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看到,剪辑有用,去除无用,搬到这里。 说说摄影的技与艺(讨论帖) 文章提交者:师嫣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我斗胆在这儿开个专题,盼各位摄友不妨畅开一议 摄影这东东,技术当然是基础,但无非是弄清光圈,焦距,速度三者的关系,来控制进光量以再现事物并表现其艺术个性.这些年来,自动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出现,拿这技术唬人的时代巳经结束了.但是,弄清一些技术问题,毕竞是艺术表现力的入门之功.此类图书在市场上比比皆是,连地摊上没准就能扒出几本来.再说,冷不防有人拿出几百千把大元的大傻蛋来咔嚓,不定也弄出几张佳作来.谁要真拿起架子开讲座,还不叫人笑掉大牙 ))) 但是,摄影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GGMM们多少有点体会吧?说说这些体会,有啥疑问想聊聊,不妨跟帖一倾.师嫣能做的是,尽自己的所能,也将在这儿叨叨一些拍片心得,摄友们有问题提出, 也会掺和着作答.不为别的,就为大伙儿操起家伙时,能玩儿得开心.有点长进.等到了我这把年记,也给未来的孙儿留下几张爷爷当年行走天下的记录美图.呵呵 )) 那么,用这样的方式来掀开好色的面纱, 行吗? 盼同好们不吝赐教. 摄友酒吧开门了,里面请:))))

