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65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不起大家啦,又需要大家帮忙了~谁有计算机网络集成防雷方面的资料或网址,谢谢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7-3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有计算机网络集成防雷方面的资料或网址,能告诉我吗?谢谢~~
13
发表于 2003-7-18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两个雷同时打在两根火线上?……

这样的几率0.000000000001p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3-7-18 12:07:0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空军电磁兼容手册中,描述雷电发生时用肉眼可识别闪电为一组雷击,每次不少于26个雷,它有大小和发生先后的区别,如果一个高能量雷打在一条火线上,而另一个低能量雷打在另一条火线上,线线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压差,侵入设备。
关于这一点有人提出在相线间作防护,采用过压保护器,通流容量20KA(8/20波形),不知是否有用,雷击能量大多数集中在首次,后续雷击的能量手头没有量化的数据所以我不知道这种配置是想当然还是经过测算的。
加总比不加好,可MONEY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3-7-18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skyhawk:凝露是“中国电源学会”“中国电源资讯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3-7-17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是不是天津恒电公司的,要不就是跟恒电有点渊源,在国内好像除了恒电外没有人在UPS前端作三级,UPS输出在做一级,而且再狠点可以作相线间的差模保护和输出端的差模保护。我倒也赞同这种作法,毕竟这样保护很全面,(但要看别人口袋里有多少钱)。我手里到有比楼上还全的方案,但这种配置方式有点太特殊,除了特有钱的中心机房,没人这么干。有关UPS前端加多加一级过压保护器,我没有看到过压保护器的伏安特性曲线,能起到多大作用心里没底。不过PHOENIX现在出的AEC的防雷器可以把第一、二级间的解耦器去掉,但二三级间的还要保留。还有,UPS一上40KVA,解耦器就得定制,交货时间可就有点麻烦了。
   FLX的防雷箱应该挺不错,最起码技术含量还可以,比天津本地的XX牌子要强。
   凝露的文章和防雷天地的文章我经常结合在一块给客户看,能把一帮防雷菜鸟看呆了!^_^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3-7-17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雷电对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与防护

1990年~200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的十年。由联合国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公布的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工作基本安全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暴由于它对人类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被列在了显著的地位。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由雷暴所引起的人身伤亡、火灾、爆炸、建筑物的倒塌、森林大火等事例数不胜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子用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用电设备遭受雷击的事例也时有发生。雷害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将其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在中国的计算机及微电子产品所运行的环境中其它大功率感性负载的通、断及电力供电部门功率因数角补偿电容的切换和可能的误操作所引起的线路过电压等,对我们产品的破坏作用的防护设计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始终关注着由雷害所造成的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破坏的前期防护这一关键和新的技术问题。近些年来,在这一新的技术领域,我们公司加大了防雷技术开发的投入,并与有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专项的防雷技术产品系列,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与我们的最终合作伙伴──使用着和正在准备使用我们的产品的用户对这一问题的沟通和讨论,共同提高预防雷患的意识,并且应用必备的技术和产品,实施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期保证防止人身伤害事故,保证用电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与您一起共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沟通互补和讨论。

