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14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闲扯数码单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richard在 2005/07/29 11:58am 第 1 次编辑]

Why DSLR(闲扯数码单反)

EOS350D
泡菜  


前言:
近来在数码单反坛子里颇为不爽,总感觉350D被一些人故意排斥,甚至恶意攻击,好多帖子里都能闻到那股浓浓的酸味。其实泡了这么久资料,翻了不少,也想写点东西,就一些问题谈谈看法,顺便鼓吹一下350D。可是白天忙,晚上又懒,一直未能动手。现在总算写了点出来,慢慢来吧,写成个说明一样的东西,爱看不看,呵呵!争取一个月内写完……

一、为什么要选择DSLR?
如果你已经用小DC一段时间,感觉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或者原先没用过数码相机,想“一步到位买个好的”,到了这个毒坛,就一个声音:上DSLR(数码单反)吧!那么,DSLR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无外乎这么几点:高速对焦;快门时滞小,光学取景无时滞;连拍能力强;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高ISO表现好,躁点不明显;镜头可更换;快速精确变焦,可手动对焦;功能齐全,参数可调整,RAW;附件优势。
到底优势是怎么样的,有多大,光这么说还不行,等会听俺一项一项来解释给你听。

二、DSLR的品牌选择与一些名词解释

说到底DSLR主要是以日产品牌为主,分为如下几家(排名不分先后):
1、Leica
Leica本没有DSLR,但是它的R8/R9单反机可更换后背,加上DMR(Diigital Module R)后背就成了一台手动DSLR,而且应该说是唯一的135数码后背,唯一的135手动DSLR。这款DMR用在R8/R9上,焦距折算系数为1.3×(传统135相机的底片面积是36mm×24mm,数码单反的感光器材如果面积能达到这个数值,就称为是全(画)幅的;而很多都没有达到这个面积,毕竟这么大块的CCD/CMOS生产成本比较高。比如采用24×16的CCD来制作单反,这样只有画幅的中间部分感光成像,称为非全幅DSLR。全幅镜头在这种非全幅DSLR上成像只利用了中间部分,造成了镜头的视角/透视关系改变,看起来好像焦距变长了一样,但实际焦距、景深均没有发生改变。边长或对角线的比例36/24=1.5就称为焦距系数),象素达到千万级别,成像据说很有特色。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价格,不过能玩得起Leica的人还在乎吗?
2、Canon
Canon在数码时代的机型应该说是最多的。以目前能见到的为例,分为从上到下的几个级别:1Ds/1DsMarkII全幅专业级数码单反;1D/1DMarkII记者专用高速连拍机,焦距系数为1.3×,连拍达到8/8.5张每秒;中端系列10D/20D,属于普及的准专业机型,各项指标中庸,适合普通摄影师使用,焦距转换系数为1.6×,20D可使用专用的小画幅EF-S镜头;300D/350D入门级数码单反,针对入门用户,塑料机身,价格便宜,部分功能比10D/20D简化,同样1.6×的焦距转换系数,可以使用EF-S镜头。
Canon的数码单反属于EOS系列,即EOS 1DMarkII等,不少地方借鉴了EOS胶片机身设计,如10D基于30v的设计等,但后来的20D、350D针对非全幅完全重新设计过。所有EOS数码单反均能兼容Canon EF镜头群。象素方面,目前市场上可以见到的1DsII/1DII/20D/350D分别为16.7M/8.5M/8.5M/8M。
3、Nikon
