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标题: [转帖]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打印本页]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23
标题: [转帖]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66.jpg

《物理学家杨振宁》

拍摄于1994年2月10日。作者邓伟在详细解读了杨振宁的精彩人生背景后拍摄了这幅作品。

40年代末,杨振宁从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费米教授,共同提出基本粒子的

结构模型,成为美国物理学界崛起的一颗新星。“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帮助杨振宁选择

了理论物理作为研究方向;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促进了基本粒

子物理研究的新发展,从尔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作者见到杨振宁教授时。他

已是72岁的老人,正在和学生谈话,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的多。他坐在一张沙发,背景是

书架,身边有电脑。“我认为这个位置不错,曾有人在这拍过。他提议说:。我说喜欢过道

墙上那几幅爱因斯坦的黑白肖像,拍的如同素描般简洁的,请杨教授坐到靠窗的长木桌前,

继续和学生交流,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双手合十,像是陷入短暂的沉思。作者

捕捉到了这个充分表现他性格的典型瞬间,他宁静的神态中蕴涵着悠远而跳跃的思绪。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25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67.jpg

《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初,周恩来总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样接待中国长期视为敌人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既不失中国尊严,又不乏友好,这是挺有难度的一次外交活动。1972年2月21

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大事。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

史瞬间,有关部门第一次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

远。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记者们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

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

松,接着是他的夫人,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招手,一会鼓掌,一只脚刚落地,手

就笔直地伸向2-3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

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手的刹那间,我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后来

由周恩来总理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26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68.jpg

《入城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开进北平的入城式,上午10时,庄严的

入城式开始了,平津前委首长、北平市委、军管会的首长以及北平联合办事处的傅作

义方面的代表登上了正阳门(前门)城楼,检阅了入城部队,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

到北平市民夹道热烈欢迎。当时我被任命为军管会与平津卫戍司令部记者,随部队采

访和拍照了入城式盛况及各界群众夹道欢迎入城部队的热烈场面。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33
《热土》

     拍摄于舞蹈《绿地》。我在舞台摄影艺术创作中,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

等技法,对舞台上的物象结构、重构、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完成视觉形象的再创

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模糊与多义

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的,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人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

联想。使舞台上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理想的寄

托。《热土》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和色彩属相的感知力表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

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 ”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34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0.jpg

《万头攒动看飞机》

     《万头攒动看飞机》——上海市民为支援抗战捐献5架飞机,照片是作者于1932

年10月在上海虹桥机场拍摄的。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站队夜袭淞沪,炮轰吴淞口

要塞,占领上海闸北一带,事变聚齐,群情鼎沸,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上海市民

纷纷捐款救国,并将全部捐款购买了五架战斗机,在虹桥机场举行了飞机命名典礼的

献机大会。市民踊跃参加达10多万人。作者到现场观察地形,选定一处高坡,待飞机

列队起飞的一刹那,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拍下了万众欢腾,仰视天空飞机飞行的

壮丽场面,地面上欢呼雀跃,激情澎湃的观众与空中比翼翱翔的五架战机融入同一画

面上的新闻照片,生动的表现出我中华民族同仇敌杞的救国激情。报纸刊出后引起轰

动!当天报纸销售一空。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36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1.jpg

《给藏族儿童理发》

     摄于1959年5月。一天我去郊区的一个连队,看着挤满屋子的一群藏族儿童,他

们有的做着鬼脸,有的用藏语和班长比划着,被这种天真活拨,亲密无间的情景吸引

了,当得知这些孩子是来找班长理发时,兴趣悠然而生,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题材

吗?既和班长商量决定临时理发店就设在屋后的树林里,孩子们听说要去“林卡”

(花园的意思),特别活跃,为了使他们在相机前不感到紧张,作者先给他们每个人

照一次相,并让他们从取景景框看看自己的小摸样…..正式拍照已是中午,太阳“顶

尖”反差很大,请通讯员找来一块白布当反光板,这种散光反射柔和不刺眼,加强了

照片的艺术效果。为了突出主题,我屏弃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用仰角度,使班长和

孩子们略腑的脸部突出地呈现在画面上。使读者从人物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画和表

现上,解读西藏平判以后,发生的深刻变化。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37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2.jpg

《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摄于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需要指出的

是:世界主要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为: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

了4年零7个月;前苏联用了整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这

是何等的奇迹和创举啊!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39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3.jpg

《西沙巡航》

     摄于1992年5月16日。当时,正受命宣传海军航空兵40年业绩的作者,几经努力

申请到一架残击教练机,随残8II编队出征。未经任何飞行训练的作者,身体被固定在

狭窄的机舱中,随战机一起跟踪拍摄编队大幅度的战术飞行。作者乘坐的老式喷气歼

击教练机机动性能差,油量有限,到达西沙上空只能在低空飞行两三分钟。庆幸的

是,为作者架机的海军王牌飞行员王文元上校,在编队大坡度转向七连屿的瞬间恰到

好处的抢占了有利的拍摄角度,作者忍受了强大的空气压力和晕机反应,按动了连拍

快门,相机以1/500秒的速度,把战机的飞行姿态和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环境演于一

