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34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11-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总则
术语与符号
系统设计
系统指标
工作区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光缆传输系统
电源、防护及接地
安装工艺要求
 


--------------------------------------------------------------------------------

1总则

1.0.1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工业企业与通信发展的需要,使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搞好建筑与建筑群的电话、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的综合网络建设,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建设及工业企业中各个部门,各种行业的新建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改、扩建工程可以参照执行。

1.0.3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相应的规划之中。

1.0.4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要求,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施和管线的设计。工程设计必须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6综合布线系统应与大楼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大楼监控管理自动化(BA)等设施统一考虑,分别实施。根据实际需要,既考虑结合,又不强求一体,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物尽其用,经济合理,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

1.0.7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市内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市内电话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

3系统设计

3.0.1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

3.0.2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六个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2配线(水平)子系统
    3干线(垂直)子系统
    4设备间子系统
   5管理子系统
   6建筑群子系统

3.0.3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型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 l条4对对绞电缆;
           3)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

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
           3)采用夹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3对对绞线。

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3.0.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

3.0.5综合布线系统座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3.0.6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3.0.6所列的规定:

表3.0.6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表

系统

分级
最高传输频率
对绞电缆传输距离(m)
光缆传输距离(m)
应用举例

100Ω
3类
lO0Ω
4类
100Ω
5类
150Ω
4~10OMHz
多模
单模

A
100kHz
2000
30O0
30O0
3000
    PBX
X.21/V.11

B
1MHz
200
26O
260
400
    N-ISDN CSMA/CD lBASE5

C
16MHz
100注1
150注3
160注3
250注3
    CSMA/CD 1BASE-T Token Ring 4Mbit/s Token Ring 16Mbit/s

D
100MHz
    10O注l
150
注3
    Token Ring 16Mbit/s B-ISDN (ATM) TP-PMD

光缆
lO0MHz
        2000
3000
注2
CSMA/CD/FOIF CSMA/CD 10BASE-F Token Ring FDDI LCF FDDI SM FDDI HIPPI ATM FC

注:1.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Qn水平电缆,7.5m长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
      2.3000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
      3.关于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为100m对绞电统,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

3.0.7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座符合图3.0.7所示的规定:

注:A、B、C、D、E、F、G,表示相关区段缆线或跳线的长度。
      A+B+E≤10m
      C和D≤20m
      F和 G≤3Om

图3.0.7综合布线系统组网和缆线长度限值图

3.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 ISO/IECl1801:1995(E)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3.0.9综合布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例如: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房间号等内容。

3.0.10 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

4系统指标

4.0.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频率

(MHz)
最大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16
5.5
 
1.0
 5.8
3.7
2.5

4.0
  6.6
4.8

10.0
  10.7
7.5

16.0
  14.0
9.4

20.0
   10.5

31.25
   13.1

62.5
   18.4

100.0
   23.2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4.0.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器),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4.0.2线对间最低近端串营衰减限值表

频率

(MHz)
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27
40
 
1.0
 25
39
54

4.0
  29
45

10.0
  23
39

16.0
  19
36

20.0
   35

31.25
   32

62.5
   27

100.0
   24

注: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匝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成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Δ。
         Δ=6dB十101g(n十l)dB
      式中: 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4.0.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表4.0.3 电缆接口处最小反射衰减限值表

频率

(MHz)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

C级
D级

1≤f≤10
18
18

10<f≤16
15
15

16<f≤20
 15

20<f≤100
 10

 

4.0.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4.0.4的规定:

表4.0.4-1 最小ACR限值表

频率
(MHz)
最小ACR限值(dB)

D级

0.1
 
1.0
 
4.0
40

10.O
35

16.0
30

20.0
28

31.25
23

62.5
13

100.0
4

注: 1 ACR(dB)=aN(dB)一a(dB) 式中: a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 a——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2 本表所列的 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表4.0.4-2所示。

表4.0.4-2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
(MHz)
最大衰减量

(dB/100m)
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

在100m时的(dB)

20
8
41

31.25
10.3
39

62.5
15
33

100
19
29

4.0.5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距离在3.0.6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4.0.5的规定:

表4.0.5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最大环路电阻(Ω)
560
170
40
40

注:100Ω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Ω/100m;
     150Ω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Ω/100m。

4.0.6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表4.0.6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Hz)
级别
延迟(μs)

0.01
A
20

1
B
5

10
C
1

30
D
l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1μs。

4.0.7 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频率(MHz)
A级
B级
C级
D级

O.1
30
45
35
40

1.0
  20
30
40

4.0
    待定
待定

10.0
    25
30

16.O
    待定
待定

20.0
    待定
待定

100
      待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4.0.8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4.0.8的规定:

表4.0.8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
标称波长(nm)
下限
(nm)
上限
(nm)
基准试验波长(nm)
最大光谱宽度FWHM(nm)

