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267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绝对好文:世界各国石油能源战略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篇:中国石油突围
第2篇:世界经济体系内的石油供给
第3-7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
第8篇:大国石油战略
第9篇:大国石油战略之美国:控制全球的帝国战略
第10篇:大国石油战略之法、德等欧盟国家
第11篇:大国石油战略之俄罗斯:玩转石油筹码
第12篇:大国石油战略之日本:政府主导石油战略
第13篇:大国石油战略之印度
第14-16篇:大国石油战略之中国:国家石油储备计划破壳而出
第17篇:石油突围·机会篇
第18篇:面对石油资源瓜分殆尽现实 中国公司突围的机会
第19篇:中油国际哈里波顿之梦
第20篇:石油突围战略中民间资本机会远未到来
第21篇:中国以石油金融节省成本
第22篇:深发展试水石油金融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第1篇:中国石油突围[推荐]
引论

  10月份以来的油价波动,首次暴露了中国的能源困局——在中国改革开放26年的历史上,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于二十几年以来高企的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最大的一次冲击。这似乎并不值得惊讶——高企的油价让我们明白中国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入世界能源格局的包围中,让我们有机会理清近二十几年来国际能源格局形成的脉络,更让我们借力超越国际国内利益格局的羁绊完成中国石油和能源战略布局。这才显得意味深长。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石油一度作为和美元、黄金并列的硬通货而威力无边。尽管后冷战时代石油价格的形成因素趋于多元化、影响力有所下降,但这一轮的价格飙升对正处于26年来上升通道的中国来说,仍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被誉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之一的中国,进入本世纪以来,一直被过热和通胀因素所困扰。随着美国克服2000年泡沫经济的影响和世界经济的复苏,2004年一开始,中国就陷入了一场宏观调控的战争当中。美元贬值、油价上升等诸多因素作用于国内,使中国良性的人民币汇率、物价和经济增长水平等一起遭受着来自于全世界的空前压力。这也是5月份以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三次强调能源战略规划、政府高层数次强调宏观调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原因所在。这在中国改革开放26年的历史上确实是仅见的——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如果不考察世界和中国能源状况、格局,以4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其他26年来累积的骄人战绩,上述挑战并不难化解。然而,在中国正一步步进入改革开放事业深水区的时候,世界石油和能源格局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中国因为更为紧迫的国内改革任务而错失良机——未能未雨绸缪,实施国家石油和能源战略,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位,反而完全游走于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之外,游离于世界石油和能源核心资源之外。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和能源格局中,借助两次海湾战争,美国掌控着世界石油资源6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后冷战时代牢牢掌控着超过世界一半的话语权。紧随其后的是西方大国,甚至包括俄罗斯等资源大国。这几乎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世界秩序。

  从石油和能源产量、消费量以及进口量来看,中国都毫无疑问是一个石油和能源消耗大国。截至2003年,单从石油来看,中国掌握着世界石油产量的4.4%,消费量的7.6%,石油日进口量的4.9%,尤其是中国已经占到世界石油消费增量的35%。美国10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刚好是全世界的50%,而中国则刚好是美国的1/10。前者排名第一,后者排名第六。

  与美国等国大多数完成于1970年代的石油战略相比,中国则刚刚苏醒——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于2004年开始实施,目前仅处于建基地的阶段。除了俄罗斯之外,与世界石油大国石油战略相比,中国与其至少相距10~20年的时间,这包括成熟的法律体系、完善的石油储备战略、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备的石油金融体系,以及成熟的市场格局等,这些,中国目前都付诸阙如。

  在未来10~20年,如果中国抓住所谓的“战略机遇期”,保持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最权威和最为严厉的警告是,到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最高水平——80%以上,也就是意味着年进口石油达2亿吨以上。这就是中国的石油困局,也是中国中长期必须面临并解决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可喜的是,中国开始了战略苏醒——相对于发达国家借助1970年代石油危机建立和完善整个国家石油战略,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石油价格飙升堪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相比。除了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外,中国还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石油金融体系,以及建立成熟的市场格局等等所有挑战。它还必须回应民间资本参与石油机会的呼声、允诺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和打破垄断的改革要求,以及妥善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不信任,甚至包括思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石油价格急升至50美元/桶的时候,本刊集中组织编辑力量和调动全球政府、智库、石油公司和相关组织的资源,采访并撰写了本期封面故事。

