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三级风险安全泛泛工程装置设计规范
8.1 三级风险大型工程
确定为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
a) 建立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发报警控制中心,中心控制室设在禁区或防护区域内;
b) 建立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铺的报警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所有通道、出入口、各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
c) 重点目标,重要通道实施电视监控;
d) 室内设置周界报警;
e) 建立有身份因复核的入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
f) 三级文物均有通用实体防护装置,一级文物设有专用实体防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配置报警装置;
g) 与上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有处警指挥措施;
h) 库房应配置防盗保险柜;
i) 配置不间断电源。
8.2 三级风险中型工程
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
a) 建立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控制中心,中心控制室设在防护区域内;
b) 建立有线传输为主的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各主要通道、出入口、各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
c) 重要通道实施电视监控;
d) 建立有声音复核的入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
e) 一级文物设有专用实体防护装置,其展柜配置报警装置;
f) 与上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
g) 配置不间断电源。
8.3 三级风险小型工程
确定为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下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
a) 具有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报警控制器,报警值班室设在非营业、非参观区内;
b) 建立专用线为主的报警传输网络;
c) 设置本地发生、发光的警号和警灯报警系统;
d) 必须不能安全级别的防盗安全门和防盗窗;
e) 文物店房、修复室的一级文物用寸放在保险柜内;
f) 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的入侵探测系统;
g) 与上级报警中心有电话通讯。
9、设计技术
9.1 报警控制中心
9.1.1 一、二级风险大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嗣后应是一个专用房间,宜设置两道防盗门,两门之间的通道距离不小于3m,中心空子嗣后的窗户要安装采用防弹材料制作的防盗窗,防盗安全门上要安装出入控制身份识别装置,通道安装摄像机。中心控制室设有卫生间和专用空调设备。
9.1.2 一、二级风险中型工程和三级风险大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室应是一个专用房间,安装防盗安全门、防盗窗和防盗锁,出入口处设置报警装置和自动照明装置。
9.1.3 一二级风险小型工程和三级风险中、小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嗣后可设在值班室内,要安装防盗安全门防盗窗和防盗锁,出入口处设置报警装置。
9.2 中心接收设备功能
9.2.1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功能:
a) 中心接收应能自动接收用户终端设备发来的所有信息,并能实时传送给警情管理计算机;
b) 中心接收机、计算机屏幕上可实时显示用户报警信息,并发出声、光报警;
c) 警情管理计算机应有足够的容量和相关数据库用以贮存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所有拥护资料及警情处理预案;
d) 警情管理计算机通过中心接收机能对用户状态进行巡检和定时检测,能对用户终端设备进行监控编程;
e) 中心接收机应有多个数据出入、输出接口;
f) 中心接收机设备具有对进行声音复核和处警通信功能,具有有线、无线通信转接功能;
g) 接入公共电话线路的中心设备应满足邮电部入网要求;
h) 用户报警信息资料包括:用户代码、地址、姓名、电话、单位名称、日期和时间、警情类别;
i) 系统软件用汉化处理,有较强的容错能力有在线帮助功能。
9.2.2 报警控制器
a) 应符合GB12663中的5.2章的有关要求;
b) 报警控制器有可编程功能;
c) 设有用户密码,可对用户密码进行编程;
d) 电话报警器应满足邮电部入网技术要求。
9.3 电视监控
9.3.1 室外周界警戒线设置的电视监控系统,应多沿警戒线5m宽的警戒范围实现无盲区监控,一般情况下摄像机采用定焦距、定方向的固定安装方式,选用自动光圈镜头并配置室外防护罩。大范围监控区域宜选用带有转动云台和变焦镜头的摄像机。
9.3.2 室外周界警戒区域的电视图像显示系统用能同时显示全部周界走线5m宽警戒范围的现场情况,或设置由入侵探测器启摄像机的电视监控手段,对多哭报警图像信号有实时传输、切换显示功能。
9.3.3监控摄像机传输到中心控制室的图像信号应24h不间断录像或对现场报警图像监视信号进行实时录像。
