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756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14: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概述
    众所周知,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其电压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雷击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体现于下列三种层次:①设备损坏,人员伤亡;②设备或元器件寿命降低;③传输或储存的信号、数据(模拟或数字)受到干扰或丢失,甚至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动作而暂时瘫痪或整个系统停顿。目前,世界上各种建筑、设施大多数仍在使用传统的避雷针防雷。用避雷针防止直接雷击实践证明是经济和有效的。但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精密电子设备的使用和联网,避雷针对这些电子设备的保护却显得无能为力。避雷针不能阻止感应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以及雷电波入侵过电压,而这类过电压却是破坏大量电子设备的罪魁祸首。每年各种通讯控制系统或网   络因雷击而受破坏的事例屡见不鲜,其中安防监控系统因受到雷击引起设备损坏,自动化监控失灵的事件也常有发生。安防监控子系统中部分前端摄像机设计为室外安装方式,对于雷雨多发地区必须设计安装防雷电系统。
二、方案设计说明
   
系统防雷方案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方面:
Ø 外部防雷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等等,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将可能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等,泄放入大地。
Ø 内部防雷系统是为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通过在需要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适的避雷器,使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将可能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将因雷击而使内部设施所感应到的雷电流得以安全泄放入地,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
  避雷带、引下线(建筑物钢筋)和接地等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本体免受雷击引起的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感应雷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
  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造成:①直击雷;②传导雷; ③感应雷;④开关过电压。
  直击雷: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其中接近4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分流,其中5%左右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的通信网络线缆分流,其余的雷击能量通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这里的能量分配比例会随着建筑物内的布线状况和管线结构而变化。直击雷波形为10/350us
  传导雷(雷电波侵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雷电击中电力或信息通讯线路,然后沿着传输线路侵入设备。其中地电位反击也是传导雷中的一种:雷电击中附近建筑物或附近其他物体、地面,导致地电压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巨大的跨步电压。雷电可能通过接地系统或建筑物间的线路入侵雷电延建筑物内部设备形成地电位反击。


感应雷(雷电波感应):在周围1000公尺左右范围内(有资料为 500公尺或 1500公尺,距离应随着雷击大小和屏蔽措施而变化)。发生雷击时,LEMP 在上述有效范围内,在所有的导体上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通讯设备,数据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也越来越多,除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因重要设备损坏使系统网络陷入瘫痪后造成间接的损失更是惊人。
三、方案设计思想
(1)直击雷的外部防护措施
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努力的研究有效的防止直击雷的方法,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无法阻止雷击的发生。实际上现在公认的防直击雷的方法仍然是200年前富兰克林先生发明的避雷针。
A. 接闪器
避雷针及其变形产品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统称为接闪器。历史上对接闪器防雷原理的认识产生过误解。当时认为:避雷针防雷是因为其尖端放电综合了雷云电荷从而避免了雷击发生,所以当时要求避雷针顶部一定要是尖端,以加强放电能力。后来的研究表明:一定高度的金属导体会使大气电场畸变,这样雷云就容易向该导体放电,并且能量越大的雷就越易被金属导体吸引。这样接闪器的防雷是因为将雷电引向自身而防止了被保护物被雷电击中。现在认为任何良好接地的导体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接闪器,而与它的形状没有什么关系。
为了降低建筑被雷击的概率,宜优先采用避雷网、作为建筑物的接闪器,如果屋面有天线等通信设施可在局部加装避雷针保护,这样接闪器的高度不会太高,不会增大建筑的雷击概率。避雷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10mX10m,避雷针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
B. 引下线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接闪的雷电流安全的导引入地,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对称均匀的布置,引下线的间距不大于18米,引下线接长必须采用焊接,引下线应与各层均压环焊接,引下线采用10毫米的圆钢或相同面积的扁钢。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引下线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采用多根引下线不但提高了防雷装置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可大大降低每根引下线的沿线压降,减少侧击的危险。的目的是为了让雷电流均匀入地,便于地网散流,以均衡地电位。同时,均匀对称布置可使引下线泻流时产生的强电磁场在引下线所包围的电信建筑物内相互抵消,减小雷击感应的危险。
C. 接地体
接地体是指埋在土壤中起散流作用的导体,接地体应采用:
   
n 钢管 直径大于50毫米,壁厚大于3.5毫米;
   
n 角钢 不小于50×50×5毫米
   
n 扁钢 不小于40×4毫米。
   
应将多根接地体连接成地网,地网的布置应优先采用环型地网,引下线应连接在环型地网的四周,这样有利于雷电流的散流和内部电位的均衡。垂直接地体一般长为1.5-2.5米,埋深0.8米,地极间隔5米,水平接地体应埋深1米,其向建筑物外引出的长度一般不大于50米。框架结构的建筑应采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接地体。
(2)直击雷电流在电源系统的分配:
   
根据GB50057-94的标准对直击雷电流分类:
第一类  200KA  10/350us
第二类  150KA  10/350us
第三类  100KA  10/350us

如图所示:
一个能量为200KA的直击雷,由整个系统的电源、管线、地网、通信网络线来分担。以一栋建筑的防雷来讲,电源部分承担其中近45%(100KA),以三相四线为例,每线承担大约有25KA(10/350us)的雷电流。通信站基本无管道系统,不计。地网和通信线路承担剩余55%的雷电流。由此可见,电源系统对直击雷的防护非常关键。
    由此可见,直击雷的内部防护措施应选用10/350us冲击雷电流的开关型SPD产品。另外,对于个别架空线引入的传导雷,也应采用上述一级防护措施。
(3)应雷的防护
前面已提到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的金属导体中的,其实感应雷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一是静电感应:在雷云中的电

[此贴子已经被crazy于2007-8-14 19:09:55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7-8-15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你真是扯远了啊,简单点不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8-15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搞个二合一或三合一浪涌保护,做做接地就可以了。

前面那些是废话,,防雷方案为了好看,都是这么做的啊。浪费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发表于 2007-11-18 01:20: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1-22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视频监控系统遭直击雷的概率太小了,基本上都是感应雷,用个好一点的防雷器+4欧姆(或者10欧姆)的接地电阻,基本上就不会有问题了,不过好像没有写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1-26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仅仅“用个好一点的防雷器+4欧姆(或者10欧姆)的接地电阻”是远远不够的,监控系统在室外的建设环境和系统本身的结构好坏千差万别,仅仅认为防雷器+接地就OK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完善的,产品设计选型、安装的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想像,线路的敷设、接地点的位置、局部区域的等电位的好坏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综合防护效果。GB50343第一页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系统”那个图表,还是要好好领悟一下的,所谓防雷不是加个产品就OK,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重在参和,呵呵

[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1-28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合一防雷器不适用于所有云台摄像机的防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2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

楼上说的什么意思,我没有明白? 为什么说三合一的不适合所有摄像机的保护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15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

等待說明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15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

......太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18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