  本期封面故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介绍世界主流学者对中国石油战略观察;第二部分,战略篇,介绍中国石油战略形成的脉络、面临的挑战和出路,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及美日欧俄印等世界石油大国的石油战略;第三部分,机会篇,我们不仅探访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艰辛的拓展,也介绍对石油影响深远的石油金融及中国的努力,以及面临的困惑和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第2篇:世界经济体系内的石油供给[推荐]
—— 访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詹姆士·H·瑙特博士(Dr.James H. Nolt)

  在瑙特博士看来,世界石油市场有两大原则:任何国家都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获得石油资源,只要自身的环球贸易足够发达,价格机制的调节自然将会使石油流向支付得起世界油价的消费者;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几乎没有国家能自我供给所需的石油,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

  詹姆斯·H·瑙特,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商业与政治经济、安全问题和美国-东亚关系,曾撰写有关中国的军事力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亚洲经济自由化等方面问题的文章。

  曾执教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亚洲研究系,任副教授,并在多个研究机构任职。著有《美中安全关系》、《商业冲突和帝国主义的死亡》等书。

  《全球财经观察》:控制石油资源,包括油田、管道等元素对于石油进口国家而言有多重要?

  詹姆斯H瑙特:通常而言,任何国家都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获得石油资源,只要进行足够的境外交换,用以支付所需。

  中国作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出口国,有大量的境外流通货物,有着强大的、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地位,可以进口获得所需的石油。

  《全球财经观察》:以中国为例子,为了获得足够的油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采用什么方式最为关键?

  詹姆斯·H·瑙特: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几乎没有国家能自我供给所需的石油,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

  在现代工业经济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保证自我供给充足。在今天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自我充足供给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全球财经观察》:中国为了获得足够的石油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采用什么方式最为关键?

  詹姆斯·H·瑙特:在世界市场中,中国唯一不能自由地购买石油的情况是:卷入到反对美国的战争中,或者成为反对美国的联盟国家之一。在这种情况中,中国有可能会面临美国所组织的石油禁运。

  《全球财经观察》:从现在开始,到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中美之间会出现关于石油的紧张竞争局势吗?最终将会出现对中国的石油禁运吗?

  詹姆斯·H·瑙特:不断上升的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可能导致高油价(就像最近发生的一样),尤其是当下的价格上供给不充足时。高油价可能导致所有的国家去更经济地用油,像1970年代发生的那样。

  然而,我不希望禁运在和平年代发生,仅仅为了某些国家的利益而重新分配石油资源是不利的。这将会导致一些基本的一些贸易原则的非预期波动,价格机制的调节自然将会使石油流向支付得起世界油价的消费者。

  全球石油商业大部分掌握在几家大的跨国石油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的利益不一定和他们总部所在的国家协调和一致。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和国外的大石油公司建立平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例如对南中国海的开发。

  《全球财经观察》:在您的观念中,决定世界油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詹姆斯·H·瑙特:需求和供给决定了油价,而这又取决于私营石油公司和OPEC卡特尔的操纵。那些有能力在市场上抑控石油(抬升价格)或可自如地扩大产量(压低价格)的国家或公司对油价最具影响力。

  沙特和次要的海湾产油诸国已经试图在OPEC卡特尔框架内主导定价政策,因为他们足够富有,有能力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控制石油以抬高价格,同时他们亦有低成本的超额生产能力,使之能够以选择进行满负荷生产的方式压低油价。

  《全球财经观察》:大型石油公司能起到什么作用?对它们的作用似乎分析不够?

  詹姆斯·H·瑙特:集中控制了全球的石油精炼生产能力、油轮船队的大型私营石油公司亦进行合作,以一致抑制或扩大生产和销售的方式来抬高或压低石油产品价格。

  因为这种公司间的谋划较为秘密,当它们采取统一行动影响油价时,一般很难看清。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进行判断。

  《全球财经观察》:有种说法,美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油价。你认为这种情况最近会变动吗?

