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往对雷电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雷电发生的最后数十微秒内,对电流波形,对电压进波给电器设备造成的危害和防护研究的比较多。对雷电放电发生前数十秒甚至数百秒内雷云对地面的影响和作用及保护设施的反应情况研究的不多,认识问题的偏差出在此环节上。而这一段时间是我们的第一道防护,也是最主要的防护,不可不查。
雷云电场建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雷云移动逼近地面上的保护设施时,空间电场由弱变强,如果接地的保护设施带有可以严重畸变电场的尖端,在周围平均电场很弱的时候,尖端就开始了电晕放电。由于是直流电场作用,被电离的空气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扩散;与雷云极性相同的电荷被吸进到尖端内入地,反极性的电荷沿电场线向空间扩散。远离尖端后,电场减弱,扩散速度下降,在经过一段时间电晕放电后,反极性的电荷会在尖端前形成一个反极性电荷层。达到一定浓度和厚度后,它将会严重的影响电场分布。它将增强电荷层与雷云之间的电场,并减弱电极尖端到电荷层边缘的电场强度,影响到雷电放电的发展路径。
目前各种保护失败的原因和结论就是:由尖端电极放电产生的空间反极性电荷将影响空间电场强度;空间电场强度决定了放电发展的路径。
这一点与雷电击打较高处的物体的普遍认识不矛盾,只是在这个较高处的物体自身在电场中的表现不像我们所期待的,而是出现了变异,我们没有察觉而已。由于条件的约束,我们无法看到电场的变化和带电空间电荷的对外表现,只能通过数学推导和其他方面的验证,这也就是数百年来防雷理论没有根本性进展的外部原因。......
看看这篇文章(如附件),请各位发表自己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