多模850
790
910
850
50

多模1300
1285
1330
1300
150

单模1310
1288
1339
131O
10

单摸1550
1525
1575
15501
0

注:1. 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μm;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 km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 1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 km;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 IEC793-2,型号 BI和 ITU-T G.652标准;
                           131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 1dB/km;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
                           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1550nm时色散应≤20PS/km·n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dB,单摸26dB。

4.0.9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4.0.8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4.0.9的规定:

表4.0.9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光缆应用类别
链路长度(m)
多模衰减值(dB)
单模衰减值(dB)

850(nm)
1300(nm)
1310(nm)
1550(nm)

配线(水平)子系统
100
2.5
2.2
2.2
2.2

干线(垂直)子系统
5O0
3.9
2.6
2.7
2.7

建筑群子系统
1500
7.4
3.6
3.6
3.6

注:1 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4.0.8条规定的光缀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 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4.0.10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4.0.10的规定:

表4.0.10多模光纤铁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m)
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Hz)

850
100

1300
250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SO/IEC l1801:1995(E)尚未作出规定。

4.0.11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0.11的规定:

表4.0.11 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B)

多模850
20

多模1300
20

单模1310
26

单摸1550
26

4.O.12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O、150O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土15O(适用于频率>1MHz)。


--------------------------------------------------------------------------------

5工作区子系统

5.0.1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一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5.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 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

6配线子系统

6.0.1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6.0.2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6.O.3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6.0.4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

6.0.5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6. O.6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0m以内。

6.0.7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

7干线子系统

7.0.1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7.0.2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7.0.3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7.0.4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

7.0.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

8设备间子系统

8.0.1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8.0.2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8.0.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

9管理子系统

9.0.1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9.0.2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9.0.3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

9.0.4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9.0.5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2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9.0.6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

10建筑群子系统

10.0.1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10.0.2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 l一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10.0.3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人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10.O.4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


--------------------------------------------------------------------------------

11光缆传输系统

11.0.1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在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它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它网络特别与电力电缆网络一起敷设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应采用单模光缆。

11.0.2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它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装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11.0.3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dB。

11.0.4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2.5μm光纤包层直径125μm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O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单模光缆。

11.0.5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匝符合国家标准 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 l1.0.5;

表11.0.5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
基群
二次群
三次群
四次群

标称比特率(kbps)
2048
8448
34368
139264

     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11.0.6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11.0.7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11.9.8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人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

12电源、防护及接地

12.1电源

12.1.1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12.1.2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ECS09:89进行工程设计。

12.1.3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z电源供电。

12.2电气防护及接地

12.2.1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

1)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
2)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谐波干扰
3)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
4)开关电源
5)电话网的振铃电流
6)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

  2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

1)雷达
2)无线电发射设备
3)移动电话基站
4)高压电线
5)电气化铁路
6)雷击区

  3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超过下列规定时:

1)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0kH2至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 lV/m:600MHz至2.8G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V/m。
2)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 RF0.15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度为3V,(幅度调制80%,1kHz)。
3)具有模拟/数宇终端接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乎应符合表12.2.1-1的规定。

表12.2.1-1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dBm)

0.15~30
-40

30~890
-2O注

890~915
-40

915~1000
-20注

注: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座符合表12.2.1-2的规定:

表12.2.1—2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

0.15~30
基准电平

30~890
基准电平+20dB注

890~915
基准电平

915~1000
基准电平+20dB注

注: 1 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乎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2  基准电平的特征:1KHz一40dBmo的正弦信号。

4)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0;
5)背境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

  4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12.2.1-3的规定时:

表12.2.1-3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限值表

测量距离

频率范围
A类设备30m
B类设备10m

30MHz~230MHz
30dBμV/m
30dBμV/m

>230MHz~lGHz
37dBμV/m
37dBμV/m

注:1 A类设备:第三产业;B类设备:住宅。

  2 较低的限值适用于降低频率的情况

12.2.2综合布线系统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表12.2.2的要求:

表12.2.2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表

其他干扰源
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
最小间距(cm)

380V以下电力电缆<2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13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7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注l

380V以下电力电缆2~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3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15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8

380V以下电力电缆>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6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3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15

荧光灯、氛灯、电子启动器或交感性设备
与缆线接近
15~30

注:1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糟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cm;
     2 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

12.2.3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屏蔽后的综合布线系统平均可减少噪声20dB。

  2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选用原则宜符合下列要求:

1)当局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低于12.2.1条3款规定,干扰源信号或计算机网络信号频率小于30MHz,又能符合表12.2.2的各项规定时,可采用 UTP缆线系统和非屏蔽配线设备。
2)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高于12.2.1条3款规定,干扰源信号或计算机网络信号频率大干或等于30MHz,应根据其超过标准的量级大小,分别选用 FTP、SFTP、STP等不同的屏蔽缆线系统和屏蔽配线设备。另外,表12.2.2要求的间距不能保证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3)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很高,采用屏蔽系统已无法满足各项标准的规定时,应采用光缆系统。
4)当用户对系统有保密要求,不允许信号往外发射时,或系统发射指标不能满足12.2.1条4款规定时,应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或光缆系统。

