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标题: [转帖]大众淹没精英--中国人十年阅读回溯 [打印本页]

作者: cpu50436    时间: 2004-11-29 14:09
标题: [转帖]大众淹没精英--中国人十年阅读回溯
卢可思

  没有深入下去的“人文精神讨论”

  1994年,人文精神的讨论由上海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起,所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知识分子感受到的持久压力,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如知识分子生存的外部政治和经
济条件变化、大众文化的兴起、道统与学统等。

  “星光”下的阅读

  1995年赵忠祥以《岁月随想》开启了明星出书的热潮。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公众中间蕴藏着了解明星的巨大需求,这就意味着明星出书具有巨大的市场。于是,杨澜的《凭海临风》、倪萍的《日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等等,纷至沓来。

  数字时代的召唤

  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其《未来之路》一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几乎同时面世。这本书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完成了很多中国人进入数字时代的启蒙。

  书生情趣

  1995年开始出版的“书趣文丛”先后出了6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学者散文、随笔出版热和阅读热的诸多特征。据说1990年代是一个“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代,学问家如何使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价值理念或文人情趣,必须有一个可以承载的形式,学者散文、随笔热便是其表现之一。

  学者“小群落”

  自发办刊舒展个性的“学刊”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景观。较著名者如《学人》、《原学》、《原道》、《学术思想评论》、《中国学术》。他们大致上摒弃了1980年代激进的文化批判姿态,以一种更加建设性的学理探讨为特征。

  “煽情”乎?“庄严”乎?

  1995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予莫言的《丰乳肥臀》,书名的煽情引起了不少非议,但作者坚持认为“丰乳”、“肥臀”最美丽、最神圣、最庄严当然也是最朴素的物质形态,如此命名是为了重新找回庄严的朴素,并无媚俗之意。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熔人性、女性、母性与爱情、亲情等人间至情于一炉的重型制作”。

  “读图时代”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是“读图时代”。开启“读图时代”的很可能非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出版物莫属。起初的《老相册》、《知青老照片》、《老房子》等还有人说是“跟风”之作。如今,类似的书已经被自然地接受了。

  民族主义浮出水面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两位年轻作者张藏藏、宋强明确地以民族主义者自命,他们自认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没有谩骂,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口号,只是本着爱国情怀进行理性判断和感情梳理。

  倾听村落里人性的呼吸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是对中世纪法国南部一座小山村社会生活的全面细致的描写,是微观史、心态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视野、材料小心地缝合在一起,织成了一块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锦缎。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来研究。此书或可重塑学者们对于历史学的认知。

  斯蒂格利茨带来《经济学》旋风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无论是在经济理论方面,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入门导引,“最精彩的地方,是说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说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史学圈外的史学阅读

  1997年三联书店开始出版“黄仁宇作品系列”,2001年其回忆录《黄河青山》翻译出版。黄氏以《万历十五年》一书流传最广,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此书写法、文风及背后蕴涵的历史观学界都有广泛的讨论。黄仁宇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我不喜欢史学,是有些著述使我不喜欢史学”。

  永远的“家书”

  1998年《傅雷家书》出了第5版,字数由22万字增加到27万字,此前的一次是由15万字增加到22万字。自从1981年此书初版以来,累计印数已逾百万册。书中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之情,谈艺术、谈人生,可以听到在别的场合不易听到的深切感受。同时,此书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一位知识分子特具的情怀。

  科学文化阅读方兴未艾

  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科学文化出版热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前有名气甚大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等,此后则有“新视野丛书”、“盗火者译丛”等。这些书超越了传统的科普,展现了科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和重要思想资源的魅力。

  语文教育问题讨论———“厚积厚发”

  中学语文教材的泛道德化、泛政治化,过于强调语言点的烦琐分析,轻视课文的人文性和欣赏性,久已引起人们的不满。1997年11月开始在包括语文教育界在内的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1998年达到高潮,今天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围绕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的讨论仍余波荡漾。

  翻译质量问题积重难返

  1999年2月1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倪乐雄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引发对翻译质量、大学教育中忽视基础学科、教师评职称的数量要求等当前重要问题的思考。

  影视与文学“恋爱”了

  1990年代之后,文学日益失去了其号召力,很少有一部作品再像1980年代那样被各个阶层的人们竞相传阅、评说,但改编成影视的作品属于例外。影视使原作插上了影像的翅膀,飞得更远,也使作家的名气扩展到了大众之中。

  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于很多人而言,接触网络文学正是从1999年蔡智恒的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的。这本书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自那以后,一大批网络“文青”借着网络扬名。

  借人之思,为我所用

  反思建立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上的许多普遍性的观点是当今欧美学术界的风尚,许多以此为题的著作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叫好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近年来国内翻译介绍了不少此类主题的著作,这些著作或者启发了以前理论模式中被遮蔽了的思路,或者引起了现代化论者的批评。

  霍金热绵延数年

  霍金恐怕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霍金在中国所到之处万人争睹备受礼遇就是明证。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公认地难懂,但销售量都在几十万册之上。很少有专业的物理学家同意把“最伟大”三个字和霍金联系在一起,但媒体和公众可不管这么多,在科学越来越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围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知识英雄的存在。


作者: richard    时间: 2004-11-29 15:33
虽不是百家争鸣,也算是百花齐放了。




欢迎光临 ASPCN防雷技术论坛 (http://asp.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