对雷电危害的新认识:
近些年来由雷电引发的灾害频繁发生,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由雷害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作用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虽然从世界上人类活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有关的统计结果表明雷电现象发生的绝对值并没有多大增加,但为什么雷电引起的灾害的频度却日趋增多,而且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日趋严重呢?客观上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近些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用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其中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网络通讯、设计开发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雷害防护技术措施,另外,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大量采用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的电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且集成的程度越高,内部的线间距离越小,则元器件的耐压程度也就越低,受到过电压后即损坏,更经受不起雷电强烈冲击的破坏;另一方面,当今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如通讯系统、视频、电子信号、工业自动化控制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它们的传输线路,特别是暴露在室外的长距离输送线,以及动力电源输送线路等,都有可能遭受雷击,产生雷过电压,并侵入设备,将设备击毁。但目前对在雷害现象环境下运行的各种电子用电设备所能够提供有效防护的防雷技术研究和防雷技术产品却相对发展滞后,特别是高品质的防雷技术产品相对馈乏,未能对置身于雷害现象下运行的电子产品形成有力的防护,致使雷害事故日趋增多。
同时是由于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限于人们对雷电现象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使人们对雷害的巨大破坏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御意识,而未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也是雷害肆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建筑物防雷和避雷的观念和认识上也容易把人们对雷害防护的认识引向一个误区。在传统观念上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做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如安装好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总合)均压环等,建筑物内外的所有防雷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当雷击现象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有效的抵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同时均布的避雷引下线与建筑物的均压坏也形成和起到了稀疏法拉第网笼的作用,保证了建筑物内的人员不致因跨步电压升高而导致跨步死亡。但这时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却非但不能保护好建筑物内的各种用电设备免遭雷击,反而使其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建筑物的避雷装置接闪能力越强,遭雷击的侵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当雷电击中建筑物避雷装置的避雷针上或击中附近其它建筑物的避雷针时,避雷针引下线就承担起了使雷击入侵电流入地释放的作用,在雷击电流快速的由引下线导入大地时,瞬时间内在引下线上自上而下的产生了一强力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强力变化磁场作用范围内的所有用电器、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强力变化磁场的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高压,进而在与地线的低电位之间产生电压差,从而迅速将用电设备及通信设备击毁。
基于上述原因,迅速提高和增强人们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深入开展防雷技术的研究,推出高品质的防雷技术产品,实施有效的雷害防护技术措施,确保用户的设备系统安全运行,不但是所有雷电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我们公司在雷害防护事业上的发展意识。

雷电损坏计算机系统的机理分析
我们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的产品广泛的与电子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和通讯行业的产品协调运作。我们的防雷技术研究、开发和防雷技术产品应用的切入点,就是计算机行业产品的应用用户,即运行在各行各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此我们先仅就雷电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及防护作重点的阐述。
通过前面的讨论,使我们意识到,研究电子计算机的雷电防护,首先应对雷电的形成、雷电的活动强度等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弄清楚雷害究竟是通过那些渠道、途径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雷害的侵入,然后还应了解被保护的对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耐雷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防护措施达到更高的防护水准。下面让我们就这些问题做逐一的讨论。