  詹姆斯·H·瑙特:我不能确定,目前世界油价的上涨趋势是供求领域不可预见的变动(如无法预计的来自中国的大幅需求增长,或来自美国、海湾地区、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的供给突然中断)的意外后果,还是源于石油生产方限制供应以抬升价格的一致行动。

  考虑到布什总统与美国能源界关系密切,而沙特石油业亦可能乐见其再次当选总统,我认为,他们有可能希望在11月大选结束后,遏制石油价格大幅上扬的势头,如果他们有能力做到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3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推荐]
飙升的油价、动荡而变幻的国际局势加速着中国国家石油战略的苏醒。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候,苏醒的国家石油战略成为厘清国内错综复杂关系最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国际石油格局中最大的变量

  “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原油进口量控制在每年1亿吨、对外依存度降至25%,经过努力是可能做到的。”如果不是因为王涛的呼吁,对于中国石油前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还会有如此乐观而坚定的论调。

  10月18日,国际上最权威的非政府国际石油组织“世界石油大会”(World Petroleum Congress)首届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作为世界石油大会的高级副主席,王涛正是一直对中国石油的光明前景确信不疑的极少数人之一。王涛是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也是原国家石油工业部最后一任部长。

  王涛并不是不清楚中国石油面临的困境——2003年对外依存度达33%;截至2004年8月份,进口石油高达76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0%;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2004年发布的报告,这一上升趋势并不会逆转,到203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0%以上,原油进口将超过2亿吨。10月15日——大会召开的前一个交易日,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已经飙升至46.14美元/桶。

  除了对中国领土和领海石油储量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王涛的乐观来自于老一辈石油人对中国国家石油战略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像王涛一样乐观,但是没有人怀疑中国国家石油战略国家意志的力量。

  遗憾的是,随着1988年石油工业部的撤销,清晰的中国国家石油战略似乎就成为了往事——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国家级机构主管石油工业的战略规划和监督措施。而这15年,却正是世界格局动荡而急剧变幻的15年,其间甚至还爆发了一次“准石油战争”;这15年,也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向纵深推进的15年。

  以现实需求和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国家石油战略在逐渐苏醒,而它又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利益的调整,和错综复杂关系的厘清。国家石油储备计划的实施,通常被视为国家石油战略启动的标志和核心内容——该项计划已经于2003年正式启动,2004年是具体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在未来的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融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美国五角大楼顾问、著名智库海军战争学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托马斯巴奈特(Thomas Barnett)说。

  但是,对于中国将以何种形式影响世界格局,巴奈特提醒道,并“没有单一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4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2)[推荐]
迟到的战略苏醒

  对于没有“清晰的中国国家石油战略”的批评,徐锭明是最不能认同的人之一。在他看来,“中国早就有石油战略,当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政府正在一步步地落实这个战略”。

  徐锭明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第一任局长。该局设立于2003年,是1993年能源部撤销10年之后专门负责国家能源规划管理的机构。

  徐锭明的依据是国家设立能源局的所谓“三定方案”之一的定责:负责研究国内外能源研究开发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定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国家能源发展中长期的总体规划和煤、电、石油、储备、走出去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我们都已经做完,而且部分已经上报了。”徐锭明透露。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石油战略复苏始于1998年,当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受国家委托,着手系统研究石油战略及其储备课题。在能源部撤销10年后有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始实施国家石油储备计划,并列入“十五”计划;2003年5月,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成立,暂时挂在发改委,并与能源局合并办公。据介绍,根据现有规划,国家石油储备资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计划分15年三个阶段实施。

  美国从战后开始,用了近30年的时间酝酿石油储备战略,至1973年石油危机后开始正式实施;日本从1963年开始,至1979年完全建立民间和官方并举的国家石油储备战略,也花了15年。在此期间,各大国均建立起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和法律及管理体系。

  2003年成立能源局及完成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系统政策规划,到2004年上报国家最高决策层,是国家石油战略的开始——如果从1988年石油工业部被撤销算起,刚好15年,正是所谓中国国家石油战略的苏醒期。这个时期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的频繁变更,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尚未形成明确、完整、统一的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包括石油在内的国家能源战略的苏醒和成熟过程。

  从1973年以来,1980年代初期再次爆发了一次石油危机,此后的20年间,石油价格也从1982年最高的40多美元/桶峰值,经过几轮大的调整,恢复到2004年初的每桶30美元左右价格。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急升至54美元/桶。飙升的油价、动荡而变幻的国际局势加速着中国国家石油战略的苏醒。

  冷战后,美、日、欧迅速转入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割,乃至引发了重新调整中东石油资源分配和格局调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局势也动荡不安,并最终形成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在世界石油市场,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0%。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介绍,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中东占54%,非洲占24%,印尼、越南等国占14%,其他国家占8%。据世界能源组织(IEA)公布的资料,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也正好占全世界的54%,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却已牢牢掌握该地区的石油控制权。而在中亚、远东、非洲,在东南亚和马六甲海峡,甚至在中国领土、领海——台湾海峡、南中国海和东海,我们都面临世界大国和周边国家的警惕和不信任感;尤其中国领土、领海,甚至潜藏着大国政治经济剧烈冲突的危机——如果不是火药桶的话。