体,让国产先进战机首航西沙的历史瞬间永远凝固。突然,油量先急!飞机徒然拉起

急转返航。一阵强烈的晕眩,作者昏倒在剧烈跃升的机舱中……。这幅浓缩着“保卫

南海主权”重要内涵的记实照片,曾获各种摄影奖27项。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0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5.jpg

《引洮上山》

     历史上甘肃省以干旱闻名,据记载从汉代到建国前为止的两千一百余年间,共

发生旱灾252次。1929年甘肃发生的一大旱灾,夺去了三百万人的生命。千万年来,当

地人民渴望改变干旱贫穷的面貌。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甘肃省党和政府提出

一个彻底改变甘肃中部和东部地区干旱面貌的宏伟计划,在崇山峻岭上修建一条山上

运河,把洮河水引上山。建成后不仅可以灌溉1500万到2000万亩农田,还可以行船发

电,这正是饱受干旱之苦的甘肃人民梦寐以求的事,受到了有全省人民的拥护和支

持,十几万农民开赴工地,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打响了一场改造自然的战斗。1958年

12月我奉派前往引洮工地采访。九甸峡名不虚传,洮河两岸高山夹峙,民工们在高数

百米的悬崖上,用极简单的工具打眼放炮,劈山筑渠。典型的环境突出了工程的艰

巨,虽然画面上出现的人并不多,但施工扬起的尘雾,增加了现场的气氮,给人以千

军万马的感觉 引洮上山这一改造自然的宏伟工程,由于决策者的冒进,超越了现实的

可能性,最终被迫下马,但广大农民兄弟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所迸发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积极性,则是可歌可泣的。1959年10月这幅作品曾分别在国际影展上获金牌奖和

一等奖。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2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6.jpg

《郭老拜师》

     1958年5月,我随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文联参观访问团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采

访。一路上,20多位作家、艺术家被农村的生产景象和农民的劳动热情所感动,纷纷

写诗作画,歌颂农村新生活。在怀来县花园乡,官厅水库修建扬水站的工人敲锣打鼓

前来报喜,少先队员给郭老献上了红领巾。当时郭老用手握着脖子上的红领巾说:

“我们这次下乡是向工人农民学习的……我一定要像红领巾一样红透,要像修建扬水

站的工人一样专深……。”在涿鹿县参观劈山大渠工地时,看到农民艰苦奋斗开山修

渠的场景,情绪更加激动,他反复强调:“来这里就是向工人农民学习的,自己是个

小学生,要拜工人农民为师,大家热烈鼓掌。就在他向农民作揖时我拍下了这张《郭

老拜师》的照片。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3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7.jpg

《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

     孙明经1938年4月摄于自贡。1938年,日军占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地域,湖南湖

北断了海盐来路,人不吃盐是不行的。日本和投降派扬言:“断了海盐供应,看中国

人不战自降。”我国学届泰斗钱昌照、顾毓秀等疾呼:“中国地大,断了海盐,四川

自古富产井盐,急当扩大产量,并广为宣传以安定人心。”紧急派孙明经从重庆赴自

贡赶拍《自贡井盐》《井盐工业》两片。两片一成,广泛放映,安定人心,也平抑了

大后方盐价。《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此摄影作品在此也产生了。自贡人凿井取盐的

历史起于晋太康之年距今1700多年。盐深埋地下,要取盐必打井,井越深,出盐越

多,自贡人在1835年凿一口名叫“桑海井”井深达1000.42米,当时西方凿开技术发达

的美国人,同期只能凿出一百多米深的油、气、盐井!自古至今在自贡大地上凿出的

盐井,燃气井累计已多达13000多眼!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4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78.jpg