1、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一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常见的一种气象现象。耀眼的闪光、沉闷的雷声,以及雷电对大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雷电现象的表征,是人们对雷电现象的感性认识。这一自然现象曾经使人们困惑不解,但人们一直试图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直至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科学研究,特别是著名的“风筝试验”后,确定和证实雷闪的电本质之后,才奠定了现代防雷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开始了人类以科学方式致力于雷电现象机理及防护技术的研究。
雷云的形成
雷云的形成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使大气中的水分子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无数个小水滴大量积聚便形成了积雨云。在积雨云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由于起电则成为了雷雨云。关于积雨云起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理论,如辛普森的水珠分裂学说是这样解释积雨云的起电过程:“积雨云中的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为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被上升气流带上高空浮于云上部,前者则沉于云层底部,这样正负两种电荷在云层中被分离而分布在上下两层,这就是90%雷云下部带负电的原因。其它的解释理论如:威尔逊的静电感应学说、沃克曼的相变学说、雷纳德的冰的温度梯度学说等等,都能各自解释积雨云带电形成雷云这一过程。
由雷云进而产生的雷暴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好几种,主要的有三种,实际上的雷暴,其发生的原因不是单纯一种,而往往是几种成因的复合作用。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主要的三种雷暴和其成因:
①峰雷暴:
峰雷暴是指在两个大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分界面上,也就是在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峰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峰雷暴能使相关地区的天气发生急剧变化。峰雷暴又分为冷峰雷和热峰雷。冷峰雷暴是由强大的冷空气侵入暖湿空气下面、排挤抬升了暖湿空气,暖湿空气在被抬升至一定高度后变化形成了雷云,由于冷空气往往来势凶猛,所以冷峰雷暴是雷暴中最强烈的一种,这种雷暴一般是在沿着冷暖空气交界处,即峰面好几百公里宽的带形地区发展,其最高移动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左右。热峰雷暴则是由于暖空气主动侵入冷空气地区,逐渐升到冷空气的上边形成淡薄的雾状,然后变成棉花似的云团,最后逐渐发展成积雨云。若天气炎热而空气中的水分很多,则强烈的潮湿气流上升到2~5公里高空时便形成积雨云。由于云中水气冷凝时放出的潜热很大,致使上升气流仍比周围空气热。积雨云继续发展最后变成巨大的浓积雨云直至形成雷云。但是热峰峰雷暴的发展一般情况下要比冷峰雷暴的发展要相对缓和的多,并且很少会发展成强烈的雷雨。
②热雷暴:
热雷暴多发生在夏季,由于夏季强烈的日光照射,地表面附近的空气被晒热后便形成上升气流而形成热雷云,热雷暴经常伴随有暴雨,持续时间短,并带有区域性。
③地形雷暴:
其为由于地形的影响而产生的雷暴。在地形起伏较大及海边的山地,暖湿空气随地形抬升时形成的雷云。
雷云放电
雷云放电时由于正负电荷的中和而产生了耀眼的闪光,放电时强大的电流迅速加热了周围的空气,并使其猛烈膨胀而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也就是在雷暴发生时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
雷云放电又分为云中闪击和云对地的闪击。云闪为分云内放电和云间放电,云闪发生的概率比地闪大的多,但因它发生在数千乃至数万米的高空,因此对地面设备相对造成灾害性影响要小,为此我们着重考虑地闪的影响。所谓地闪就是雷云对大地的放电。地闪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云中放电、对地先导、定向闪击和回闪。地闪发生前,雷云中放电频繁,云中的闪光和地面的场强变化显著,云中放电造成了云中电荷的重新分布和电场的畸变,当雷云近地端,电荷密集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25-30KV/cm²),雷云就开始了对地的先导放电,对地先导放电的顶端接近地面时,就会激发起大地上的感应电荷从地面的突出部分向上的“迎面先导”,一但当雷云对大地的先导放电与大地的“迎面先导”会合时,那么它们之间的强烈的电离通道就已形成,放电就变成了定向闪击,定向闪击总是沿最短的路径进行的,这是因为雷云对地先导放电的同时,大地的感应电场被激发开始向上发出一道“迎面先导”与之衔接,当雷云的先导放电距地面50~100米时,(我们一般称先导放电在这个高度的最前端叫做定位高度)。雷击点就选择趋向于电场强度最大且升起迎面先导的地方完成闪击放电。为此地面上比较突出的地方和导电良好之处,在这时都要比周边各处的电场强度大得多,且聚集着更多的电荷,从而成为了雷击的主要目标,如:山顶、高塔、高大的建筑物、旷野中的孤立大树、房屋的尖顶及屋檐,甚至一片导电不甚良好的地域中局部有部份导电良好的地点都容易遭受雷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击有选择性的道理。
雷电的破坏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磁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现象,在计算雷电的能量时,一般是以雷击入地电流的为计量单位,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自然环境中,雷电的能量概率为:
95%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14KA。
50%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30KA。
5%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150KA。
2%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200KA。
表述雷电的活动强度,我国常用“雷电日数”和“雷闪频数”这二个统计指标,我们的工作,用前一指标就适用了。所谓“雷电日数”是指在一昼夜内的雷击强度,即一昼夜内只要有可闻雷,不管次数多少均记为一个雷电日,我国是个多雷灾的国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均雷电日在30~80天,华南地区70~90天,广东及海南地区是120天,西南地区是80~100天,东北地区是35天以上,其中大部分地区从2~3月至11~12都可听到雷声。