Nikon的数码单反种类也不少,以笔者来看从高到低可以这么划分:D1、D2系列是顶级系列,分别是1、2代,又分为面向专业摄影师的D1X/D2X高象素机型,和面向记者的高速连拍机型D1H/D2H(D2Hs)。面向普通摄影师的中端机型是D100,2002年3月份公布,目前还没有新机型接班,事实上用户也不多。一个非常普及的机型是D70/D70s,是Nikon在2004年公布的,基本延续甚至大幅升级了D100的所有功能,但是塑料机身不能安装手柄。刚刚公布的入门机型D50,是入门DSLR里最便宜的型号,功能与操控较D70/D70s有所缩水。
Nikon目前所有的数码单反,焦距转换系数均为1.5倍,Nikon称为DX画幅。兼容几十年没有改过的N卡口Nikkor镜头,但是对D1/D2以下的机型,老的手动镜头被人为限制了不能测光。象素方面,D2H(s)/D2X/D100/D70(s)/D50分别为:4M/12.8M/6M/6M/6M。
3、Konica Minolta
美能达也是老牌胶片相机厂商,很多新技术如AF都是它提出的。在数码时代有所落后,但是奋起直追,在小DC上颇多斩获,还推出了AS机身防抖、潜望镜式内藏镜头技术等。直到2004年10月份美能达才正式上市了Alpha/Dynax 7D数码单反相机,也许是和Konica的合并耽误了开发,也许Konica的人员对色彩这一块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反正7D的色彩表现是公认最真实的。7D还使用了M的独门绝技AS机身防抖技术,可以支持几乎所有MA口AF镜头,在操控性能上也名列前茅。虽然7D赶了个晚班车,但是凭借这几点,还是得到了不少用户的青睐。从面向市场来看,7D和10D、D100属于同一级别。刚刚推出的5D,属于入门机型,保留了AS防抖技术,并提供了套头选择,最近坛子里关于它的讨论比较热闹,可以看看。
7D/5D均兼容Minolta AF(MA/MAF)卡口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1.5×(不奇怪,和Nikon都是用的SONY提供的CCD嘛)。这两款机型均为6M象素。
4、Pentax
国内很难买到Pentax,而且P的产品线也不丰富,但是数码时代P还是紧紧跟上了,不仅有3款135的DSLR,还有645中幅的DSLR。第一种型号是2003年推出的*istD(名字真费劲!),属于10D、D100、7D级别的中端普及型数码单反。一年以后推出的*istDS,是D的简化型,坛子里P家不少人都在用,饱受赞誉。和D70相当于D100的塑料机身版本不同,DS虽然在操控上比D有所简化,关键部件比如五棱镜、可更换对焦屏等上面并没有简化,连拍速度、开机速度等还有提高。如果说D70的级别是B-的话,DS就是C+级别,但是C+可能比B-还要好点。最近推出的*istDL(都是什么破名字)简化过分,相当于D50的级别吧,目前报价还不清楚。
*istD/DS/DL兼容于Pentax也是几十年没改过的PK口,支持所有手动头的测光与合焦指示(DL不详),可更换对焦屏,是玩国产手动头、老手动M42、PK头的绝佳选择。三款机型都是6M象素,1.5×焦距系数(又是SONY的CCD用户)。Pentax的问题是国内渠道太差,否则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玩手动头的用户。
5、Kodak
Kodak属于异类,没有胶片时代机身的积累,一直靠借用别人(Canon/Nikon)的机身来发展自己的DSLR。DCS Pro14n是全幅DSLR,采用了Nikon F80机身来驱动N镜头,14M象素。后来又推出了DCS Pro SLR/N,就是Pro14n的简单升级,基本参数差不多。还有Canon不愿再提供机身,靠SIGMA提供兼容机身,可以使用Canon EF镜头的DCS Pro SLR/C。现在大概CN机身都拿不到了,而且销量也不好,Kodak已宣布退出135DSLR市场。K的几款机型象素高,但高ISO表现不是太好,适合在影楼使用。