  不同于1950年代石油会战时期的中国,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经济起飞前夜,最大的需求并不是来自于石油和能源。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最紧迫的任务是打破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深入推进国家机构改革。到1990年代末、本世纪初,当世界格局进入调整的关键期、世界石油资源分配的格局已定的时候,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并成长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两大经济引擎;随之,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据IEA统计,2003年石油需求增长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35%,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直接触及到国内经济的敏感神经,更上升到国家和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了。

  “它的需求实在是太大了。”托马斯巴奈特发出了惊叹——不仅中国,全世界也好像突然之间发现了这一巨大的石油吞噬机器。由各国政府、智库、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各种组织组成的更为庞大的石油机器开始对中国国家石油战略投注巨大的热情,而这正是宏大的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

  就在这个时候,世界原油价格达到近20年来的高位。

  对于中国来说,此时的国际石油格局并不亚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时期——大部分发达国家正是借此最终完成国家石油战略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5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3)[推荐]
滞后管理羁绊战略发展

  苏醒的中国国家石油战略首先遭遇到的是国内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缠。对此感同身受的是徐锭明——他遭受的压力并不是别人能理解的。

  对于王涛在“世界石油大会”青年论坛上的发言,业内人士听出来的是对现有政策和战略的一种委婉批评——过分依赖代价高昂的进口和海外战略,忽视了国内战略。

  作为老石油人,王涛的惊人之论不是没有理据。据王涛介绍,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很大,目前开采量只占全部资源的37%,随着采收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油气资源能基本满足国内主体需求。高油价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暂时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全球石油产量比上年增长4.1%,储量增长4.36%,整个石油资源储采比为50.1:1,是明显的供大于求的格局。

  对中国石油战略缺失的批评,棒子最后都落到了徐锭明及其领导的“衙门”头上。徐锭明的不白之冤在于,不仅徐所领导的“衙门”官小位卑、人手短缺,而且,国家能源战略规划都清楚载明了上述所有批评的解决之道。徐的解释是“执行中走了样”。归根结底是错综复杂的国内关系所致,而国家石油战略不仅要涉及国际能源秩序和格局的调整,首要触动的就是国内利益格局。

  作为国家石油战略的主要规划者、战略石油储备的监管者和实施者,能源局的诞生就是国内利益格局妥协的结果。“这应该是一种都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2003年,设立能源局后,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有此评论。

  在石油战略的沉睡期,在1983年来的历次机构改革中,石油主管部门更像是利益调整的“牺牲者”,石油战略让位于更为紧迫的其他改革课题。

  2003年的机构改革之前,成立能源部、甚至是能源委员会的呼声更为响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出台的是更为等而下之的委管局级机构。

  其实,在2003年,成立能源部或能源委的条件并不成熟。按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资料,仅三大石油公司,对国有企业当年实现的总利润的贡献率就达到40%以上。公开资料表明,三大石油公司中部分上市公司2002年的净利润达到了702亿元,缴纳的各种税收也超过了600亿元,加上电力企业,在国有企业总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应该也在1/3以上。掌握如此庞大资产的超强机构,不仅三大石油、五大电力集团接受不了,也与迫在眉睫的发改委和国资委的部分职能相重叠,而要从现有的能源管理职能部门中分权,则更是困难重重。

  2003年的能源监管格局可谓“五分天下”——国资委管理国有资产;发改委管价格、投资、炼化生产、进出口总量计划、成品油市场建设等;国土资源部管勘探开采;商务部管成品油市场流通;国税总局则主管税务。

  在国内监管格局没有最终厘清之前,不管是能源部还是能源委员会,都是奢望。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曾是最为热心的大能源监管的鼓吹者,对此也只能勉强接受。

  整个能源局只有30个行政编制,与美国能源部4000人——全国为1.5万人——队伍规模无法相比。

  关注度最高的石油天然气处则仅为4个编制——还包括2个处领导,却要负责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理,监测国家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情况,拟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石油工业改革建议,衔接重点企业发展规划,提出重大项目审核意见等等。就是这4个人,却既要对应数万人以上规模的三大石油公司,还包括上万家石油中下游贸易和加工企业。