《我家第一幅自拍照》

     摄于1901年1月。一天,丈夫孙喜圣拿回一架照相机,对心慈说:“我给你拍一

张照片好不好。”心慈答:“拍一张合影吧。”丈夫说:那我请一个人帮我们拍吧。

心慈说:不用,我要自己想个办法拍合影。她用一天多的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搞出

一个办法成功地拍摄出了第一幅自拍照。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把照相机置于树下,

用细绳挂一洋线轴于镜头上方,将一块黑长毛绒一头固定在相机上,另一头用细绳连

接,挂两个铜铃为坠,细绳的另一头通过挂在树上的线轴连接在作者坐的凳子腿上,

剪下一块同镜头盖一样大的黑长毛绒缝成的圆圈,把圆圈缝在黑长毛绒上,放下黑长

毛绒,在铜铃的重力作用下圆圈正好套在镜头上把镜头盖好。拍摄时,作者用脚向下

踩绳,绳通过线轴把黑长毛线上拉,镜头开启,开始暴光,心中数5秒,脚放开绳,铜

铃下坠,把黑长毛绒下拉,将镜头盖好,完成拍摄。当时使用的是法国制无快门固定

焦距摄影机,原底片为玻璃干板,感光及低,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拍摄暴光时间长

达5秒。原底片文革间失踪。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6

http://photo.sohu.com/20050310/Img224625913.jpg

《四人帮被押上了历史审判台》

     祸国殃民的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在1980年底被押上了法庭,接受全国人民的

审判。我参加采访,深感责任重大。事先翻阅了大量有关文件,作了充分的准备。11

月20日下午,我提前到达法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审判厅正中屏幕上高悬着的国徽,

审判台下,约一米远处,排放着一溜分成十几个间隔的灰白色铁栏杆,是犯人的受审

席位。下午三点零二分,法庭庭长江华宣布“开庭!”江青等十名主犯被押上法庭。

作者把相机镜头对准每个被法警押进来的犯人,适时地按动快门,在审判过程中,一

心想当“女皇”的江青,不时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以掩饰内心的惊慌,在大量罪证

面前,她有时装聋作哑、装风卖傻、无理取闹;有时又凶相毕露,垂死挣扎。张春桥

则自始至终一声不吭,两眼敌视,诡计多端,显示出十足的阴险狡猾。姚文元,经常

是哭丧着脸。王洪文则神情呆滞。他们的表情不一,但反革命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作

者既注意表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揭示出他们每个人不同表演的形象特征。《江青受

审记》六幅连续照片,就是这样构思并拍摄完成的。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48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0.jpg

《小平您好》

     国庆三十五周年,我有幸参加摄影报道。这次是在天安门金水桥两米高的台子

上,主要是用长镜头拍城楼上的领导人。整齐的部队列式过来了,各兵种的方队过来

了,大型模型彩车过来了。学生的队伍也过来了,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朝天安门

城楼兴奋的喊着、跳着、突然学生队伍里打出书写着“小平您好”的横幅,横幅不

大,但特别引人注目,顿时我被他们的激动劲所感染。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场面。

第二天,10月2日《小平您好》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知道“小平您好”的横幅是北京

大学1981届学生郭庆滨、李禹等同学为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激情而制作的。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0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1976年4月4日,天色如人们的心情一样灰暗,一清早天安门广场已经人山人

海。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的矮松墙上系满了小白花,广场上到处是挂着挽联的花圈。人

们在花圈中穿行,默读或抄写帖在纪念碑上、灯柱上、栏杆上、花圈上的诗词。上午

十时左右,广场东宫北恻一群人举着一位青年,并向他发出阵阵欢呼,他用白布缠着

的手向大家展示他写的血书:“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您!”

人们争先恐后的同他握手致意,并高呼:“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誓死保卫

周总理”,有的人还大声向他喊道:“我们支持你!”,“我们愿和你一起流

血!”,我和在场的许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一只只伸向青年的手,代表着一颗颗

同样的心。作者用泽尼特原型单镜头反光相机,50MM标准头黑白胶片,现场没有高的

拍摄点,根本站不稳,晃动的厉害,只能把相机高举过头,凭手调整角度进行盲拍,

为了避免拍偏,求得较大的景深和画面稳定,作者调好光圈、速度、并预设了距离,

用力挤到稍远的一点的地方,紧盯住变幻不定的现场,等待着最佳角度和时机,按下

了快门,将这一难得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这幅作品成为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

真实写照的代表性力作。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1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2.jpg

《白求恩大夫》

     1939年10月下旬,日寇发动了“冬季大扫荡”,正准备起程回国筹集资金、器

材和药品的白求恩大夫毅然决定留下救治伤员。指挥黄山岭作战的日军头目是以杀人

魔王著称的阿部规秀,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根据白求恩大夫“救护工作务必靠近火

线”的原则,手术室就安置在离火线只有几里的涞源县孙家庄村外一座小庙里。白求

恩大夫身着白色围裙,高卷着袖子,弯着腰,站在自制的“手术台”前,有条不 地指

挥着整个抢救工作,极其认真地为每一个伤员做着手术…….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

日寇向孙家庄袭来,后山发现大批敌人,情况十分危机。白求恩命令立即转移轻伤

员,重伤员就地手术。枪炮声越来越近,破旧的小庙震得直掉土,大家一再劝白求恩

大夫撤离,但白求恩镇定自若,旁若无敌,仍聚精会神地做着手术,挽救着一个个战

士的生命,直到所有的伤员都做完了手术。作者目睹这一切,深深地被白求恩这种将

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医术,对八路军战士无比深厚

的情感,极端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所打动,敬佩不已。他用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