6、Fuji
富士和柯达一样,没有机身卡口负担,它主要靠Nikon提供F80机身来用。Fuji的特色是它蜂窝状排列的SuperCCD,应该说通过合适的算法可以提高插值分辨率。它的S1Pro/S2Pro/S3Pro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10D、D100级别的中端普及型DSLR,象素分别为3M可插值6M、6M可插值12M、6M可插值12M,焦距系数为1.5。和柯达一样,Fuji受到影楼的青睐。
7、SIGMA
SIGMA是个异类!它的胶片机原先用的是PK口,后来AF时代,它破解了Canon的EF卡口电子信号参数,稍加改动做成了它自己的SA卡口,物理上还能兼容原先的PK口镜头。数码时代它拉住了一家美国厂商为它提供类似胶片的3层感光器件,称为Fuvenon X3。在X3技术的CCD(CMOS?)基础上,利用SA9机身,SIGMA推出了SD9,后来又在其改进基础上推出了SD10。这两款相机属于10D、D100的级别,象素……因为是3层的,每层3M多点,SIGMA宣传上号称是11M(3.x×3)。焦距系数为1.7,兼容SA口镜头。坛子里有牛人,把Canon EF镜头改口接在SD9上,电子信号完全兼容。
X3技术有好评也有不同意见,至少对于其宣传的11M象素俺不赞同,这么插值怎么也不会分辨率赶上11M的所谓“马赛克”CCD排列方式。坛子里silkysharp还对X3技术可能带来的色彩失真进行了探讨,建议可以看看《X3 真的没有彩色摩尔纹吗? 从X3感应器想到胶片》。不管怎么说,SIGMA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及时推出其它机型,尤其是众多fans期盼的SD7普及型机,并及时提高象素。
8、Olympus和4/3系统
说起4/3(Four Thirds)系统,可能要说一大段。简单说,就是Olympus在AF时代已经退出了可更换镜头的SLR机型市场,在数码时代,O也是属于没有镜头历史包袱的。但是O很聪明,看到了利润还是要靠镜头来创造,因此没有选择借用其他家的机身来进行开发,而是联合Kodak、Fuji制定了一种全新的DSLR标准,后来松下、SIGMA、Sanyo也加入了支持的行列。4/3系统定义了感光器材大小为18mm×13.5mm大小,4:3的画幅比例,大约为2的135画幅焦距系数,作为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设计镜头与机身,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2003年O推出了4/3的首款机型,也是顶级机型E1,5M象素,专业级机身;2004年底发布了入门机型E300,8M象素,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O的独门绝技是超声波除尘技术,就是每次开机时通过超声波震动CCD传感器上的灰尘,落在旁边的胶条上,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过小的CCD(和其它DSLR比),导致其焦距系数过大,高ISO噪声严重。比如135上的85mm/F1.8和135/F2.8人像头,在1.5×的DSLR上,要得到相同的景深效果,大约可以用57/F1.2和90/F1.8来代替,这种头还可以找到近似的来代替;而对于4/3来说,则需要43/F0.9和68/F1.4来代替了。目前O还没有这样的头,虽然看起来它推出的几款头都很牛,分析一下也就这么回事。至于高ISO噪声,更是O的技术水平问题,E300的象素密度和Nikon的D2X一样,但是高ISO表现完全不同。
