁和危害仍然非常严重。雷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可观,2007年全国雷击造成744人死亡,受伤585人。如2007年6月22日至25日,雷暴、风雹强对流天气袭击江西,359万人受灾,雷击死亡36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亿元。据中国气象局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中国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二百多起,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捞、滑坡塌方的一大气象灾害。广东省雷电灾害更是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2000年六年间,全省共发生雷击事故8398宗,死亡1012人,火灾106宗,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雷害损失惨重,全国排行第一位。要是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雷暴灾害损失都累加起来,损失也极为巨大、可观。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因此,我们对雷暴灾害不可低估,不能忽视,不能麻痹大意,而要提高防雷意识,加强防范。与雪灾、地震、洪水比较,雷暴比较分散,单次暴发的范围不大,损害的程度较小,预防起来难度要小些。且雷暴的防范工作从二百多年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开始,经过人们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防雷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只要我们有强的防雷意识,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雷暴灾害可以大大减少或局部避免。但是,目前人们的防雷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认为防雷可有可无,“我还未遇到过,不一定落到我头上”,许多人还缺少防雷知识,不知道如何防雷。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的电器遭雷击坏以后才想到要做防雷…… 我们千万要吸取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的深刻教训,提高防雷意识,真正深刻认识防雷的必要性,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认真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做好雷暴的防范。酷暑已到,冷热空气的强对流引起的雷电大量发生,风雷动,防雷急(击)!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做好雷暴灾害的预防,防患于未然!让大家安全度过酷热、多事的夏天,迎接北京奥运安全飽览奥运精彩!有关如何防雷,待日后另行文与网友磋商;有关电脑、电视、摄像监控等电器的防雷保护,如有兴趣,可上“易敌雷”博文查看。 水平有限,本文有不妥之处,请网友批评指正。 敌雷 做好防雷,迎接北京奥运,安心、安全飽览奥运精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轻松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08-6-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雷暴灾害的防患!

俺发了个帖子:计划免费给川西德格几十所小学做防雷 http://www.asp.cn/bbs/showtopic-17825-1.aspx 今天有人在俺帖子里发了下面这个广告,特此帮忙到各大网站转发下,大家都来看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5-1-22 09: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