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陨石撞击 不是外星飞船核爆 最新研究发现——杀人雷电引爆“通古斯”》 1908年6月30日当地时间早晨7时15分,一颗耀眼得比太阳还要亮的蓝白色大火球掠过天空,发出隆隆的巨雷般轰响,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势不可挡地飞临西伯利亚的明努申边区高空,最后在布满沼泽的泰加森林上空发出惊心动魄的巨响,震惊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发生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到了欧洲广大地区,甚至美国和印尼爪哇岛的地震自动测量仪都测到了震波。爆炸之后整整三天,通古斯地区没有了黑夜,数千平方公里的旷野上空一直保持着明亮的桔红色天光。远在西欧的伦敦,一连几个晚上人们都看到了罕见的“白夜”,甚至借着天上的亮光可以阅读报纸。 1927年,在爆炸事件19年后,列宁格勒矿物博物馆陨石部的地质学家库利克认为那次事件是大陨石撞击造成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作了一次艰险地长途跋涉,第一次考察了这个遥远、荒芜、充满危险的神秘之地。发生爆炸的确切地点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北,通古斯河支流胡什马河附近,瓦纳瓦尔猎业站西北65公里处,即北纬65°55",东经101°57"。当他穿过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进入变化莫测的沼泽地带,孤身独往爆炸中心时,为眼前虽已时过境迁但依然让人心惊肉跳的恐怖景象所惊愕。在方圆30公里的爆炸中心区域,树木被连根拔起,从爆炸中心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倒状,延伸到无尽的天边,到处是枯树林立,枝干焦黑的情景。不时还可以找到被活活烤死的动物尸骸,一派浩劫后的惨烈场面。 到1941年为止,库利克率领探险队进行过4次备尝艰辛的考察,他们拍摄大量照片,进行实地搜寻挖掘,对周围岩石钻洞取样,并费尽周折访问了几十个当时的目击者,可是竟没有查出半点陨石坠落的迹象和陨石的影子,这使他们深感失望。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这是陨石撞击,由于陨石在高空爆裂,所以没有陨石坑。 20世纪50年代末,通古斯又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有大批考察队前往勘探,但令人纳闷的是虽经反复搜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任何陨石,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其它各种假设:如美国化学家利比等人的反物质爆炸说;原苏联工程师卡赞采夫的外星人核动力太空飞船造访地球失事导致核燃料爆炸说;原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德罗夫1975年提出的彗星撞击爆炸说等等。但直到如今所有说法都不合乎逻辑也没有事实证明。 众所周知,大型陨石在大气层爆裂,肯定会形成流星雨,如1976年3月8日的吉林陨石雨和1997年2月15日的山东董口陨石雨,都是伴有闪光和爆响的陨石撞击事件,事后在现场都发现了大量的陨石碎块。还有1947年同样发生在西伯利亚锡克霍坦—阿林山附近的爆炸事件,也显示了陨石爆炸的真实经过。当时一颗五彩纷呈的巨大火球穿过天空,随着一声霹雳,在距地面6公里上空爆炸成无数碎片纷纷落下,在流星雨坠落的长2公里宽1公里范围,人们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陨石碎片,最大的质量超过1800公斤,找到的陨石有20吨。为什么如此惊人的通古斯大爆炸却没有一点残留陨石呢? 其实这次大爆炸并不是外空间坠落的陨石造成,那划破天空的闪光、惊天动地的巨响和强大冲击波都是一次强烈闪电雷击引起的。 通过对爆炸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通古斯地区具备了发生大型雷电和猛烈风暴以及森林大火的几乎所有的地理气候条件:1、广阔平坦的地形;2、茂密的针叶林植被;3、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的内陆干燥气候;4、6月30日正是北半球寒温带雷电和风暴发生频率最高的盛夏时间。 通古斯地区,位于广阔的西伯利亚西部平原,地势很低,形成大片沼泽地区。较高的地方生长着稠密的针叶林,茫茫林海一望无际。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年降水量只有400—600毫米。由于生长季节短、水分不足和低温所引起的植物生理干旱,使森林的乔木几乎全部为具有易燃特点的针叶树(云杉、冷杉、雪松、落叶松)。每年6月下旬雨季来临之前,正是当地气温最高,空气最干燥,植物生长最茂盛,最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时期。 可以推断,当时通古斯地区上空浓密云层携带的超大量电荷,由于当地干燥空气的阻隔,不断积聚,在云地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正负电荷发生击穿,产生强烈放电(即大火球)。由于闪电使周围空气升温迅速膨胀和收缩,高速气流互相碰撞而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雷暴的冲击波摧倒了该地区约60平方公里的树木,闪电高温引发易燃的针叶林着火,冲天大火使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涌来补充,上下层空气交替扰动,强烈的空气对流形成破坏力惊人的风暴,其中还夹杂着威力极大的龙卷风(在森林大火中由于火势形成局部气流旋涡逐渐扩大成为漏斗状龙卷风是常见的现象)。