  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各能源行业之间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各有各的系统目标和发展规划。“谨防油气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6年后,目前体制存在的弊端也暴露无遗;相应的市场改革远未完成,而当年的改革成果又成了国家石油战略推进的羁畔。周大地指出,面对近年飞速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对能源安全机制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6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4)[推荐]
新规划终于出台

  2003年以来,尤其是今年油价出现的异常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巨大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加上国内经济出现的局部过热问题引发的剧烈宏观调控相互作用,国家石油战略的系列规划正在加速出台。5月-8月份,温家宝总理已经三度开会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问题。

  据透露,到10月份,一份有关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报告,以及涉及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水电、能源储备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专项规划,经过近两年时间起草,已经基本形成并上报最高决策层,有待国务院审批。

  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定国家能源发展中长期的总体规划,第一次将石油、电力、煤炭、核能、水电等同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和统一考虑,也是首次将核电纳入国家电力规划,首次将海洋石油和陆上石油统一规划。据悉,在规划中,还将考虑能源进口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关系,合理安排海上进口和从北方陆路进口的关系,及与国内能源供给系统的相互配合。

  新规划将发挥政府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至于普遍关心的石油业开放问题在石油战略规划中的地位,徐锭明认为,上游领域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张有生博士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石油业的开放可以两头做起,即使是上游石油勘探领域也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化。中下游市场和流通环节,如石油贸易、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可完全放开。

  “这次石油价格飙升将是中国推动能源战略的一次机会。”日本的国家石油战略起始于1963年,而最终完成于1979年。部分市场观察人士对此表示乐观,酝酿于1993年、开始于2003年、启动于2004年的国家石油战略,势必将在未来5-8年左右的时间里趋于成型。

  “上世纪主要大国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场短缺,本世纪主要大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则是资源短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说。这是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第7篇: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5)[推荐]
必须拓展新的石油来源

  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最新消息,中日双方将于10月25日在北京磋商“东海划界”问题。

  “东海划界”问题的导火索就是“春晓气田”——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据《世界海洋公约》,该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属于中国领海。近年来,我国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7个油气田,春晓气田是其中之一。但日本以所谓“中间线”为依据要求中国停止勘探开采。

  东海问题不过是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之间能源争夺最新的例子而已。这样的例子还包括南中国海。而国际范围内则包括几乎所有的产油区——中东、西非、中亚和远东地区等。

  中国国家石油战略刚刚苏醒就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的挑战。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会否导致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呢?

  与托马斯巴奈特的观点接近,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itute)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James Nolt)认为,中国与日本和俄国就能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对一些近岸的区域发生争执。实际上,中国已和几个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资源控制发生过争执,甚至小规模的冲突。但是,这类冲突并不是武力能解决的——各方都对外国,尤其是对海洋钻油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依赖,而这些私营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它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

  这似乎比较接近日本的想法。据英国《金融时报》10月19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位官员周一表示:“我们不希望此事破坏中日关系,但如果这类活动继续下去,就是一个问题。除非这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就有情况恶化的危险。但由于有这么多活动在进行,我们无法坐视不管。”

  但是,中国在原则问题上也毫不示弱。据新华社报道,新任驻日大使王毅强调东海划界只能通过谈判解决。中方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但也不乏灵活性。观察人士称,这正是中国在处理周边能源摩擦中的表现。

  相反,在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中,面对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资源分配和格局,中国则要灵活得多。

  “我们必须拓展新的石油来源”,这是国家石油战略的一部分。作为十六大报告的起草人之一、石油战略规划的主要参与者,王梦奎同样清楚我们在世界石油资源的拓展中的困境——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已经很难获得世界石油的核心资源了。

  据信,中石油正考虑从其国有母公司收购多达5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中石油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而中石油则是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公众公司。中石油此次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产的收购,包括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和秘鲁的油田,2003年这些海外资产为中石油集团贡献了2.8亿桶石油。该收购将使中石油转变成一家主要的国际石油集团。

  据投行人士分析,该交易可能标志着中国在探索能源形式的转变——以国外为跳板进行海外扩张,并寻求新的能源基地。尽管这一方式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质疑,但中国公司已学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准则进行海外拓展。

  遗憾的是,海外开发的石油受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通过走出去把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才能从实质上保护国内的石油资源,减少国家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中海油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王中安指出,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也需要国家强有力支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使中国的石油公司能够按国际通行的并购方法与跨国石油巨头进行竞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海外油气资源。

