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报道,笔者禁不住浮想联翩。近来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乏“大学生一夜情”、“高校惊现出租女友广告”、“大学生自杀”及“大学暴力事件”等等,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的高校就变成了藏垢纳污、淫秽不堪之地,更有媒体“铿锵直言”,历数当代大学生“七宗罪”: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性放纵,缺乏人性教育,心理不健康,世故,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触目之余,心也惊肉也跳。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现代大学生群体存在各式各样、令人费解且值得反思的问题,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导与指引,同时更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关注。然而,试想一下,一则负面信息经海量性的发布之后,在公众眼里,大学会是什么样子?在家长眼里,孩子会是什么样子?这样一来,我们的大学生是否被舆论妖魔化了呢?
应该看到,一方面,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对各方面的冲击都非常大;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正处于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同时也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他们正面临自我认知、学习和爱情及毕业就业等问题,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出暴露一些问题。正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出现诸如大学生“想不开”、“想的太开”等问题都在所难免。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加大教育力度外,辅以社会舆论的监管和指引自然不可或缺,但是,舆论却不能动辄以“娱乐化”的方式媚俗受众,进行吵作或夸大渲染,这很容易与公众的“一个人就是一个群体标签”意识产生合力,进而扭曲现代大学生的形象。
同时,也必须指出,有统计显示大学生并非各种问题爆发的“高发人群”。公众应该相信,我们大多数现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判断能力和与日俱增的社会阅历足够他们在“一方净土”里“明辨是非、予取予舌”。须知,有时候信任要比胡乱猜测更科学。
大学的归大学,社会的归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多一点理性,不要动辄“贴标签”、“大声喧哗”;也要求我们的公众多一点信任,不要动辄冠之以“堕落的一代”。
欢迎光临 ASPCN防雷技术论坛 (http://asp.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