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忘却传统文化 1990年梁启超写下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但是,梁启超寄于厚望的今日少年,尽管具有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可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已经日趋减少。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说》? 一、关于“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我们打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做为各社会通用的一种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披着儒家的词语外壳,但在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之后,内涵早已不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都比道德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 二、 关于“四书五经”
从前的书生,15岁前要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于心,几乎都是一群“拜经教徒”,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但在历经近一个世纪后的结果,却是已经没有多少人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孩子对以《大学》、《中庸》、《伦语》、《孟子》、《易经》、《易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是一头雾水。 三、关于“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再长大,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四、关于“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小小年纪财富多多,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 五、关于“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结果会怎样呢? 是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当整体社会开始认同“廉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那种温文而雅的价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六、关于“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孟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 20世纪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传统文化的传承正从孩子们的视野中淡去,蕴涵其中的文化精髓也随风逝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