文章提交者:师嫣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让我先说吗?我就先抛一砖吧. 前两天,有朋友在MSN上冒头让我做评委,弄了几十张月赛图片来.约半小时内,我弄出了一,二,三等奖传了过去,至今没了消息,还不知人家认不认帐啊 ))))) 但是,说句心里话,这评片我还不全是糊弄朋友,我只是按自己习惯的标准三下五除二了.这标准是什么呢?它们是: 1,主题内涵,2,用光,3构图,4,影调 5,美感. 这儿得说明,也许连这标准,别人就不认同的. 我想,这就是所谓个性吧? 那么,我得说说,为什么我要把主题内涵放在第一位呢?是不是有主题先行之嫌呢? 其实,用镜头语言表述事物,跟人们说话一样,至少,你得明白自己打算告诉别人什么吧.换句话说,你拿起相机咔嚓时,你得明白自己想表现什么吧,千万别扮酷说自已也不知为什么要拍,这一声声咔嚓,终究是要花银子的啊 )) 先不说记实片,那东东是上乘,普利策新闻大奖就是给它们的.咱们求次,说一说生活中常拍的"艺术片".而艺术则是与美相联系着的.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你去一“审”,没准儿能审出美来。比如,“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甚至还有越“丑”就越美的。比如怪石、病梅、废墟、残月、荒原。乃至象油画《父亲》中满是皱纹的脸和解海龙镜头中那个脏兮兮的大眼睛小女孩.看来,这美不“审”则难于发现,若美明明白白摆在那儿,至少发现它不是难事。若从一个“不美”的东西上看出美来,且能领悟它为什幺美,如何的美,美在何处,这得要有生活的积淀,还有要你自己特别的鉴赏力。这可以给出一个命题,叫做"美在发现",于是,有了这个发现,你才会明白自己要拍什么.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想把今年3月发表在一家期刊的拙作转贴于下: 微笑着生活 师嫣 每当我看着这些图片上的一张张笑脸,不禁又一次次回到了旅途中。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不管是山高水远,还是农舍田间,这些绽开的笑容,无疑是山水之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让我常常挪不开脚步。在用长焦镜头试图不打扰地捕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时,那一瞬间,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再推近些,再近些,奶奶,大嫂,姐妹和孩子们,我要拍出你们的微笑! 细读这些女人的脸庞,她们是纯朴而自然的。尽管脸上的皮肤也许不那么光洁白晰,有的还有历经苍桑的皱纹,或者被阳光灼伤……这是因为, 这些人物的特写镜头,除少数城市的普通女孩,绝大多数拍摄于身边和遥远的中国乡村。没有人否认,那里生活仍是艰辛的,有时还很沉重和无奈。但是,那种发自心底毫无娇饰的徽笑,使时常艰难苦涩的日子泛出了生活的多彩和美好。那种质朴的大美,在微笑中溢出画面,直上青冥,以平凡而朴素的浩然正气,震撼着天下注视着她们的人们。 在这些图片中,我放上了一张题为“不再哭泣”的孩子。她穿着一件油垢斑斑的破棉衣,正用一只手捂住了一只眼睛,另一刚哭过的红红的大眼睛还很湿润,流露出来的,是伤心或无助?还是期盼与诉说?对视之下,竟让人无语噎咽, 无法言喻的是那种揪心的沉重。 那是在西藏日喀则的晒佛节上。我到达的时候,扎什伦布寺里展佛仪式已在进行,传来梵唱声声。寺门紧闭已不能进入,但这并不影响聚在寺墙外人们那虔诚而又欢乐的心境。寺前广场上人群如潮, 几个小伙子挎起三弦边弹边跳,一群姑娘用藏语唱起那脆亮和飘忽的歌来;一群康巴汉子和老人围坐在一起,品着酥油茶;不少手摇转经筒的老奶奶喃喃细语地在人海中穿行着。突然,我发现了这个在人群中乞讨的孩子, 孤独而又那么弱小的身影怯生生地走着, 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显然她刚刚哭过,她的眼神说出了她怕,这个世界,是什么使她害怕呢?我的心头一颤,举起相机,尽力稳着有些抖动的手,连拍三张,捕捉了那让我己不能凝视的一瞬…… 后来,我看见了她破啼为笑的时候。她的奶奶从寺里挤出来,那是一个满脸都是道道皱纹还贴着一小块止痛膏的老人。她笑着扑向孙女,那笑是无声地诉说她竟能入寺献过哈达,或者还接受了活佛的摩顶。那一刻,祖孙二人那种圣洁的笑容让我手忙脚乱,心潮起伏的我拍下了老人,却没法再拍到那孩子,她已羞涩地躲到了奶奶的身后。 这两幅从未在刊物上发表过的图片,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见过。他们同样被震撼着,不能自已地说出了心里话。其中,人们的视线分明是更多地关注着那孩子。为什么呢? 前年秋天,我又去了湘西酉水边的大山里。在一个叫小溪的山村里。我又拍摄到一个极不安份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她顶着一头没有梳理过的乱蓬蓬的黄头发,正在手扶拖拉机的货箱里爬上爬下。见我举起相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很好奇专注地看过来。“咔嚓”一声,我轻落下快门。“黄毛照相了!”山里的孩子们都叫起来。那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小山寨,拍下一张照片,竟让她的父母把我们请到家中。一个贫穷得家徒四壁的小木屋里,他们忙着拿出核桃,绿豆和一小块腊肉要我们带走。“黄毛”的父母都笑着,一股热流从我的心底冲出,我的眼前开始模糊一片……朋友们留下了500元钱,并决定资助“黄毛”上完中学。那一刻, “黄毛”也笑了。可我已不能举起我沉重的相机。 是的,图片中孩子们没有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图景比孩子那初绽的花儿一样的欢笑更动人的呢?没有了!我见过北京老顽童拍下的一张佳作,那孩子天真无邪地笑着,那种纯洁甜美直透心底,让人们对未来寄与美好的期望。同时,也无言地提醒着我们,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当然,我更多的还是捕捉到了姐妹们那开心的一瞬。像满头孔雀石、绿松石头饰的康巴大嫂刚卖出她的雪莲虫草,苗家小妹听见人们夸她的银片头饰,黄头布红衣裳的塔吉克姑娘对刚下马鞍哥哥的羞涩……那些稍瞬即逝的开颜一笑,不仅仅是被胶片凝固纪录下来,而且是长久地驻留在了心间。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两个湘女。她们也是在洞庭湖畔和沅水河边的两个乡下女孩,正是花季少女的梦幻年月。这个正在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为她们提供了机遇。年龄稍大的那个女孩家在洞庭湖赤山岛的一个湖湾里,因一副甜美的歌喉考进了艺术学校,水乡的莲藕使她丰满白晰,楚楚动人。如今她已成为洞庭乡亲们最欢迎的歌手了。我曾在渔舟上听过她清亮而婉转的一曲渔歌。歌声飞出,那甜甜的笑也荡在了水面上。而那个高挑的小女孩,却在沅江辰溪的一个小镇上。她一边为一个新开辟的景区做着导游,一边在学习着模特的步态和素养。亭亭玉立地嫣然一笑,为这个富有朝气的时代添上了自己的注脚。 那么,老人们呢? 人组成了社会,因而,就有了一种可称之为命运的东西.老人们历经苍凉,她们常把微笑埋进心底来面对命运。在德夯的苗寨里,我在一条小巷的檐下,看见一位老奶奶静静地坐在古老的木制织机旁,在用木梭编织有苗家图案的“小布”。她的脸是平和慈祥的,往昔岁月的笑声,她是很专注地织进了图案中。 我的朋友宁波海风,在烟雨吴越的前童小镇上也拍摄到这样一位老人。那张题名为《岁月-孤独》的图片抓取了老人正在一间黑黑的老屋里吃饭的场景。作者自己的说明是,这个小镇上, 年青人都出去打工,在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这位87岁的老妇孤守着自己的老房子.……那种细数饭粒打发岁月的孤独,表现得如比细腻生动。作品情感真实地流动于画内外,触动着人们心潮起伏,几乎不忍再看…… 这些人,这些女人,古往今来,她们总是沉在浮光耀金的社会底层,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她们也许不是劳模,也不是伟人。更不是时下那些忸怩作态、魅力四射的明星、款姐、名人和富婆。但是, 占绝大多数普通而平凡的劳动妇女们 ,却用大地一样的胸怀,把温情、关怀、体贴、宽容……的女性之爱,带给了世界,从而构成了人类全部生活的基石。没有人能够轻视她们,忽略她们。女人们求得解放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这一组图片看到的是,她们,我的奶奶们,阿姨大嫂们,姐妹和孩子们,己不再哭泣,而是挺直腰板,开始以微笑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不知我能不能借此机会,代表她们感谢《XX》杂志有勇气把珍贵的版面奉献给了这些普通的女人——这些质朴的最美的女人们。而我还愿在此祝贺她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我的祝辞在图片中已经表达了。那是一句心里话,祝弥们 微笑着生活! (全文完) 有疑惑欢迎批评,下一节,建议侃侃摄影用光,当然这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艺术问题,可否饶我先听听大伙赐教,如何? 文章提交者:我来自高老庄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跟在师大师后面卖弄一下 1:必须明了主题,并且想法强化主题。 A:一山无二虎这个观点是对的。旅游中,看见景点旁边一个个摆弄造型努力想和景点融为一体的人们,我只觉得好笑。 B:尽量使主体以外的背景洁净 2:避免震动的影响 拍摄10卷后,我知道手稳定的好处,拍摄50卷后,我明白支架的好处。 旅途中,支架给旅行者带来不少麻烦。但,回到家把胶片洗出来后,所有的麻烦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支架不仅使图片更加清晰,且使低速暴光成为可能。。。。 时间晚了,俺收档了 ^-^ 文章提交者:我来自高老庄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如果背景是有意义的东西,那么尽量用大光圈虚化背景,使之与主体不会有冲突。 如何强调主题 文章提交者:师嫣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谢谢大伙参与,如愿听诚恳品评意见,也可贴图上来,让大伙各抒己见评图说法.这样善意的拍砖,会让人收获不小.我是挨过多次板砖了,还真得谢谢那些同好们, 高老庄提出见解非常重要,主题的表现绝对是要加以强调的.事实上,用光,构图,影调等,可以说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具体地说,比如拍风光, 通常人们发现了美,想拍下来,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贪:贪多,贪全,贪气势.不太习惯"以小见大",习惯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而不会运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 以下两图为例:


很明显,这两幅丹巴甲居藏寨的PP,前者是不少人的通常视角,想表现藏寨民居的气势,风格和大环境,视角是类似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作为个人记录绝对无可厚非,且拍得并不差,晨光运用也还好,但与后者比较,虽只有一座碉搂,却运用了焦点透视,从而更加集中凝练地表现了丹巴风情,这就是纪念照与作品的区别.
再看这一幅:
 这是凤凰古城,为了表现高城深巷,作者是在观察早晨,午后,傍晚的光线后,选择晨光照耀城楼那一刻去拍的,为什么呢?就为了更好地用光去表现强化主题. 再说主题集中 文章提交者:师嫣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集中表现主题,除了用光,更多地在构图取裁上,很多摄友习惯了举起相机一看就按快门,没有停个十来秒想一下再拍的习惯,用一句老话说,这可是"行成于思,毁于随",别看大师们拍片也随意,但那里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使之在几秒中内迅速作出了判断. 因此,我建议按下快门前,停下来想个几秒钟,想什么呢?想一想如何去掉多余的东西,不想别的,就想这个:) 得承认,往往拍摄主体周围的东西也是美的,但还得问一下自己,它们跟主体有什么关系呢?去掉它们行不行?是不是更简洁些? 具体地说,比方拍人物,近景拍全身?半身?还是特写拍头部.通常我想的是,这个的形体,服饰与他(她)的神态有关系吗,是否有特色相辅相戌的映衬?如没有,何不干脆抓神态拍大头像. 以下两片为例:

 这两个孩子,主旨都在抓拍她们的眼神,在那一瞬,前者只取裁了她那脏兮兮的破棉祆,后者呢?也只取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的铁架,因为它是人物的支撑,当时,几个同伴都拍了手扶拖拉机的中近景而不是特写.虽然这有助于让人们知道这是一个乡下女孩,但是,其实她的眼神己经把一切坦露无遗,去掉手扶拖拉机不是更好吗? 再看这一幅:

连头部都没拍全,更加局部,但是,大伙可以判断,是不是巳经足够了呢?
当然,抓拍中的取裁构图需要多年实拍的功力,但完全可以事后去剪裁.只是有些PP,实在太散,连事后动刀都裁不出了啊:)) 简练是佳作的最高境界 文章提交者:师嫣 加贴在 甜蜜旅程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因此,建议大家不妨试几张,集中,集中,再集中,以去掉多余,实现简练. 再看两幅:
 这是大山中的日出场景,简到连红通通的旭日都舍去了,只剩下线条构画出的似乎透明的山体,不也很耐看?同样表现了日出的辉煌.

这一幅雨巷,没有去拍更多的屋顶,把画面几乎留给了"巷",因而强化了主题. 
这个老人,同样是只拍很有特点的头部.我在此建议,拍人物,是否先练习拍好头部,抓拍神态,练好基本功,再去练抓拍形体,动作,表现动感和氛围.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关于强化主题,我说了不少,说错了,请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