“直击雷与感应雷”的概念
前面我们已初步了解了雷云的形成和雷云的放电过程,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雷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入侵危害设备的。在实际的雷害事故中,我们根据雷电冲击电压侵入设备的不同途径,将侵入设备的雷害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
(1)直击雷
我们一般将雷电直接击中线路设备或终端设备并经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压、过电流称为直击雷。直击雷具有电压高、电流大的特点,其破坏性极大。在实际当中直击雷直接击中计算机设备的频度并不高。而真正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危害的绝大多数是感应雷。
   (2)感应雷
所谓感应雷也就是在雷云形成过程中,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感应电场和雷击大地和地面突出物时,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作用于各种传输线路上,感应产生出过电压、过电流,经传输线路进入设备系统而形成的雷击称之。
感应雷电压幅值与雷云对地放电时的电流大小、雷击点与线路间相对位置、雷击点周围环境(如土壤电阻率)、遭受感应雷击的线路的长度、线路埋设位置、设备接地装置的电阻等诸多因素有关系。我们前面已介绍过直击雷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破坏力巨大的特点。但其几率却大大小于感应雷,这是因为直击雷只发生在雷云对地闪击时才会对面造成灾害,感应雷则不论是雷云对地闪击,或者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此外直击雷由于其放电的机理所致一次只能袭击一至两处小范围的目标,而一次雷闪击却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的多个小局部同时激发感应雷的过电压现象,并且这种感应高电压可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金属导线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
感应雷的产生可由“静电感应”的效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的效应产生,但大部分的情况是由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而成。
①静电感应形成的感应雷过程
静电感应在线路中感应的过电压可以由地闪引起,也可以由云闪引起。例如:在架空线路上空有一团雷云,雷云底部带负电荷,由于静电感应,雷云将在大地上感应出正电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电场,因架空线中处于该电场中而被极化,在靠雷云一侧带正电荷,靠大地一侧带负电荷,由于架空线路与大地间的绝缘不会无穷大,因此导线上的负电荷便向左右两方向移动渐渐泄入大地,导线上仅存有受雷击束缚的正电荷。若这片雷云对另一雷云放电或者对大地放电,则雷云与大地间的电场随之消失,导线上的束缚电荷变成自由电荷,并立即向导线两端移动,形成对地电压。
②电磁感应形成的感应雷过程
最初人们认为感应雷主要是由静电感应的效应形成,根据这一理论,在线路上被感应出的雷过电压应该和线路架设的高度成正比,那么埋地电缆的架设高度为零,自然被感应出的雷过电压也应该为零,但实际当中经检测在埋地电缆上的雷过电压可高达数万伏,这里用静电感应的理论显然不能完善的解释这种现象。近年来,随着防雷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的解释理论产生了,这就是感应雷的电磁感应生成机理解释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当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所产生的强力变化磁场将会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体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引发过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
综上所述,由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都统称为感应雷。在实际当中它的发生几率和破坏程度都是很大的。因此也可以说计算机防雷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感应雷侵入计算机系统。

