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夏季,强对流天气增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天气时有发生,而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触目惊心。了解雷电成因,有助于加强对雷电袭击的防护。
通常讲,雷电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是空气强对流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等共同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夏天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上升,形成大范围积雨云,随着积雨云的发展,地面受近地面云层的电荷感应,也带有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积聚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由于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灼热,可高达6000℃—20000℃,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划破长空的闪电,而通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造成巨大声响,就是人们常听到的震耳欲聋的雷声。雷电是这一过程的综合称谓。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雷灾对国民经济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防雷意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电灾害降到最低点,尤为重要。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后,建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然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智能化建筑增多,电气化设备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雷电除直接击毁物体并致人员伤亡外,还将产生巨大的瞬间电磁场变化,其电磁感应造成的瞬间过电压会通过电源、天线、信号收发设备等线路侵入室内设备,这就是现在人们习称的“感应雷”。其可击毁设备或元器件,造成传输及存储的信号、数据受干扰或丢失;可使电子设备误动作或瘫痪,造成系统停顿、传输中断、网络遭到破坏。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雷击伤亡事件频发。所以,遇雷雨天气时,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不宜使用通讯电器(电话机、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应断开电源和天线;不宜在旷野高举或肩扛雨伞、铁锹、钓竿、球竿等高于身体的尖状物,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或躲进汽车内;雷鸣电闪时要关门窗,避免球状雷侵入。
转自:http://www.asp.cn/xinwen/xinwen_79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