4/3系统的画面比例符合很多日常生活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轻量化做好了准备。但是,就4/3系统来说,目前只有O一家推出了两款机身,虽然听说松下明年会有所动作,而Kodak和Fuji都是观望态度;镜头方面也是只有O一家在做,产品线不全不说,也没有防抖技术。SIGMA只改了两三个镜头的口在应付,所谓的开放标准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除非这两年有别的厂商加入,否则目前前途不容乐观。
9、其它
Contax之类,虽然推出过很牛的全幅机型N Digital,现在已经结束营业了;SONY的机型也不再继续,现在在和KM合作;其他的不说也罢。
一般来说,新手都是选择入门机型或者普及型DSLR,基本上就限制在CNMPO中了。
三、DSLR优势逐项解释
1、高速对焦
小DC的快门时滞真是要命,看到合适的场景,赶紧举起相机想抓下来,可是你按下快门之后半天,才听见响,而这时场景早就变了!尤其是抓拍孩子、体育比赛、舞台之类的,根本没有机会。DC的快门时滞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取景方式和对焦速度。由于很多DC是用液晶屏或者EVF取景,平时是机械快门长开,到你按下快门钮时,机械快门先要关上再进行拍摄,无形中时滞就增加了。而且取景时经过光电转换,处理再显示在液晶屏或者EVF上,中间也引入了时滞。另一方面,小DC的对焦速度更远远不能让人满意。常常来来回回几次才能对上,就是一次对上,对焦时间也要几秒钟。
DSLR采用光学取景方式,理论上没有时滞;在拍摄时要抬起反光镜,然后再打开快门,这是时滞的主要来源,现在的机器基本上都控制在200ms以内,和DC相比还是有较大优势。虽然现在有些新出的DC号称也是快门时滞0.1秒,但是还是在对焦速度上无法和DSLR相比。
DSLR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可更换镜头,对于自动对焦来说,有两种方式来驱动镜头光学组件向前或向后运动进行对焦:机身驱动与镜身驱动。机身驱动就是对焦马达位于机身内,通过接口上一个传动轴的旋转,带动镜头进行对焦。对于不同的镜头,同一个机身相同的马达对焦速度肯定不同。高档机身一般有更强的马达,能提供更高的对焦速度。而镜身驱动是将驱动马达置于镜头内,通过机身给镜头供电并发出前后转动的信号来进行对焦的。Canon的EF镜头全部都是采用了镜身驱动方式,机身镜头之间没有机械耦合,这就是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的由来。镜身驱动方式可以提供更快的对焦速度,而且基本不受机身影响。长焦镜头采用镜身驱动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对焦速度,这也许就是Canon擅长长焦的原因之一吧!而且Canon还为它的EF镜头开发了USM(UltraSonicMotor)超声波对焦马达技术,通过环形超声波驱动马达,达到宁静快速的对焦目的。可以看看资料库里的相关材料。
除了Canon之外,Nikon、Minolta、Pentax开始都是采用的机身驱动方式,只有Olympus的4/3系统也是完全电子化的,但是似乎没有在镜头上用到USM技术。现在,Nikon有了自己的AF-S,Minolta有了SSM,都是类似的镜身驱动USM技术。Nikon正在加速把它的镜头全部AF-S化,而Minolta在这一块还不是太快,可能本来它的机身驱动速度还不错吧!Pentax的DA16-45应该也是镜身驱动的了。还有兼容镜头厂商/副厂SIGMA也掌握了USM驱动技术,称为HSM,不少N/C口的EX专业级镜头上用到了。
(这里闲扯两句,不知是不是和镜身驱动有关,Canon的数码单反存在“跑焦”现象,严格说应该是“焦点偏移”。而同样采用镜身驱动的Nikon也存在这问题,Minolta也是(?不知M跑焦的镜头是不是镜身驱动的,没仔细查),甚至按比例可能超过Nikon。而Pentax用户坛子里只提到一例,后来还否认了。也许,快和精度不可兼得?)