12.2.4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2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并应注意保证导线相对位置不变。
3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 BD)端应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宜接地,两端的接地应尽量连接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 m. s。

12.2.5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匝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导线的选择应符合表12.2.5的规定:

表12.2.5接地导线选择表

名称
接地距离≤30m
接地距离≤100m

接人自动交换机的工作站数量(个)
≤50
>50,≤300

专线的数量(条)
≤15
>15,≤80

信息插座的数量(个)
≤75
>75,≤450

工作区的面积(m2)
≤750
>750,≤4500

配线室或电脑室的面积(m2)
10
15

选用绝缘铜导线的截面(mm2)
6~16
16~50

12.2.6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连至每层的配线柜上。工作站的外壳接地应单独布线连接至接地体,一个办公室的几个工作站可合用同一条接地导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

12.2.7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12.2.8干线电缆的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例如建筑物的钢结构)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网络中心部分。

12.2.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保护器。

12.2.10 在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

1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2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源线路碰地;
3地电势上升到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
4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

12.2.11 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

12.2.12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12.2.13 在易燃的区域或大楼竖井内布放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有阻燃护套;当这些缆线被布放在不可燃管道里,或者每层楼都采用了隔火措施时,则可以没有阻燃护套。

12.2.14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电缆屏蔽层及连通接地线均应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如同层有避雷带及均压网(高于30m时每层都设置)时应与此相接,使整个大楼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体。

12.3环境保护

12.3.1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电缆;相邻的设备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对于穿钢管的电缆或光缆可采用普通外护套。

12.3.2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他网络的正常运行。


--------------------------------------------------------------------------------

13安装工艺要求

13.1设备间

13.1.1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间应处于干线综合体的最佳网络中间位置;
2设备间应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的相互间隔宜<15m;
3设备间的位置应便于接地装置的安装;
4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至27℃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60%至80%。
5设备间应安装符合法规要求的消防系统,应使用防火防盗门,至少能耐火 l小时的防火墙;
6设备间内所有设备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其中包括:程控数字用户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整个建筑物用的交接设备等。

13.1.2设备间的室内装修、空调设备系统和电气照明等安装座在装机前进行。设备间的装修应满足工艺要求,经济适用。容量较大的机房可以结合空调下送风、架间走缆和防静电等要求,设置活动地板。

13.1.3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 SO2\H2S、 NH3、NO2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允许尘埃含量限值可参见表13.1.3的规定。

表13.1.3允许尘埃限值表

灰尘颗粒的最大直径(μm)
0.5
1
3
5

灰尘颗粒的最大浓度(粒子数/m3)
1.4×107
7×105
2.4×105
1.3×105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13.1.4至少应为设备间提供离地板2.55m高度的空间,门的高度应大于2.1m,门宽应大于90cm,地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大于5kN/m2。凡是安装综合布线硬件的地方,墙壁和天棚应涂阻燃漆。

13.1.5设备间的一般照明,最低照度标准应为1501x,规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面照度指距地面0.8m处,垂直面照度指距地面1.4m处的规定。

13.2交接间

13.2.1确定干线通道和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可用楼层空间来考虑。如果在给定楼层所要服务的信息插座都在75m范围以内,宜采用单干线接线系统。凡超出这一范围的,可采用双通道或多个通道的干线系统,也可采用经过分支电缆与干线交接间相连接的工级交接间。

13.2.2干线交接间兼作设备间时,其面积不应小于10mz。

干线交接间的面积为1.8m2时(1.2m×1.5m)可容纳端接200个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其它设备。如果端接的工作区超过200个,则在该楼层增加1个或多个二级交接间,其设置要求宜持合表12.2.2的规定,或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

表13.2.2交接间的设置表

工作区数量(个)
交接间数量和大小

(个一m2)
二级交接间数量和大小

(个一m2)

≤200
1一≥1.2×1.5
0

201~400
1一≥1.2×2.1
1一≥1.2×1.5

401~6O0
1一≥1.2×2.7
1一≥1.2×1.5

>600
2一≥1.2×2.7

注:任何一个交接间最多可以支持二个二级交接间。

13.3电缆

13.3.1配线子系统电缆在地板下安装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桥架布线法,蜂窝状地板布线法,高架(活动)地板布线法,地板下管道布线法等四种安装方式。

13.3.2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钢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并应选择最短捷的路径。

13.3.3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或电缆桥架方式。

13.3.4一根管子宜穿设一条综合布线电缆。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宜为25~30%。

13.3.5允许综合布线电缆、电缆电视电缆,火灾报警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与电缆电视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

13.3.6建筑物内暗配线一般可采用塑料管或金属配线材料。

沙发
发表于 2003-10-23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表格难看清,还是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3-10-23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xs02556 :你把水灌完了?都学到什么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发表于 2003-11-1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了一些皮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12-23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