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所经之处,摧枯拉朽,飞砂走石,一场蔓延上千公里,持续了几十天的森林火灾便降临了。熊熊大火吞噬了西伯利亚原野上2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1995年,俄罗斯图穆斯科国立大学数学家华斯特负责绘制的倒状树木详图显示出倒树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风暴刮倒了6万多棵大树,烧死了1500多头驯鹿。估计大火是在伏季(7月20日左右)到来,下了降水量很大的暴雨之后才熄灭。 附近居民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亮光和欧洲一些地区夜空中显现的白昼般光辉,应该是大火和风暴扬起地面的沙土,使弥漫在高空的尘埃密度增加,反射地面火光产生的效果。通过当地目击者的描述,为我们清楚展现了一副雷电和风暴的生动画面, 勒拿河畔基连斯克金矿区离爆炸中心450公里,淘金人看到了从泰加森林后面升起的冲天火柱和蘑菇云,许多人形容当时的情景:一个大火团越来越强,当它掠过天空消失时发出一阵巨响,同时刺眼的光柱直冲天空,紧接着出现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团,浓厚的黑烟波浪般地翻腾,然后在一连串的爆炸声(实际就是雷声)中大地剧烈颤动起来,巨响和颤动刚一停歇,立刻刮起了狂风,咆哮的风暴将1米粗的大树像火柴棒似地折断,把牧民从马背掀翻在地,房顶和篱笆被旋风卷走,尘土和地上的砂石象喷泉一样旋转而上,消失在阴云之中,天上反射出怪异的绿色、玫瑰色光芒。 1980年,原苏联基辅地球化学和探矿物理学院的科学家,历经6年调查,在通古斯爆炸区域收集的泥炭中找到许多质地非常坚硬的奇异晶粒,经化验,原来是金刚石微粒。金刚石是纯净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态,现在已经能够用石墨通过人工制造的高温高压环境生产金刚石,而雷电爆炸产生的极高压力、极高温度是任何人工环境无法比拟的。通古斯地区有大量泥炭,金刚石与煤炭、石墨虽然外貌不同,却都是由相同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泥炭、石墨本是一家,泥炭中的碳分子结构因雷电高温高压作用重新组合变成金刚石微粒就不足为奇了。 1967年,原苏联托木斯克生物物理学院对破坏地区生物异常作了对比,发现这里的树木杂草超长疯长,蚂蚁等昆虫的基因严重变异,当地人患放射性疾病的概率很高,据估计,爆炸中心的生物突变率比周围高10倍。因为任何物质在高能量作用下都可以改变元素性质,在这种剧烈闪电过程中,大量元素蜕变成了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引起放射性物质增加,所以当地动植物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刺激而出现基因变异现象当然不可避免。 历史上这种剧烈雷电引发风暴摧毁地面物体造成灾难的记述不在少数。如1626年5月30日,北京城王恭厂的灾变,史籍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刻……忽火如球,滚而上于空……震声发矣。”当天上午从京城东北方向传来一阵闪雷似的轰鸣,隆隆声渐渐向西南移动,突然伴随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震得山摇地动,王恭厂(今宣武门象来街一带)附近方圆十几里顿时狂风大作涌起漫天尘土,刹那间,京城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昏黑如夜”。数万间房屋轰然倾倒,砖瓦木石四处乱飞,大街小巷人们竞相逃命,死伤不计其数。参天大树飞到了密云县,重达5000斤的石狮子居然飞出顺城门外,几十里外的西山上挂满了飘落的衣衫……雷击的冲击波涉及百余里。 经考证,古印度的一座城市摩亨约—达罗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消失的原因就是由于一次闪电引起的猛烈爆炸和大火而毁灭的。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一片古代废墟,所有迹象表明,这个城市是毁于一次突然的灾难。该地到处是烧熔的粘土和矿物碎片,显示一种爆炸和大火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在这个中心所有建筑都夷为平地,由中心向外延伸,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该地区处于河口平坦的岛屿,对城市建筑的挖掘证实所有房屋都是砖木结构,使它具备了遭雷击引发大火而毁于一旦的天然条件。这种雷电与风暴同时发生的自然现象即使现在也屡见不鲜。 雷电和风暴并非地球特有,从太空飞船发回的照片显示太阳系的土星、木星、天王星等其它有大气层的行星上还存在更大的雷电和风暴。1997年,“伽利略”号探测器拍下木星白昼面一场特大风暴的珍贵图象和记录下木星夜面的强烈闪电信号,据分析,木星上闪电的亮度是地球上闪电亮度的几百倍。木星表面五彩缤纷的环状云带就是狂飙风暴,色彩浓艳的大红斑则是由于急速上升气流形成的强大风暴旋涡。 自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在200年前阐述了闪电的电特性和产生原因后,人们对雷鸣电闪早已经习以为常。对于“通古斯大爆炸”这类能量极大的云层放电现象,完全可以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没有神秘可言。人类有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因陨石爆裂造成严重灾害的记录,那些频频光顾的“天外来客”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给地球带来灾难。而全世界每年因雷电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作者:建一 原载《图形科普》杂志2001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