危害计算机系统的雷害预防
雷害侵入计算机系统的途径
在讨论计算机系统雷害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讨论雷害侵入计算机系统使设备遭到破坏的途径。
①由户外电力线路侵入的雷害:
发电厂通过高压输送线路向用户线路提供电力能源。在供电系统的线路和用户的使用线路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力互联输送网,而且这些线路的大部分都是暴露在室外,并距地面较高处甚至处在较空旷的田野,使这些线路成为了雷暴的侵害对象。无论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都会侵害这些线路,从而产生过电压、过电流,并通过这些线路,特别是计算机机房的电力输送线侵入机房直至用电设备,造成计算机设备的损坏,同时机房中的UPS、空调、通信等设备也会因侵入的雷过电压、雷过电流而遭到破坏。
②由户外通信信号线路侵入的雷害
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通讯信号、信息的传输互联网络,这些暴露在户外的信号网络的传输线,不论是架空线还是地下传输线都可能遭到雷击(直击或感应雷击),雷电沿着信号线路计算机系统和其它用户的终端设备入口侵入从而造成设备的损坏。
对于由无线传输的通讯信号,在天线系统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同时,也会将雷电同时引下,因此通讯口的防雷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③由户外避雷针引起的感应雷击
在前面我们已着重介绍了由建筑物的避雷装置承担直击雷的雷击电流的入地释放作用时,雷过电流自避雷针引下线上产生的强力变化磁场将作用于周围导体和金属物体,从而产生感应高压,在与地线的低电位间产生电位差时击毁用电设备和通讯设备。其危害将波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用户内通讯信号线路上侵入的雷击:一般情况下,由户外输入的信号线路在户内首先经过机房的转接设备再传送到户内其它终端设备(特别是较大的办公楼内的局域网),这些传输线路一般较远,而且外部一般无屏蔽措施,极易受到感应雷击;第二是由建筑物内部电力线路侵入的雷击:机房的电源进线(UPS的前端),假使已做过防雷装置但由于UPS至机房内其它的用电负载间仍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的传输线一般也未有屏蔽措施,尽管有些线路虽有金属线槽或线管的保护,但是由于接地措施线槽线管安装得不规范,不能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第三是由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侵入的雷击,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物纵横交错,并且与各种用电负载相联,四通八达的线路不但可能遭受感应雷击,而且为感应雷击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通路。
④反击雷的破坏
在建筑物的顶端一般都安装有避雷针,并由一根或多根引下线接入大地,当雷电击在避雷针上时,就会有雷击电流通过引下线释放到大地,从而引起地电位升高。由于地电位的升高,考虑到目前机房的接地状况存在有不规范的情况,如:多重接地(用电设备的交流保护地线、直流逻辑地线、交流工作地线、防雷保护不共地的情况)导致它们的电位升高,从而侵入用电设备内,并在设备内部件间产生电压差,击穿器件或击毁设备,这种形式的雷过电压对设备的破坏,我们称之为反击雷的破坏。
雷害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防护原则:
前面我们已比较详细的讨论了雷害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可能的方式和途径,在清楚的了解和掌握雷害入侵的方式和途径后,我们有可能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有针对性的对雷害入侵途径进行有效的防护。在具体讨论雷害侵入途径的技术防范措施之前,我们先将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要求情况列示如下:
我们在进行雷害防护技术研究和实施雷害防护技术措施工作时,是依据国家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指导原则,参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IEC-1024、IEC-1312防雷标准,执行了以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482-3483-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
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11032-89                 《交流无间避雷器》
GB50174-93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50169-92                 《电气装置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邮电部《通信设备进网质量认证文件汇编—检验实施细则(试行)》

下面我们将就雷害侵入计算机系统的途径的防护逐一的展开讨论。
计算机系统电源入口的雷害防护:
在计算机系统电源入口的雷害防护,主要是防护由户外电力线路侵入的雷害,其体的措施是在机房电源进线之后,至UPS输入端之前安装三级保护装置,通过其中的雷电流放电器,在雷过压至4000V以上时,产生间隙放电,最大限度的降低雷过电压形成第一级保护,第二级是过电压保护器,它的作用是吸收第一级保护后残余雷过电压。同时它也可承负吸收4000V以下的雷过电压,同时还可吸收浪涌过电压,第三级防护也是与第二级同样的原理,另外为了有效地达到多级保护的目的,还需在每两级之间加装解耦电位补偿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证首先第一级保护,尔后第二级进而第三级保护。
大型UPS输出系统保护:
由于考虑到假若从UPS的输出端与计算机机房间距离较远时,由于内部输送线路的原因,同样可能遭受感应雷击的破坏,为防止由于变化的强力磁场所产生的感应高压从UPS输出端侵入击毁UPS,须在UPS输出端装置雷击过电压保护器,从而消除因UPS输出端侵入UPS的雷过电压的破坏。
通讯系统入口的保护:
 通讯系统入口的雷害保护是采用一种专用三级防护系统,它的防护目的是承担保护由各种通讯线路上引入的雷害入侵,它具有传输速度高、雷击时残留电压低等特点。该系统是根据用户的实地线路传输速率、最高工作电压等参数选取的,并以每组保护器为一基本单元(一般为10对线),实际选取时应备若干条线口作为备份或将来增容用。
终端防雷箱:
 终端防雷箱是有效的防护由感应雷击对终端设备的破坏,亦可作为计算机系统防雷的最后一道防线,终端防雷箱将在最短的距离内与终端或其它用电设备等电位串接,以达到防护雷害的侵入。
小型机的防护:
小型机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也是我们防护的重点,在小型与UPS之间,如果距离较远且传输线路屏蔽不好,极易遭受感应雷击的破坏,为此也须在小型机电源进线口安装小型机的专用防雷箱,起到对小型机的防护作用。
(6)设置良好的接地装置:
上述的防护装置均是以最终把雷电流送入大地泄流为最终目的,为此保证雷电流泄放畅通,关系到防雷设备的防护效果,为达到预期的防护目的,应执行IEC-1024均压等电位地线系统,即将被保护的设备地线与防雷地线在最短的地方连接,使用电器与防雷器处于一种均压等电位状态,同时在小型机的逻辑地线上安装我公司生产的反击雷保护器,用以防止可能存在的由接地系统的多元化而造成的在接地系统中产生电位差,给反击雷提供的侵入途径,直接破坏小型机系统的可能性。