9.3.4 视频报警系统应具有画面定格、任意设定视频警戒区域和印象功能。
9.3.5 在夜间,防护目标平均光照度在10~401x范围内,摄像机灵敏度应能适应防护目标关照度的变化。
9.3.6 监视系统在充许的最恶劣工作条件下,图像质量应不低于表2中第4级的要求。
9.4声音复核
9.4.1 声音复核系统应能清晰地探测现场内人的话音、人走动、撬、挖、凿、锯时发出声音。
9.4.2 在背景噪音不大于45dbB(A)的情况下,声音复核装置灵敏度到最大值的90%时,所能探测的最大范围,应能满足现场保护的需要。
9.4.3 声音复核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应能满足9.4.1的要求,且不受灵敏度调节的影响,杂控制端应有背景噪声和入侵声响的电平指示,电平指示动态范围应满足9.4.1的要求。
9.5 室外周界防护
9.5.1 室外周界防护系统基本方式:
a) 栅栏和震动传感器组成的周界防护系统;
b) 砖墙上的栅栏结构,配置震动、冲击传感器组成的周界防护系统;
c) 以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阻挡式微波探测器或低音探测器装置等组成的无屏障周界防护系统;
d) 用隔离墙、防盗安全门、窗及震动冲击传感组成的周界防护系统。
9.5.2 室外周界报警系统在入侵报警发生时,信号显示用满足下列之一的要求:
a) 计算机屏障上显示周界模拭地形图,并以声光显示报警具体地理位置,具体位置可进行局部地形放大,直到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
b) 通过控制装置在模拭地图板上以声、光信号显示周界报警的具体位置;
c) 在控制设备上以声、光显示周界报警的方向和位置。
9.5.3 应给出室外周界报警装置及系统适应室外工作环境的具体指标(其内容包括对风、雨、雾、温度、湿度的适应程度),并说明抗雷电干扰的具体措施和安装方法。
9.6 出入口控制
9.6.1 需要进行防护和控制的位置包括:
a) 周界栅栏、围墙的出入口;
b) 展厅、库房的出入口;
c) 进入防护目标的地下通道和天窗;
d) 防护后区和禁区的通道。
9.6.2 仅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出入口应配置磁卡或其他自动识别身份的出入控制装置。
9.6.3 自动识别身份的出入控制装置,其有效进入的证卡数量应满足用户的要求,不同的入口,应持有不同的识别密码,以确定不同级别证卡的有效进入,每一次有效进入,都应可自动存贮进该人员的相关信息和进入时间,并每天进行有效统计和记录、存档。
9.6.4 受识别装置控制的自动门有能有效阻挡一卡进多人或一卡出多人,识别装置应保证操作的有效性,非有效进入应发出报警信号,有效操作应保证自动门的有效动作,一次有效操作自动门,只能昌盛一次有效动作。
9.6.5 有效证卡应有防止同类设备非法复制的密码系统,密码系统应能修改。
9.7 入侵探测装置
9.7.1 入侵探测装置在其系统防范区域内,当有入侵发生时不应产生漏报警。
9.7.2 复合入侵探测器,只能视为是一种原理的探测装置。
9.7.3 入侵探测器装置组成系统后,其系统的抗辐射敏感度、抗电源瞬态敏感度的能力应符合GB10408.1中4.6.1要求。
9.7.4 探测器启动摄像机或是照相机的防范区域,应设置与探测同步的照明系统。
9.8 无线传输装置
9.8.1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中,不适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的区域和部位。应采用与线传输方式。当探测器进入报警状态时发射机应立即发射报警信号,发射机应有间隔一设定周期的时间后,重复发射报警信号的功能,当探测器进入警戒状态后,发射机应停止发射报警信号,传输应停止。
9.8.2 固定安装的无线报警装置,应有电源欠压指示分以下两种方式:
a) 发射机电在欠压状态时,应发射一个故障信号给中心控制室的接收机,接收
应专门的欠压报警显示信号或区别的报警信号的灯光显示。接收机在收到欠压指示后,可对发射机发射一控制信号,终止欠压报警信号的发射,并应立即更换发射机电源;
a) 发射机电源在欠压状态时,发出本地声、光报警西那,声级不低于86Db(A)。
9.8.3 固定安装的无线的饿线报警发射装置,应有防拆报警和防止人为破坏的实体保护壳体。
9.8.4 以无线报警组网方式为主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有对使用的信道进行监视的功能,当出现连续阻塞信号或干扰信号超过30s,足以妨碍正常防范接受报警信号时,接收端应有故障信号显示。
9.8.5 以饿线报警组网方式以主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接收端应有接收处理多路同时报警的功能而不得生产漏报警。
9.8.7 寄售机安装位置应由现场试验确定,以保证接收到防范区域被任意发射机发来的报警信号。
9.9 实体防护
9.9.1 实体防护似乎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在防范工程中应优先采用。
9.9.2 文物安全实体防护主要有以措施:
b) 存放文物的展柜应是防盗玻璃或防弹玻璃及相关框架组合而成,展柜一律听
装防盗锁。普通玻璃展柜应安有报警装置对柜内文物进行监控;
a) 存放文物的普通仓库应设置组装式文物保险库或防盗保险柜,一级文物不得
普通库房内货架上堆放保管;
b) 展出的文物字画,要附加实体防护装置;
c) 文物库房的门和窗分别安装防盗安全门和防盗窗,防盗安全门质量标准应
GA25中5.2规定的C级水平;
d) 室外周界栅栏高度不得低于2.8m.。
e) 9.9.3 对文物建筑中易攀登、隐藏人员的部位没,在不影响观瞻的前提下设置障碍物。
顶一个!
呵呵
没啥滴!!只要经常有人来逛逛,也发点东西上来大家一起学学就好啦!!
欢迎光临 ASPCN防雷技术论坛 (http://asp.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