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9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武汉开课:“饮茶”和“过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13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饮茶”和“过早”是什么东西,且听我略略说来


“饮茶”在广州人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饮茶”在这里不只是喝茶而已,“饮茶”是三五知己或者亲朋好友,在酒家、茶楼内,喝着香茗,品尝各样点心. 讲究的是“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慢慢“叹”(好好地享受)。

话说点心初期款式并不多,有大包、叉烧包、烧卖、虾饺、蒸肠粉、盅头饭等。而时至今日,广州点心早已吸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形成自身的特色,点心烹调法已多样化,蒸、炒、煮、炸,样样俱全,色香味更为注重,如云吞、凤爪、排骨、鲜虾饺等等,还有很多极具创意美食,数之不尽,一般酒楼现有的点心已逾四十多款。
至于“饮茶”的影响力,可以不夸张的说,凡是广东人生活的地方,哪怕是美国的唐人街,或广西的一个几千人的小镇,都必定有茶楼。


“过早”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

可能武汉处于一个交通的中心点, 而且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水分割,上班上学距离都比较远。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他们还有一个强项就是边走边吃,当然这就要吃热干面这类不累赘的早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过早”习俗自然有增强的趋势。
同时也造成这样的现象: 武汉的“过早”摊点小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有,而且生意兴隆,食客盈门。而且花样则是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梅(烧麦)、汤包、也有一些更具特色的豆皮、热干面,糊汤粉等,
“过早”成为武汉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之一。


此外,两地的早餐文化也各有发展, 广州除了早茶还有下午茶和夜茶,武汉也有过中和发达的宵夜。我,一个喜欢广州“饮茶”的家伙,到了武汉,自然不愿放过武汉的“过早”。这一去不要紧,五天里我足足光顾了四次。至于那吉庆街的宵夜自然要等下次重临武汉了


我从武汉关上了船,问过别人长江上经常有这样的雾,好像有首什么诗就是写“浓雾锁龟蛇”。

hehe

还不是吃的
各位别砸


一路过去,马上发现一个卖糯米油条的,呵呵,要了半个。


新鲜炸好的油条,分成3段,半个就是把2股再分开了。(广东的朋友注意了,武汉的油条像北方的,比广东的大多了)熟的糯米要一颗颗可以分的开,均匀铺开,粘白糖或咸菜,再用油条一裹。就成了甜的或者咸的两种口味。


估计运用了烹饪中口感对比的方法,好吃


小结
位置:中华路清江饭店对面。
关键词:手推车,女档主,只有一家,
供应时间:10左右结束
价格:¥0.5半个


右拐之后,大约要走80米,到了自由路再向左拐。一路上,你一定会看见有人端着一个纸碗,确切地说,就像快食碗面的纸杯。手里的筷子不断地在杯子里搅呀搅的,好像就要把里面的面条或者粉硬生生地拌断为止。当他经过你身边的时候,芝麻酱的香味扑鼻而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热干面/热干粉了