我们的防雷工作和防雷产品的简介:
在我们实施的防雷工程中,通常采用系统的防雷技术防护措施,以期在雷害入侵的可能途径上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对工程现场的勘查和状况的确认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就要求用户与我们密切合作,才能保证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实施切实可行。
我们在工程中除了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防雷产品外,同时还经销德国菲尼克斯公司的防雷系列产品器件。该公司研制、生产的防雷系列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防雷产品,该公司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IEC)国际电工委员会CC-81国际防雷组织五个领导成员之一。
我们目前在工程使用的防雷技术产品是自行研制1KVA~40KVA、防雷箱、通讯口防雷箱、终端防雷箱和反击雷保护器,还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具体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经长期运行验证,各种技术参数达到国外先进国家标准,并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CMA质量认证。
另外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下我们的防雷产品器件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使用范畴:
   (1)雷击电流放电器:
雷击电流放电器是建筑物主配电系统的单通道保护装置,它可以疏导25KA-60KA的雷电冲击电流,而不论这些电流是远处的过电压还是由雷击引起的。
   雷击电流放电器的核心是获得专利的高性能火花间隙,其外形的设计及电极的工作方式对于疏导由雷击电流及电网后续电流引起的巨大的能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采用特种材料壳体和优秀的内部结构设计保证了在放电时能够抵御巨大内部压力增长造成的机械破坏力而不被损坏。
   雷击放电器是防雷的主要手段,它承担了将近90%雷击能量释放,是防雷系统的关键。它使被保护设备的安全性和无中断运行得到显著提高。
   (2)特种半导体过压保护器:
   特种半导体过压保护器在整个防雷系统中充当后级防雷系统保护器。它不仅具有优良的半导体非线性伏安特性,而且它的电流/电压曲线是对称无极性,可进行双向防雷保护,也可以吸收由于线路中感性负载引起的浪涌电压能量。
   特种半导体过压保护器是以快速响应特性来保证吸收雷电波和各种浪涌能量。是雷击电流放电器的续级,保护器有效的吸收放电器的残留电压,并箝位在一种安全范畴之内,确保后面负载的安全运行。
   (3)解耦电位补偿器:
   我们所说的雷击放电器和半导体过压保护器是一种可以进行排列组合多级保护系统,以达到雷击残压的最小值。但是由于雷击电压的衰减是靠数级保护来实现的,而保护器的响应时间快于放电器的响应时间;所以必须需要一个解耦电位补偿器件来保证前极和后级的有机响应和时间匹配,也就是说要保证多级防雷系统均能起到保护作用就要安装解耦电位补偿器。
解耦电位补偿器采用了国外最先进的非晶态半导体陶瓷材料为基础,配合其它电子陶瓷材料,形成毫秒到微秒再到毫微秒级的过渡补偿效果,确保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相对接偶,各级均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吸收作用,提高其保护程度。
   (4)信号保护器
通信信号防雷系统,是一种快速大功率保护器件,它设计优良,,可插拔更换方法,以达到不停机更换故障,它采用无感解偶,多级保护适应传送速率高一般达10M以上,保护电流高达5KA甚至10KA,优于其它公司的所有技术指标,是用户的首选防雷器件。


                                摘自《中国电源资讯》第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7-16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没关系,才23K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3-7-15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靠~!

你就不能给ASP省点空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3-7-15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zday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7-7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斑竹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2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