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序号 | 近距(kM) | 远距(kM) | 圆环面积(kM2) | 云地闪数量 | 云地闪分布密度 | 平均定位误差(m) | 负电流平均强度(kA) |
1 | 0 | 20 | 1256.64 | 1053 | 0.838 | 751 | -22.13 |
2 | 20 | 40 | 3769.91 | 2378 | 0.631 | 614 | -21.87 |
3 | 40 | 60 | 6283.19 | 3538 | 0.563 | 644 | -21.88 |
4 | 60 | 80 | 8796.46 | 3957 | 0.45 | 668 | -23.76 |
5 | 80 | 100 | 11309.73 | 3477 | 0.307 | 765 | -26.66 |
6 | 100 | 120 | 13823.01 | 4110 | 0.297 | 1013 | -28.91 |
7 | 120 | 140 | 16336.28 | 3107 | 0.19 | 1256 | -34.55 |
8 | 140 | 160 | 18849.56 | 2541 | 0.135 | 1463 | -37.92 |
9 | 160 | 180 | 21362.83 | 2174 | 0.102 | 1755 | -39.95 |
10 | 180 | 200 | 23876.1 | 1570 | 0.066 | 1931 | -46.13 |
11 | 200 | 220 | 26389.38 | 856 | 0.032 | 2215 | -50.42 |
12 | 220 | 240 | 28902.65 | 531 | 0.018 | 2480 | -55.23 |
13 | 240 | 260 | 31415.93 | 252 | 0.008 | 2840 | -63.6 |
14 | 260 | 280 | 33929.2 | 100 | 0.003 | 3125 | -57.03 |
15 | 280 | 300 | 36442.47 | 27 | 0.001 | 3742 | -67.22 |
表1 各圆环的相关参数
据表
1可知,第一个圆环的面积为1256kM2,在此区域内
LLS共测得了1053个云地闪,分布密度是0.838个/ kM2。同理可获取云地闪在其它各圆环内的分布密度,其与距离的关系如图
3所示:

从图3可见,随着距离实际中心点越来越远,LLS所探测到云地闪的分布密度逐渐下降。假设这套LLS在20公里以内的探测效率是100%(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则在第二个圆环内的探测效率为 0.631/0.838×100%=75.3%,在第三个圆环内为 0.563/0.838×100%=67.2%,在第四个圆环内为 0.45/0.838×100%=53.7%。由于整个上海区域都在四个圆环以内,所以整个上海区域的探测效率为:
(100%×1257+75.3%×3770+67.2%×6283+53.7%×8796)/(1257+3770+6283+8796)=64.9%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在20公里内的探测效率是100%)计算,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探测效率顶多只有64.9%。如果将圆环半径的基数定得更小一些(比如10公里),这个数据还要下降。由此可以证明,这套系统探测云地闪的技术指标根本没有达到其生产厂商所宣称的效果。
2.3 用‘同心圆’法平均LLS探测效率的科学性
用‘同心圆法’评价LLS的探测效率,其科学原理是:随着距离实际中心点越来越远,各个同心圆所划分的圆环面积越来越大,所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上都有分布,即使在某些区域云地闪的分布密度比较高,根据概率理论,这些区域会跨越多个圆环,所以相邻圆环之间的云地闪分布密度应该是比较均匀的,不应该有很大的差异。但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圆环云地闪分布密度相差很大,这种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只能用LLS的探测效率随距离递增而下降来解释。
有的同志可能对此心存疑虑:如果云地闪恰好在圆心位置分布密度比较高,会否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呢?
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圆心区域占整个探测范围区域的比例很小);退一步说,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圆环半径的基数来消除其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分析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将各个圆环中
LLS所测云地闪的平均定位误差和距离的关系绘制示意图如下:

从图4可见,随着距离越来越远,LLS对云地闪的定位误差越来越大,这和探测效率逐渐下降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云地闪根据其电流的极性可以分为正地闪和负地闪两种类型,其中负地闪是主体。将各个圆环中的负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和距离的关系绘制示意图如下:
从图5可见,随着距离越来越远,LLS所探测到的负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越来越大。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当距离远时,只有那些电流强度大的云地闪才有可能被探测到。
从图5还可以看到,当距离在60公里以内时,所探测到的负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在 -22 kA左右;当距离超过60公里时,这个平均电流强度开始逐渐增大。这说明在距离实际中心点半径60公里以内,LLS对云地闪的漏测是偶然的,大电流或小电流的云地闪都有可能被漏测;而在60公里以外,LLS对云地闪的漏测就成为一种必然,小电流的云地闪探测不到,所以所测得的负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套LLS的有效探测范围只有60×2=120公里,在120公里以外时,所探测到的云地闪的电流强度的分布情况和实际情况不一样。
3 结论及讨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距离实际中心点越来越远,LLS对闪电的探测效率逐渐下降,定位误差越来越大,所探测到的平均电流强度越来越大;(2)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对于云地闪的探测效率比较低下,其有效探测范围只有120公里左右,远没有达到设备的生产厂商所宣称的效果;(3)‘同心圆法’在评价LLS的探测效率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在雷电探测及研究领域进行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过程是对LLS探测效率的评价而不是评估,其结论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通过以上分析过程,可以得到上述的三个结论,但是这套LLS的探测效率到底是多少,这个属于定量评估,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这套系统对于云地闪的探测效率不高,经分析,“在雷电发生的过程中,云间闪产生的电磁波主要集中在高频频段,而云地闪既可以产生高频也可以产生低频频段的电磁波,所以低频频段的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主要是由云地闪产生的”[5]。“SAFIR3000系统的工作带宽主要在甚高频波段,因此在探测云间闪方面有独到的优势”[6],对于掌握整个雷暴发生的全过程比较有利(这也是它为什么声称为“全雷电探测系统”的原因),但是探测云地闪不是它的强项,它在这个方面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上海市气象局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将该套LLS升级换代到新一代的产品。在研究利用LLS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贡献出来,和国内雷电研究领域的同仁共享,并请多多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张义军、孟青、马明等. 2006.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17(5): P611~P620
[2]
杨波、邱实、宁军等. 2006. 雷电定位误差及探测效率评估.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7(5): P506~P510
[3]
梁华、张涛、姚延锋等. 2007. 雷电定位误差评估与实例分析. 干旱气象. 25(4):P56~P61
[4]
冯民学、韦海容、焦圣明
. 2008. 南京市雷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1(2)
151~P157
[5]
吴翠红、左申正、万玉发. 2002. LLS布网方案设计的技术探讨. 气象. 28(6): P9~P13
[6]
沐俊山、雷治平、张存华.2004.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及应用.导弹试验技术. 3: P60~P62
作者简介:
高磊(197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雷电防护及预警、计算机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