户部巷里面名气较大的叫石记,排队的人比较多。

但是我对这个热干面或者热干粉没有太大的兴趣,虽然一碗到底,吃了之后觉得较干

但是武汉人不同,他们对热干面的感情可是非常深厚,基本上热干面在某一层面上代表了武汉的过早,也代表了武汉。


有位姓易的教授曾经总结为热干面是“唰啦”的,“唰啦”是湖北方言,按我的理解是说人办事爽快,干练。他的说法是:就是拔出宝刀,刀锋出鞘发出的声音。


绝吧

好了,扯远了,说到武汉这种跑码头特有的“英雄气质”上了


小结

位置:户部巷里面,大约进入到三分之一处
关键词:石记
供应时间:中午12时-1时左右结束
价格:¥3.0 一碗
个人意见不排队的那几家也不错


好,热干面的联想到此告一段路,继续之前的。


终于到巷口,有一个石碑写着“早餐一条街”。我看着严重不爽,为什么要把大名鼎鼎的过早写成早餐,


雨中来吃的人还是不少,大约有1/3是外地的游客吧,就我的耳朵听到的,还有很多是操着纯正武汉腔的。年纪倒也不一定都是老者,老中青甚至幼都有捧场的。

我试过两家(都在户部巷)还是觉得这家的比较好,面发得好,香
冷了带回去,任然好吃。据说还是下酒好菜

前面看火候,炸的是个女的。
后面揉面的才是真正的师傅


价格忘了


油饼对面就是排长队买豆皮的
人太多只好等会再回来

往前走几步,就是小文煎包

主要好吃沾着是鲜甜的豆瓣辣酱
1块钱6个
一般买到12点到一点

恩,应该找找面窝了


我第一天摸去的时候,也不知道那家好吃。
就羊群心理吧,哪里人多就去哪家,

排队最厉害的还要数这个谢家面窝,据说是报纸写过就火了
看看排队的样子,只有这么一点小的位置,排队的不得不拐个弯以免影响别人出入

这家只做糍粑面窝,大约早上9点半到10点就卖完了

价格 ¥0.6/个


--------------------------------------------------------------------------------

面窝--要内“枯”外“柔、脬”。讲究“婆婆吃外圈,爹爹啃芯子”。3个/¥1元。


--------------------------------------------------------------------------------

武汉人最喜欢讲这样的俏皮话。“婆婆吃外圈,爹爹啃芯子”特别的形象

就是说外面要松脬(音“抛”)像油饼一样
里面的地方要炸透,广州话就是“窿”

谢家面窝的中间就不如这个。

至于买面窝的位置,靠近“谢家面窝”前后共有三家。“谢家面窝”在最后面。
中间那家最好,而且没有人排队,她除了糍粑的,还有豌豆的,还有净面窝
最前面那家是个老婆婆炸的,样子挺精神(武汉话叫“灵性婆婆”。有时也要排队等。味道也不错,就是火候过了一点点。


小结

面窝--要内“枯”外“柔、脬”。讲究“婆婆吃外圈,爹爹啃芯子”。
中间那家我觉得最好,价钱一样

粑粑夹面窝


对,就是用这个东西夹着面窝吃

武汉的过早很喜欢,也很注重不同的东西进行搭配。
按鬼子的说法就是the right combination
按广东人的说法就是“衬到绝”

类似的还有
糊米线加油条 [强烈推荐]
糯米夹油条
......


粑粑是米做的,又经过一点发酵,吃起来是松软的,基本没有什么味道,回味又有微微的香甜和酸。
面窝有油炸的香味,质地硬一点,味道有点点咸味

二者合在一起,
大家吃了就知道了

好了,煎到一面金黄就出锅了,

小结

半个¥0.5
位置:回到巷口方向,就在小文煎包前几步,没有位置给你吃,只能拿走
记得要夹个面窝来尝尝

好了,回来吃豆皮吧

还是人满为患,
还要等等


放上熟的豆腐干、肉.....
反正好吃,

还要注意底下不要糊了
要不停地转

出锅来不及拍,后面排队就嚷起来了
大家看看成品吧

=============================================

文化映射生活,


就在这么一个大约100米的窄巷子里
竟然反映出多少楚文化的影子

那种看似粗糙的“唰啦”爽朗——热干面
那些南北荟萃,融会东西的能力——(例如据说来自西湖的糊米线 + 到处都有的炸油条)看似平平无奇,来自南北的东西,武汉能很好的融合它,赋予它特色
还有那些人们相互之间幽默谐趣的俏皮话

还有一些说不清的东西:

比如:大家都能排长队去等着过早,可是一边等一边总有些人按耐不住,对店家指手画脚要指导这些专家们如何做快一点

这一切的一切,恐怕要大家去武汉亲自过早才能知道
.......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4-4-15 17:45:00 | 只看该作者
俺今晚的T119武汉到广州、不是911,明早到广州,通天等俺!一起饮早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4-4-13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4-4-13 20:00:00 | 只看该作者
俺可是半个武汉人,

以俺的眼光看,总结的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9-29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