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388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及电源避雷器的选型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lightning-online.com/spdbj2.htm
雷霆防雷网

续上
3.从行波理论角度考虑B-C能量配合
3.1 B-C能量配合原理计算
一般来讲,在B-C能量配合结构中,B级避雷器都选用大通流量的开关型或限制电压型避雷

器,C级避雷器都选用相对小通流量的限电压型避雷器或者组合型避雷器1;那么B-C之间的反

应时差就决定了能量配合的效果,如何保证B级优先动作C级紧随其后呢?国内国外的相关标准

规范规2定了B(开关型)-C级避雷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0米,,B(限压型)-C级避雷器之间

最小为5米,为什么这么规定呢?这在工程选型中有什么区别呢?通过行波理论计算我们就可以知道:
雷电流的传播速度:v=1.5*108m/s

开关型B级避雷器的动作时间t为:100ns

C级限压型避雷器的动作时间平均t3为:25ns

则雷电流在B-C级避雷器的反应时间差上行走的距离为:

1) S=v*t
=1.5×108m/s×(100-25)×10-9s
=11.25m
计算得出,雷电流在线路中传播11.25m以后,就可以保证B级避雷器先动作,但是B级避雷器中也有限压型的产品,那么有它与C级避雷器的能量配合怎样计算呢?在排除线路中的波阻抗因素后可以近似计算其雷电流的传播长度,同时等效B-C之间的时间为25ns,计算如下:
2)  S=v*t
      =1.5×108m/s×25×10-9s
=3.75m
通过计算得出,在B-C能量配合中,选用什么结构的B级避雷器是有讲究的,并且讲究很大如果选错其后果相差甚远.那么上文中2.1中的几中不同厂家的协调电感在B-C能量配合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来.按照相关标准一般规定B-C之间的协调电感等效10或15米导线距离,由于配电系统中的导线各有不同,所以参考点也不同,下式估算BVR 35mm2电缆12m\5m时的电感量:
已知抗=1.6*10-6H/m S=12m,5m

3) L= L抗*S
=1.6*10-6H/m * 12m
=19.2uH

4) L= L抗*S
=1.6*10-6H/m * 5m
=8 uH
 
由此,我们可以回头计算上文中的假象:B及选用A公司的产品,C级选用B公司的产品,协调电感有使用C公司的,所产生的后果便可想而知了;下表直观的对比的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的参数:
B级避雷器对比*表1

3.2 工程配型说明
通过计算得出了规范中10m与5m的来历,那么在工程选型及工程安装还存在其它问题的制约,如线路中的安装距离无法控制,安装电感等参数无法确定等.比着认为,在工程实际操作中,虽然标准规定了能量配合之间的长度关系,但是还应该考虑实际环境问题.如,在使用开关型B级避雷器的时候其B-C级之间的距离最好还是增加20%左右的冗余距离,根据实际计算得出的有效距离为近似为12m,加上20%的冗余距离后长度近似为15m;这样只能在安全的基础上起到更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在B-C能量配合上达到最完美的能量分配.在使用协调电感的时候,则应该仔细计算所选择的B级避雷器的类型,选择与其匹配的协调电感,这样才能够使B-C能量配合结构发挥作用.如果选性错误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B级避雷器没有启动,造成C级避雷器严重过流而损坏,最终导致被保护设备的损坏;第二,B级避雷器启动,C级未动作,导致被保护设备电源系统由于叠加了B级避雷器的高残压而损坏.


结束语:
本文前后两部份分别从工程应用和理论计算角度摸索性的探讨了B-C能量配合系统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参数.分析了B-C能量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应用中的误区,直观的反映了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品牌因素和技术参数因素.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疏漏,望请批评指正. 

沙发
发表于 2006-5-13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你这个波速不对劲吧?

以前我和老林谈的时候觉得1/2光速是有问题的。后来和老陈说的时候,觉得原则上应该是比1/2光速小,在导线上传输的时候,是和传输介质有关的。后来请教许工和张工的时候,按波的性质,其应该接近2倍根号2分之1。这个还和波形与陡度有关。

我个人不赞成使用1.5×10[+8]m/s这个参数。这个肯定的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可惜没有更准确的波速资料了,况且正市由于和材料有关,所以只能取常用的啊,要不怎么计算啊,总要有个范围,所以一般计算只能按摘一半光速计算,不知道343和50057里面的建议的长度距离是采用什么速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发表于 2006-5-13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你自己问林老头不就完了吗?按许工的推算是按“2倍根号2分之1”来算。
这样同一波形下的好算。但是10/350后接8/20的可就难办了。不同的陡度不说,波形因数也不一样。那算起来不是开玩笑吗?
按你上面说的办法,那叫“凑数”的算法。我不很同意。而且,也没有意义。
假如我们现在还计算不出来,那么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获得数据,而后用数学归纳法建立模型,忽略一些不必要的条件后也可以得出一个计算的公式。这样就好很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5-15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在这论坛里好久没见过这样带点理论知识的讨论了,好贴!兴奋啊!

“同一波形下的好算。但是10/350后接8/20的可就难办了。不同的陡度不说,波形因数也不一样。那算起来不是开玩笑吗?
按你上面说的办法,那叫“凑数”的算法。我不很同意。而且,也没有意义。
假如我们现在还计算不出来,那么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获得数据,而后用数学归纳法建立模型,忽略一些不必要的条件后也可以得出一个计算的公式。这样就好很多了。”
——支持!!

我试试——“获得数据,而后用数学归纳法建立模型,忽略一些不必要的条件后也可以得出一个计算的公式。”  或者 其他别的方法看能不能建立一个更贴近实际值的公式。

需要时还要向各位请教学习、交流呀,希望各位多支持,给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solemnity在 2006/07/26 11:56am 第 1 次编辑]

你这个波速不对劲吧?

以前我和老林谈的时候觉得1/2光速是有问题的。后来和老陈说的时候,觉得原则上应该是比1/2光速小,在导线上传输的时候,是和传输介质有关的。后来请教许工和张工的时候,按波的性质,其应该接近2倍根号2分之1。这个还和波形与陡度有关。

我个人不赞成使用1.5×10[+8]m/s这个参数。这个肯定的不对。


你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中的一篇论文,其中行波计算部分用的也是光速,你忘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意见还是要统一吧,通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7-26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嘿嘿。那是俺没办法不那么算,详情问老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怎么不坚持你的意见呢?原则那里区了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7-27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也没什么啊。我知道我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19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