  “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的费用,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则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詹姆士·瑙特博士提醒中国需要更灵活的融入世界。“如果中国想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贸易国,实际控制石油资源也没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8篇:大国石油战略[推荐]
进入21世纪,大国之间的角力仍然是国际大棋局的主流。这种角力不仅表现在政治上,更多地是表现在经济上。大国在石油等能源领域的争夺是近十几年来日益突出的现象,争夺之激烈令人不禁联想起殖民时代对全球势力范围的巧取豪夺。也许,这正是一种新的瓜分势力范围的大国时代,只不过现在争夺的对象是石油。

  美国对伊拉克的全面占领,意味着其他国家改变中东石油秩序努力的失败,也表明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美国基本控制了中东产油区,使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构成进一步失衡,导致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面临着更大压力。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将可能呈现美国主导,欧佩克、俄罗斯、非洲等产油区三分天下的局面。

  大国对石油的争夺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驱动。在对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中,美国是首要角色。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长远意图。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蕴藏量的12%,经济增长的近90%也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因此,俄罗斯高度重视能源出口,并力求对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施加更大的影响,能源正成为俄罗斯维护大国地位的重要政治与经济砝码。相形之下,日本和欧洲等主要进口国都处于弱势地位。它们都积极寻求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有效战略石油储备,并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以图在这种石油“战国时代”中立于不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9篇:大国石油战略之美国:控制全球的帝国战略[推荐]
战略要点:1、控制中东石油,掌握全球50%以上的石油资源;2、确保主导全球石油市场;3、推行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除中东、南美外,亦竭力扩大在非洲、中亚的石油力量;4、建立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支持私营资本在石油扩张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任布什政府有一幅清晰的能源地图,它标明了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要点,也引导了相关外交和军事行动。布什政府上任之初就被认为具有“能源内阁”的倾向,布什从政前曾投身石油行业,切尼曾任哈里波顿石油公司CEO,其他诸如拉姆斯费尔德等人都与能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组合至少对美国产生了3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照顾能源公司利益、强烈的能源忧患意识、视控制石油资源为主要战略任务。占领伊拉克打乱了俄罗斯、法国及中国等国建立中东石油新秩序的努力和进程,将中东石油秩序恢复到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美国主导的格局,进一步控制中东石油,掌握全球超过50%的石油资源。

  早在布什2000年竞选总统时,就曾提出“切尼国家能源政策计划”,认为从能源安全出发,美国有必要在其他地区寻找能源供给多元化的机会。俄罗斯很快成为了美国的新朋友。布什政府在2002年上半年即与普京政府达成了加强能源合作的共识。

  “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布什的对伊政策实际上是一项30年前确定的战略逐步演变的结果。1970年代中东几个主要产油国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使美国一度陷入经济危机。当时国务卿基辛格曾幕后策划组织一批智囊人士鼓吹“拿下阿拉伯石油”。

  为达到控制海湾石油的目的,美国1970年代起就已在海湾地区积累军事力量。经过30年经营,美国的军事势力从地中海一直延伸到了亚洲腹地,并在中东扶植了众多亲美政府。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911”后,美国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中亚,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等地取得基地,并加强了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能源的影响。美国运用各种手段,迫使中亚直达土耳其的油管绕开俄罗斯,改走格鲁吉亚,这是围绕中亚和里海地区石油资源新一轮国际“大博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美国的目光亦紧盯着非洲,将增加非洲石油输入作为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对待,美国石油资本正源源不断地涌入赤道几内亚、贝宁和喀麦隆等西非国家。除以外交手段笼络非洲石油生产国外,美国海军舰队必要时也可直抵西非主要石油产地。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30多年。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授权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最终形成了储备7亿桶的能力。

  “911”后,布什政府提出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国家石油储备达到10亿桶。

  只有美国总统才有权决定是否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动用时由能源部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确定购买石油的公司。国会在1990年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条件,除“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或严重短缺时,也可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石油供应中断,能源部也可向他们有偿借贷战略石油。

  美国石油资源归联邦政府所有,而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工、批发和营销全由私营企业经营与运作。私营企业通过参加政府公开招标租售程序获得开发和生产权,政府不直接干预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主要负责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本国石油产业提供经济、技术和制度上的框架。

  美国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元,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各大私营公司。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了政府,占到全国石油储备的2/3。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美国并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这么做,政府也不干预他们的储备和投放活动,只负责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进行引导。

  美国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引导企业实现国家的能源目标,并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的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美国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

  在政府支持下,美国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在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和运输等综合经营上已扩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美国获得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5-1-12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