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周刊》4月17日一期(提前出版)发表文章:德国永远是日本的镜子。全文如下: 德国人自己拍的《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夜》(又译《帝国毁灭》)在全球引起轰动。这部电影拍出德国人的痛苦自省,不虚饰,不隐瞒,但又有血有肉地呈现希特勒最后的命运,让世人了解为何一个狂热的领袖与狂热的理念会导致600万犹太人被杀、各国共计5000万人罹难的巨大悲剧。
但恰恰在这个时刻,日本当局却通过右翼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隐瞒历史,漂白史观,将日本军国主义从“加害者”变成“受害者”,引发了中韩及亚洲各国的抗议怒潮。
这就是德国与日本的巨大差别。德国人把德国的荣誉、德国人的尊严与纳粹帝国分开,与希特勒分开。
现在,在欧洲,没有人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暴行耿耿于怀。但就日本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没有昔日被侵略的国家和它争议战争责任问题,也没有国家会质疑德国的历史教科书在隐瞒事实。
文化史学者早就发现,这是因为德日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德国人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可以在认罪及赎罪中洗涤心灵之痛;但日本人却在“耻”文化的漩涡中,心灵深处不知如何洗脱战败的耻辱。
当然这也和战后盟军的不同政策有关。德国的纳粹意识被清算殆尽;但美国当局在战后却因为面对苏联及中共的崛起,刻意保留日本天皇体制,联日制共,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罪行,使日本不少人对战争罪责并没有深切的反省。日本很多右派也许只懔于美国原子弹的威力,但对亚洲诸国视为“手下败将”,这些右派意识不断在日本社会发酵,使不少日本人难以了解,恰恰为了日本的尊严,必须“知耻近乎勇”,才能赢得道德制高点,赢得亚洲的支持。
德国永远是日本的镜子。承认祖辈的战争罪责,不但没有使德国人蒙羞,反而使今天的德国人在欧洲及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德国人可以,为什么日本人不可以?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15日 第二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