2、连拍能力强
记得坛子里不知谁说的,要想抓住精彩瞬间,至少应该达到每秒3张,连拍3秒左右的速度,才能保证。曾经这句话让俺对300D犹豫错过了,但是,确实有道理。幸运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入门级数码单反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字。比如EOS350D每秒3张,最大最佳的JPEG格式可连拍14张,RAW也可达5张,如果使用高速存储卡还能更快;20D达到了每秒5张;Nikon D70/D100每秒3张连拍12张JPG;Pentax DS每秒2.8张(号称3张的也基本上是这个速度),连拍8张;7D/5D都是每秒3张。虽然小DC甚至可以拍短片每秒30帧,但是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能达到每秒3张的却几乎没有。
部分未达到上面这个标准的:EOS300D(反正已经停产了,不过二手常见),2.5张每秒,连拍4张;E300也是2.5张每秒;D50也降到了2.5张每秒,这明显是有意为之的,看Pentax的DL就没有降低连拍速度,只是连拍张数降低到了5张。

3、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
摄影技术里有一个地方专门讲的是控制景深,通过控制景深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效果。在拍人像、静物等的时候常常用到浅景深。要想使用浅景深,一是要用长焦距,二是要用大光圈,三是尽量靠近拍摄主体。比如,考虑到视角问题,人像头一般都用85/F1.8和135/F2.8全开光圈,还有所谓的“人像镜皇”85/F1.2L之类的。而在小DC上,你可以看到,虽然号称是“相当于35mm相机的××mm~×××mm焦距”,实际镜头标注焦距只有几个毫米到20多毫米。虽然F2.8甚至F2.0的光圈,也还是达不到那种浅景深效果。而在1.5/1.6×的DSLR中,这就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前面讲4/3系统时已经提到了,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即使4/3系统,只要控制得好,所能获得的浅景深效果也是小DC无法比拟的。

4、高ISO表现好,躁点不明显;
当我们为了控制景深设定好了光圈,而快门速度不能达到等效焦距倒数的“安全快门”时,只能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提高快门速度了。对于数码来说,不能象更换胶卷一样更换感光器件,只能发掘CCD/CMOS的宽容度特性,提高ISO。这里俺有个标准,就是要能够提高两级以上才算实用。而高ISO带来的是噪声问题,小DC从ISO100提高到200已经惨不忍睹,提高到400就更不用说了,颗粒粗得没法看。由于采用了比小DC大得多的感光器件,DSLR的高ISO表现要好的多,随便哪一台在ISO400都是没有什么明显躁点的。而Canon在其第二代DSLR:1DII/1DsII/20D/350D上改进了设计并使用了DigicII芯片,软硬兼施提高高ISO表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即使是效果最差的350D,ISO800画面也是干干净净,ISO1600略有躁点,完全可用(可以看看坛子里贴的图,以及一些100%的原图)。其他家的在这个条件下可能需要用RAW拍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降躁了,而Canon把降躁做到了机内。事实上Nikon在D2X/D50等新机型上也开始这么干了,D2X的ISO800也很干净,预计下一代的DSLR都会用到这种技术。(待续……)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小革命
泡菜  
泡网分:5.7
交易分:0
帖 数:1235-14
图 数:0/11-0
字 数:115K-0K
注 册:2004年11月  很多泡菜对于大光圈的作用..唯一的理解就是..虚化...其实本末倒置...在这个
精品主题里,论述一下吧...

同样条件下,4/3不如其他的虚...底小..但是,4/3也因为底小得宜许多..

1)快速镜头...F2.0恒定光圈的那几只头....如果135也做到同样规格..无法想象
镜头要做多大...几乎是完全不实用的东西..90-250F2.8那支,已经110mm口径了

2)取景器明亮:可以想象,用F2.0恒定光圈的镜头取景,是多么让人愉快.35-100F2.0的
通光量几乎是小刚炮,XB,XBIS,XH这些的2倍!通过小小取景器,你发现世界突然间
变的如此清晰...

文中的一处错误是,虚化能力不是和底的大小成线形关系的.这个坛子里讨论过很多..再加
上焦距..对焦距离...光圈共同决定了虚化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拍摄手法来平衡..比如
选择远离主体的背景.而快速镜头..和明亮的取景..才是大光圈最大的意义...

比如..拍摄舞台照的时候..离50米远...主体很远,而且主体背后就是布景..F2.0和
F5.6的虚化程度肉眼看去毫无区别...而这个时候大光圈快速镜头的作用出来了....
F5.6如果在1/50s,F2.8镜头就在1/200s,而F2.0镜头可以在1/400s!呵呵..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些泡菜一说大光圈,就仅仅想到虚化..这是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5-7-30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相机买的起,镜头买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5-1-10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