了这感人肺腑的场景。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2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4.jpg

《鞋穿帮了》

     《鞋穿帮了》创作于1999年。在当年《首届什刹海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上,来自非洲和欧洲的外国朋友穿着戏装,表演了一个京剧节目,这个节目受到了在

场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作者一直热衷于拍摄象征中外友谊的照片,友谊颂是

作者一生追求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此他以极大的兴趣拍摄了这幅《鞋穿帮了》表现

中外人民之间友情的作品。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3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5.jpg

《飞鹰捕食》

     1985年5月,酷爱足球项目的我参加了中国青年报举办的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

标赛的采访。在中国和英国进行的半决赛中,我拍到了一张英国队的7号安东尼突破中

国守门员的生动瞬间。画面上7号安东尼反越位成功,直插中国队的大门,在一对一的

情况下,中国队的守门员紧急出动。倒地扑球未果,球反弹在空中时,安东尼展开双

臂飞身跃起躲过了守门员的出击,轻松地将球打进大门。我为这张照片起名《飞鹰捕

食》。这幅绝佳瞬间作品,获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摄影大赛的头奖,并在此后祖

国各地的摄影比赛中,这只“鹰”获得大、小奖项二.、三十次,为我赢得了荣誉,也

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5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6.jpg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声讨和谴责。那

时我在解放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0月中旬去驻安东(今丹东)的部队采访,并准备

随志愿军赴朝参战。安东位于鸭绿江畔,和对岸朝鲜的新义州隔水相望,11月8日,数

十架美军重型机向新义州扑来,一批一批轮番轰炸,整座城市顿时陷入硝烟火海之

中。我带上相机径直向江边跑去。路上不见行人,军车不时呼啸而过。这时我发现有

两位边防战士,正持枪站在掩体中警惕地注视着对岸。心中不由一动,眼前出现的不

正是这几天的感受想通过图片形象地告诉人们,战火正向我国蔓延,我们不能置之不

理而又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幕吗?我激动的按动快门,记录下这历史的一瞬。照

片在《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后,对当时我国正在掀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7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7.jpg

《东方红》

     《东方红》摄于1961年8月。一个清晨听到广播电台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我

突然受到启发,将“日出”和“天安门”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头脑

中产生了“一轮红日在天安门的东方透过瑰丽的彩霞冉冉升起”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

意象。遂以比喻和象征的艺术语言,运用摄影艺术手段,将这一头脑里的艺术意象,

表现在摄影画面上,成为凝固的艺术形象。命题《东方红》,歌颂我们年轻的人民共

和国以及共和国缔造者。同时也祝愿祖国在当时经历了三年困难后的复苏,以及光辉

的前程。

  《东方红》从萌生创作动机、立意与构思,深化意蕴,到现场多次观察,反复实

地试拍,直至最后完成,前后历时约两年时间。主要是等待艺术意象中理想的彩霞。

此作在拍摄过程中,曾数次变更拍摄方案,因彩霞变化太快,经常是初见不错,等骑

车赶到现场,全变了样,往往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不过,方案即定,必须耐心等

待,最后总算天公作美,出现了非常难见的彩霞,表达了我的意中之境。


作者: 红蜻蜓    时间: 2005-3-12 20:58

http://photo.sohu.com/20050309/Img224610488.jpg

《荣誉》

     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于1963年4月5日在布拉格开幕。我国派出了由庄则

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邱钟惠、李赫男等组成的乒乓球队。七个项目的冠

军,鹿死谁手?为世人瞩目。中国男队经过几场硬仗拼搏,决赛时以5:1击败了强大

的对手日本队,夺得了体现一个国家乒乓球整体实力的斯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

杯)。决赛场拍完后,发奖仪式如何拍摄?我决定不拍领奖台获奖一般化镜头,也不

刻意去照冠军队员捧杯欢呼的瞬间。当出现中国男队教练傅其芬高举奖杯,庄则栋、

张燮林面露夺魁后的自豪,右边日本队荻村、三木等人神情木讷、沮丧,左边瑞典、

西德队表示由衷祝贺这一神态各异的情景时,我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这幅栩栩如

生、耐人咀嚼的作品博得普遍好评。我深切体会到:一个镜头的失去,往往在几秒钟

的犹豫中;一幅照片的成功,常常在一瞬间的果断之中。


作者: mahe3302    时间: 2005-3-13 08:18
嗯,看完了,强
作者: richard    时间: 2005-3-13 20:03
最后一张,妙!!!
作者: 小虫    时间: 2005-3-14 09:49
体验
作者: 大胡子    时间: 2005-3-14 10:03
12楼这张最NB




欢迎光临 ASPCN防雷技术论坛 (http://asp.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